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 言本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贯彻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共甘井子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采用“三规”融合理念,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主要突出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对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具有协调指导作用。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展望2020年。文本中规划期末均为2015年,远景指2020年。本规划纲要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组成。规划文本包括正文12章、附表2件、规划图16幅。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绿色城区总体目标和“城市化、产业升级、环境优化、全面创新”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和谐发展,深化对区情的认识,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产业高级化、环境生态化、全域城市化,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经济转型迈出历史性步伐。(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在区市县保持领先、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和区市县平均水平。2010年,预计(下同)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五年平均(下同)增长20%,达到规划平均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30%,超出规划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年均增长37.3%,超出规划平均增速7.3个百分点,五年累计18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9亿元,年均增长18.9%,超出规划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二)全域城市化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逐步增强。通过实施全域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007年1月,营城子、革镇堡撤镇建街,至此,全区全部实行了城市建制,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通过实施城市化综合改革,实现了城乡政策并轨。镇改街地区有8个村实施“三新工程”,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建成3个,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通过“三新工程”,将分散居住的农转居人员迁入新居,并统筹解决全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和长远发展等问题。根据“中心带动、轴线拓展、组团布局”的思路,加强了重点城市组团的开发建设。在机场新区,建成了区公共行政中心,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沿大连湾轴线、旅顺北路轴线和旅顺中路轴线,形成了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中华路商业区、营城子高新技术园区、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等重要产业区,奠定了全域城市化基础。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为框架的道路交通体系。“十一五”期间,共建设公路124公里,规划的8个重点道路项目有5个实施,村级以上公路达到92条,总里程达到396公里。城区道路长度达到185公里。全区道路总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快速路连接各分区,主干路连接各社区。公交线路达到61条。规划的220KV变电所有1座建成、1座在建、2座完成前期工作。甘井子热电厂建成试产。农村自来水入户问题全面解决。列入规划的夏家河污水处理厂、营城子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大连湾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工作。自来水、管道燃气、污水排放主管线的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部分市政配套项目没有按规划建成。(三)环境生态化取得重要成果。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26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2平方米。林木绿化率为44%。规划建设了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西郊国家森林公园。新建了梭鱼湾公园、明珠公园、周北公园、东方路带状公园、大黑石海滨公园、夏家河海滨公园、前关湿地公园7个综合性公园。实施了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滨海大道、土羊高速、202国道、201国道、旅顺中路防护林建设。大力治理生态环境。开展了河流、近海海域生态治理工作,完成了对砬夏河的治理工程,实施了对马栏河上游、凌水河上游、金龙寺河的治理工程。关闭了区属31座矿山中的30座,关闭了全部区属水泥企业。对社会环境持续实施综合治理,拆除违章建筑1.7万余处、总面积168万余平方米。(四)产业高级化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8:30。工业总产值达到873亿元,年均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41家,增加339家,实现产值500亿元,增长4倍。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被列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年产值达32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规划建设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工建设了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砬子山总部商务园、北方生态慧谷,培育了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高端产业。在华北路、山东路、旅顺北路形成了汽车产业带,汽车销售额达到150亿元,约占全市总销售额的70%。中华路商业区的商业设施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安盛购物广场、沃特时尚广场、五金机电城、华南家居大世界等项目投入运营,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等一批服务业项目。产业升级的机制初步形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建立了由产业规划、投资准入、评价考核、政策激励组成的产业升级机制,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国家中小企业聚集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约30%。经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五年累计22.6亿美元,超出规划14.6亿美元,年均增长44.7%;自营出口达到16亿美元,平均增长15%。