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课件 (2).doc_第1页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课件 (2).doc_第2页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课件 (2).doc_第3页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课件 (2).doc_第4页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课件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作 者 官 平 霞 市级电大_眉山电大_ _专 业_汉语言文学_ 年 级_2015秋_学 号_ 1551001263698_指导教师_ 王西林_四 川 电 大 毕 业 设 计(论文)诚 信 承 诺 书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浅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属学校所有。 学生:官平霞 2017年 3 月 10 日 目 录摘 要 (1)关 键 词(1)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1)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鲜明的时代特点(3)(一)、反应新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3)(二)、鲜明的“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4)三、塑造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4)(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5)(二)、觉悟后的新型农民形象。(8)四、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8)注 释(10)参 考 文 献(12) 浅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官平霞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其独有的地位和成就而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来自农村,而且,更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时,农村题材小说还有着其他题材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的优越条件,既拥有着从五四新文学到解放区文学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传统优势,还拥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现实生活素材和感受。因此,在当时文坛上,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最多的,作品也是最多的,成绩也是最突出的,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出了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经典作品。关键词:十七年;农村题材;流派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为中国当代文学史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 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 赵树理是一位不多见的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的作家。他的三里湾、“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互作鉴定、卖烟叶等几乎所