引进世界500强外资企业3家,对经济转型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质量显著改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双高普九”,优化了教育资源,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水平有新提高,教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增强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业工作成果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2.4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17.1万人。实现了全面社会保障,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了全域覆盖。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27万元。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新图书档案馆、市民健身中心、湾家体育公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等设施。建成135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保障残疾人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2以内。建成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累计投入4075万元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居民收入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增长19.5%,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六)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市委、市政府批准。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三规”融合机制、投资多元化机制和土地储备机制。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的体制融合。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设立市正局级管委会,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分别设立副区级管委会,建立了功能区与街道融合的管理体制。回顾“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型。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领先、高于”,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结束了郊区历史,实现了由郊区向主城区转型;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成功探索“三规融合”、“三新工程”等经验,成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历史性步伐;大连北站、市体育中心、区行政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先后布局建设,开启了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的历史;成功实施了关闭矿山水泥企业、河流水系治理、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生态化开启新局面;人均居民收入高于人均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别、福利政策差别消除,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实现全域均衡覆盖,民生改善取得历史性进展。二、“十二五”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受美国次级债拖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性大规模救市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注入巨大隐患。全球经济和世界格局进入大调整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继信息、生物技术之后,新能源技术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年历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二)中观背景2009年,国家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推动下,沿海六市城市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速,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功能调整、区域分工的序幕。大连被确定为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龙头城市,肩负辐射、拉动其它五市的重任,把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新形势下,大连市实施科学发展新跨越战略,进行了全域谋划,城市发展由“单中心”时代进入“多中心”时代。在新市区,重组金州新区、保税区、普兰店湾新区三大组团,并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甘井子区纳入了主城区组团。在新战略推动下,港口、机场、火车站、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一批重要的城市功能加快从市中心向外扩散,显著改善了甘井子区的区位条件、城市功能,改变了甘井子区的发展模式,对甘井子区承担国际城市、核心城市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三)体制背景2009年,市委、市政府批准的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个目标、四个机制、六项措施,明确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框架、主要政策。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上升为全市战略,赋予体制政策。“十二五”既是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政策执行期。总体方案赋予甘井子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有利于甘井子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投资体制不畅或公共财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没有按计划完成。2、虽然新建许多道路,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导致乘用车数量快速增加,加之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需求与交通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问题将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3、虽然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增量调整的态势也已经形成,但由于传统产业庞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4、虽然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民生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5、虽然城乡二元化体制被打破,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老城区发展后劲不足、农转城人员尚未彻底融入城市等问题比较突出。6、虽然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废弃矿山治理、落后产业淘汰的任务艰巨。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甘井子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连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引擎。二、发展战略在贯彻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发展战略基础上,强调以下主导战略:(一)功能国际化。围绕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目标,以增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地区的辐射服务功能、承担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功能为重点,快速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基础设施承载力满足发展要求、公共服务高质量保障,对外交往、自主创新、物流、总部商务环境等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国际最前沿水准建设智能、低碳示范区,使重点地区的投资环境率先国际化。(二)产业高端化。按照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格局,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培育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四大产业集群;推进低端产业大转移,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能力。(三)环境生态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永恒追求。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保护自然、改善生态基础上,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使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通过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大规模绿化造林,努力实现碳平衡。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低碳绿色增长方式。(四)体制现代化。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使体制机制符合现代化要求,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永葆生机。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敢于善于创新,深入探索综合配套改革新鲜经验,奠定符合区情、保障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五)公共服务均衡化。把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市容环境、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八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人人发展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第三章 发展目标一、发展远景到202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发展方式实现向科学发展转变,跻身国内一流强区行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Microsoft1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全域城市化全面实现,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体制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奠定坚实基础,民生质量显著改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达到较高水准,成为全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力引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Microsoft2 综合实力保持在省内领先,奠定跻身国内强区的基础。(一)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经济结构显著改善。服务业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二)基础设施。道路密度达到160公里/百平方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66KV电网覆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90%,集中燃气率达到70%。无线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互联宽带网普及率达到100%。(三)生态环境。林木绿化率达到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0%;近海水质、工业废气排放、噪声控制达到市环保规定。(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预计常住人口达到140万人。居民收入实现高于人均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7%;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建立农转城超转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按户籍人口,医疗技术人员达到8人/千人、医疗床位达到7张/千人;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普及率达到100%。第四章 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一、城区功能定位甘井子区是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定位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发展区;承担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机场、城市体育中心功能。建设成为低碳城区。二、功能布局原则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中心带动,指依托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机场、城市体育中心以及区行政文化中心等极核,带动全域开发和功能提升。板块布局,指按照功能分区原则,在城市拓展区划分“两城四区”六大功能区,大力加强对老城区的改造和功能提升,全区形成“6+1”板块布局。各功能区强化主导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空间布局中互补完善、协调发展。(附图1)三、“两城四区” (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1、规划范围。鞍子山村、砬子山村以西,西郊国家森林公园以北区域。面积92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依托大连、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打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示范区;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新城区。3、空间结构。采取组团布局原则。以大东沟基地为核心起步区,突出知识性服务外包、低碳智能城市示范功能。东侧为总部办公组团。中部组团,突出技术转移功能和科技商务功能,打造未来之城。西部组团,突出高科技产业、休闲商务、后台服务中心功能。双石湾组团,突出教育、旅游休闲、商务功能。其它区域,形成总部、制造、商务、居住等综合功能。(二)大连体育新城1、规划范围。中华路西段、华北路、202国道以北,公海大道以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以东区域。面积71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国际交流、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功能;城市副中心,体育、医疗中心;市级商务区、城市景观密集区。3、空间结构。以体育中心为核心区进行组团布局,体育中心周边主要发展服务于体育中心的商业、商务、休闲产业,集中配置标志性建筑、公共艺术和现代城市景观,打造现代化城市副中心。东部与大连北站相邻区域,主要发展总部办公、现代商业、商务。体育中心以西,主要发展总部、商业博览、旅游和休闲商务。(三)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1、规划范围。大连湾街道及大连湾延伸到泉水的工业岸线。面积76平方公里,工业岸线16公里。2、主导功能。重大装备研发、总装制造功能,口岸物流功能。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国际门户机场。3、空间结构。南部岸线区域集中发展重大装备总成制造、大件下海通道。碧海山庄和辽渔集团区域为休闲、海洋经济发展区。中部腹地为总部办公、商务、居住、配套服务区域。北部为空港物流预留发展区和配套工业园区。西部与大连北站相邻区域,为物流与批发商业发展区。(四)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1、规划范围。红旗街道全部及相邻的森林公园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国际交流、生态休闲、娱乐功能。建设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高端会议、旅游的重要载体。设施能力达到国际一流。3、空间结构。坚持低密度分散布局。以线形、点状布局为主,合理规划会议商务、总部、休闲度假等组团。(五)大连北部商业区1、规划范围。中华路街道、泉水街道,南关岭街道南部、兴华街道北部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功能;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城市景观密集区。3、空间结构。以大连北站为核心,集中配置现代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形成既有足够开放空间、又相对密集的城市布局,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大连北站核心区域主要发展客运服务、综合商业。南部,把中华路商业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市级商业中心;东部,规划建设服务东北的旅游商务区;北部,主要发展总部办公和商务功能。(六)大连空港商务区1、规划范围。机场街道、泡崖街道,辛寨子街道大部分区域。面积34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商务、空港物流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区行政商务中心。3、空间结构。以行政商务中心为核心,以旅顺北路、明珠路、张前路、西快路为主要轴线,围绕地铁站点等重要节点,向主要街区渗入办公、商业、商务组团。砬子山东侧区域规划商务区。西快路与旅顺北路的交叉区域为区域商业中心。旅顺北路沿线为汽车产业带。四、老城区改造与振兴1、规划范围。“两城四区”之外区域全部纳入老城区振兴改造范围,包括周水子街道、椒金山街道全部,甘井子街道以及兴华街道大部分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2、主导功能。海湾型金融商务区、海滨景观带,钻石港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文化中心。3、空间结构。依托梭鱼湾商务区,以光明路、梭鱼湾纵向4号路、东方路、中华东路为发展轴线,围绕地铁站点、干路节点、公园,向主要大街渗透商业、商务组团。确立向东继续发展休闲旅游和海滨商务带的远景。4、政策措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把打通主要发展轴线,引入人流物流,接受大连北站等增长极的辐射作为前期工程;把嵌入商业商务组团作为基础;选择重要节点,大力实施分片改造,逐步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民生优先、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景观,降低居住密度,改善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条件,带动产业全面转型,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机制创新、政策倾斜。通过容积率转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政策创新,建立老城区改造的良性机制。五、岸线功能定位大部分岸线作为生活岸线。对生活岸线要加强旅游、休闲功能,适度控制居住,防止过度发展。(附图2)1、渤海岸线。大连湾北部岸线为新机场及空港物流预留,其余全部作为生活休闲岸线。 2、黄海岸线。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工业岸线,其余作为生活休闲岸线。第五章 交通一、规划目标建设大连市综合交通枢纽、城际交通枢纽、东北航空门户;完善城市路网、优化交通结构,实现区域内半小时通勤。二、主要任务与措施1、构建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道路体系。形成“六纵四横”快速路:纵向为光明路、东北路、东联路、新机场快速路、华北路、河周路;横向为中华路、明珠路、振兴路、振连路。在此基础上,搭建横向8条、纵向4条主干路,使快速、主干路网覆盖全域、合理布局,满足出市交通和远程通勤需要,奠定半小时通勤基础。大力优化主次干路网络,对交通节点的互通、绕行线路、连接线进行梳理优化,打通断头路。(附图3)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配合市政府加快地铁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实施地铁4号线。将西北路、华北路、华东路、旅顺北路、松江路、东方路规划为公交优先线路,以地铁站点、重点产业区、公交优先线路为重点,增加公交客运线路密度,使各站点与公交客运线路有效衔接,争取公交占交通总出行量的比例达到30%,公交线路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3、完善物流交通体系。构建辐射东北的货物运输和物流网络,在大连北站东侧规划客运货运枢纽站场,建立干线快运、站场集散与市内配送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体系。将大连湾疏港路、振连路、大宋线、小棉线、黑大路、中华路规划为主要货运通道。对大连北站等区域设置货运绕行,保障重要口岸通畅。4、加强对交通的综合治理。建立大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有效实现统一管理、横向协调、上下沟通。协调市主管部门加大对城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完善道路标示。完善换乘枢纽中心的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提高运转效率。推进公交线路之间以及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换乘,保障居民出行需要。对繁忙路段路边停车加大清理力度。加强对道路的养护。5、积极推进口岸建设。积极支持新机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哈大客运专线、新大连站建设;把大连湾和尚岛、棉花岛码头建设成为大连港重要的散货、客滚运输码头。三、建设项目1、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5个,总里程约57公里。分别为:机场快速路(12公里)、东联路北延工程(6公里)、河周路北段(7公里)、光明路(7公里)、中华路西延(25公里)。2、城市主干路。建设项目10个,总里程约90公里。分别为:梭鱼湾纵向4号(7公里)、机场新区2号(12公里)、姚后线(17公里)、棋南线(7公里)、岚岭路(6公里)、岭西路(7公里)、土革路(9公里)、滨海路营城子段(11公里)、东方路东延(4公里)、土松路(10公里)。3、次干路以下道路工程。建设泉水2号路西段、振兴路与振连路连接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纵向路等15条次干路、连接线,总里程约53公里。4、建设快速路、主干路互通工程7处。5、港口。和尚岛码头、原辽渔码头改扩建。(附图4)第六章 市政基础设施一、供电1、规划目标。优化电网布局,保障用电需求和供电的可靠性。220KV变电站达到7座,总装机容量达到234万千伏安;66KV变电所达到50个,总装机容量达到313万千伏安。2、电网建设。新建、改建220KV输电线路27公里,66KV输电线路80公里。3、变电所建设。建成前牧220KV变电所。新建220 KV送变电设施3座,分别为西山220KV变电所、陆港220KV开闭站、梭鱼湾220KV变电所;扩建振兴路、陆港2座220KV变电所。新建椒房、沙家、羊圈子、棋盘子、刘家桥、于家、大东沟、华东路、文体、前牧2#、岔鞍11座66KV变电所;扩建华南、朱棋路、大房身、双台沟、后关5座66KV变电所。(附图5)二、供水1、规划目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完善市政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吨。2、建设项目。新建机场新区20万吨/日、砬子山20万吨/日提压站及其配出管线。新建、扩建三道沟至机场新区、体育新城送水管线。三、排水1、规划目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水回用率达到45%。完善城区排水、防洪设施。2、主要任务。规划甘井子、周水河、马栏河、夏家河、营城子、泉水河、大连湾、棋盘河、前牧河、凌水河10个排水分区,实现排水分区基本全域覆盖(大连湾北部与新机场建设统筹考虑)。对新规划排水分区实行雨污分流制,完成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主管线建设。(附图6)争取市政府加大对老城区收集管网的建设、更新力度,管网改造长度达到35公里。3、建设项目。争取市政府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大连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前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泡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棋盘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甘井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吨。改扩建:泉水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至7万吨;营城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至6万吨。四、集中供热1、规划目标。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其中热电联产供热超过50%。淘汰20吨以下供热锅炉。2、供热分区。规划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供热分区。(附图7)3、热源建设。续建甘泉热电厂,新建华能第二热电厂,改建华能电厂为热电联产,在西部分区实施清洁热源项目。五、其它市政设施加强各种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使市政设施体系符合现代化国际化要求。根据大连市统一规划及时实施管道天然气引入工程,提高清洁燃气的覆盖率。积极推进互联光纤、电信、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基站建设,使通讯设施实现全域覆盖。实现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对商业街区、大型开放空间均匀覆盖。新建公共停车位超过5000个。实施亮化工程,使道路的路灯安装率达到70%。第七章 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保护(一)规划目标。生态质量显著改善,成为生态、绿色、宜居城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和持续改善。大气质量保持二级以上,森林公园和旅游景区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库水质保持类。渤海近海水质保持类,提高黄海近海水质。噪声达到大连市功能区划标准。(二)主要措施。1、森林、水源涵养区保护。对西郊森林公园、鞍子山森林公园、大连湾森林廊带,金龙寺水库、郭家沟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得实施有损生态资源的开发建设,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划定森林保护区190平方公里。(附图8)2、岸线保护。渤海除新机场空港物流预留岸线、黄海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工业岸线外,其余均不得发展为工业岸线,并防止过度开发。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工程,改善河流出海口水质。对大连湾工业岸线,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力度。3、大气治理。积极推动石化、水泥等高排放工业企业全面退出,加强对主要排放企业环保管理。对新建热电项目提高减排标准,积极推广电动汽车。4、噪音防治。对主要交通干道实施不少于25米宽的绿化带隔离,对快速路穿越居住区时采取隔音措施。实施城市规划时,要在产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实施必要缓冲。5、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铸造、电镀、冶金、初级化工等高污染行业。加大环保“三同时”管理。积极推动鞍钢石灰石矿停产转型以及其它尚未关闭的水泥、石化行业淘汰转移。二、园林绿化(一)规划目标。形成原始森林、城市公园、生态绿廊、社区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化网络。林木绿化率达到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二)主要任务。1、森林绿化。重点建设西郊森林公园、大黑石森林公园、鞍子山公园、海防林、大连湾森林廊带。发动全民造林活动,全区累计造林数量达到1000万株。重点对旅顺北路、姚砬路、土革路、鹤大路沿线丘陵,大力实施客土造林。2、城市公园。新建扩建前关湿地公园、牧城驿湿地公园、泉水湾公园、碧海山庄公园、泉水公园、灯笼山公园、华北路公园、梭鱼湾公园8个市级综合公园。新建棋盘、由家、北山公园3个区级公园,总面积360公顷;新建社区公园、带状公园20处、绿化广场约12处,总面积约860公顷。(附图9)3、主要绿廊。对主干路、主要河流两侧实施绿廊工程,单侧宽度不少于25米。建设道路绿化景观带16条,总长约105公里,河道绿化景观带11条,总长约55公里,形成生态绿廊。金龙寺河、郭家沟河、前牧河、棋盘河等主要河流要建设成为具有居民休闲休憩功能的景观带。(附图10)三、河流水系治理(一)规划目标。“两城四区”主要河流水系得到严格保护和治理,各排水分区的主河道实施污水截流。(二)主要任务。对南泉姚河、棋盘河、郭家沟、前牧河、砬夏河上游等9条河流进行水系治理,实施雨污分流工程。争取市政府对老城区的周水河、春柳河中上游段实施沟渠清淤和河道改造。(附图11)四、市容环境(一)规划目标。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达到主城区水准,城市中心、副中心等重要景观区的市容环境达到城市最高水准。城市管理维护实现全域覆盖,基本维护实现均等化。(二)政策措施。1、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新建垃圾储运中转站4座,垃圾除运车保有量达到83台,新设垃圾收集站41处、垃圾箱3万个,其中主要景观区设置封闭式收集站、地埋式垃圾箱。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2、逐步实现垃圾清扫机械化。建成区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100%。主要景观区实现16小时保洁,一般道路实现8小时保洁,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到50%。3、建立市场化机制。通过委托外包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护维护作业,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养护维护质量。4、持续实施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协调各方力量、调动各级积极性,对城市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五、循环经济Microsoft3 (一)规划目标。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削减,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超过5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超过3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90%。(二)主要任务。1、发展低碳经济。按照低碳方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降低碳耗、碳排。大力造林,提高碳汇能力。2、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在城市建设中采用绿色建设规范,新建小区要建设成为节水、节能、智能化小区,对旧区不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要加快改造。3、集约利用土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树立集约用地理念、采用节地建设模式,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通过完善集约用地政策、建立集约用地评估约束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等措施,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益。4、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对城市生活垃圾建立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体系。设立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结算中心。建设废旧物质的拆解、分拣、集散基地。5、建立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建筑拆迁行业与治理矿山、建材行业之间的循环,提高建筑废弃物、建筑拆解物的资源化率。(三)政策措施1、推广运用绿色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提高建筑环保节能标准,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技术,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再生材料和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的高性能材料,鼓励使用地热、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落实企业清洁生产要求,普及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引进、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2、加强试点示范工作。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示范区,支持智能社区、生态社区、循环型示范企业,发挥示范项目以点带面的作用。建设绿色政府,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市政设施的引导作用。3、倡导绿色消费。从学校、企事业单位抓起,广泛开展绿色消费、理性消费、节能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六、矿山治理1、规划目标。全区50%以上的废弃矿坑恢复利用或绿化。2、政策措施。对骆驼山一带的矿坑,结合新机场填海工程予以治理。对总面积约300公顷的东玉山、狼山、鞍子山东矿区实施国土整理工程,恢复为建设用地。对后盐等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的矿坑,结合地块开发建设予以恢复利用。对处于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废弃矿坑加大生态治理力度。(附图12)第八章 经济结构调整方针策略:明确服务业主导、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建立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长效机制。要在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政府调控,完善规划引导、制度约束、政策激励机制。规划引导:即制定科学规划,引导发展方向、明确空间布局、配置土地资源。制度约束:即制定产业准入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约束投资行为。政策激励:即制定产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高端产业发展。一、发展产业集群要形成四个千亿级别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总部经济。以总部经济引领产业升级,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总部集群。要拓展总部经济发展空间,总部物业面积发展到500万平方米。规划大连北部商业区、体育中心、梭鱼湾三个市级综合性商务区,砬子山、鞍子山、后牧、大东沟、金龙寺、未来城、前关、棋盘子、机场前、文体街10个区级商务区,将各商务区以及机场快速路等商业街建设成为总部聚集区,商务区开发项目的住宅开发比例不超过70%。在大连北部商业区、体育新城、空港商务区及老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总部。在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独栋办公组团,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等职能型总部。在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鼓励发展独栋办公总部。(附图13)(二)现代服务业集群。把发展大物流、大商业作为壮大服务业的主要手段。依托哈大高铁、空港、高速公路等口岸,大力发展年销售额百亿元级别的物流和批发企业。在高速公路出口东侧、北侧规划物流与批发商业集聚区,在体育新城规划商业博览中心,在新老机场航道下规划空港物流基地。在旅顺北路、华北路、山东路、鹤大路规划汽车物流带。依托口岸开放优势,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辐射东北经济区。培育金融、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其它服务业,拉长产业链条,创造高端商务环境。完善商业布局,为居民提供便捷商业服务。规划20处商业街,其中综合性商业街5处,社区商业街15处,人均社区商业面积达到1平方米。(附图14)(三)装备制造业集群。依托大连湾岸线集成制造基地,发挥集成制造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拓展总成制造区发展空间,用地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在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引进装备制造业研发中心,使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推动配套加工向北转移。(附图15)(四)高科技产业集群。发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对科技创新要素的汇集作用,聚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生产、科技服务企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科技转化、科技服务综合能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对腹地经济发挥技术扩散转移的功能。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重点是:风力、太阳能、核能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网络媒体、物联网服务;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研发制造;建筑、照明、工业节能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三、淘汰落后产业(一)规划目标。全面淘汰落后产能,转移传统制造业。(二)转移淘汰产业目录。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采选、橡胶制品、家具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铸造、电镀以及传统仓储行业。(三) 政策措施。列入淘汰目录的产业均为禁止投资准入的产业。对现有的要停止续签租供地合同,禁止在本区异地搬迁,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差别电价等政策,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大力促进淘汰转移。四、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服务业采用新业态、新技术、新方式更新升级,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向观光型、旅游型、生态型都市农业转型,与城市化充分融合;推动传统渔业向复合型海洋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成为海洋经济强区。五、功能区产业定位(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和高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通过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严格控制重工业发展,限制化工、铸造、纺织印染、建材、装饰材料、家具生产及原材料制造业。(二)大连体育新城。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批零商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总部密集区。淘汰工业、仓储业;房地产优先为金融、商务、商业服务。(三)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学、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及其产业链延伸的研发、设计和配套服务,改善商务条件,培育装备制造业总部。总装制造区限制一般制造业,房地产优先为总装制造服务。(四)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鼓励发展休闲、旅游、娱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培育高端服务业总部。适度发展会议中心、高档酒店会所等高端服务设施。限制工业发展,控制居住规模。(五)大连北部商业区。鼓励发展金融、商务、批零商业、物流、餐饮以及新兴服务业。建设成为总部密集区。限制工业、仓储发展。(六)大连空港商务区。鼓励发展商务、零售商业和空港物流业。培育总部经济。严格控制重工业,限制化工、铸造、纺织印染、建材、装饰材料、家具生产及原材料制造业发展。(七)老城区。大力发展零售商业、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在梭鱼湾等商务区,鼓励发展金融、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严格控制重工业,限制化工、铸造、纺织印染、建材、装饰材料、家具生产及原材料制造业发展。六、产业激励政策(一)制定鼓励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营商成本、优化投资环境。(二)赋予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等重点区域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三)建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评价考核制度。修订完善干部绩效考评制度、经济工作奖励制度,对经济工作的税收、就业等社会效益予以突出,对违背产业政策行为实施严格约束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调控机制。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规划目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区域创新能力在东北地区发挥领军作用。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0个。(二)政策措施。1、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研究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2、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科技成果展示推广、科技商务等科技服务业。3、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为载体,大力引进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形成研发机构高度集聚、配套服务完善、政策体制优惠的科技创新环境。4、通过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院校技术转移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途径,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八、全方位开放以建立全方位开放经济体系为目标,健全对外开放机制,广泛吸引海内外投资。树立选商引资理念,严格执行产业定位和投资准入政策,大力引进鼓励产业,重点选招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争取世界500强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海外兼并、境外投资等途径,拓展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的渠道。密切开展与腹地经济的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重组,优化区域经济分工。第九章 社会事业方针策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实施富民工程,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一、教育(一)规划目标。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区域领先、国内一流。建设全省基础教育强区,争创国家社区教育先进区。基本公共教育实现均等化、现代化。(二)主要任务。1、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03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8%。公办幼儿园数量占幼儿园比重提高到60%,市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占比分别达到4%和3%。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智障)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1;小学教育师生比达到1:19,初中教育师生比达到1:13.5,推进小班化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3、社区教育。强化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分院、社区学校为载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和以“超市自选、连锁服务”为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各类成人教育年培训达到95万人次。4、队伍建设。打造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干部教师队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超过95%;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达到98%,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8%,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中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超过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以校为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市级以上名校长达到5%,区级以上名校长达到10%,市级名教师达到20人,市区级骨干教师达到1000名。大力培养学科专家、特级教师、教育专家。5、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人口分布,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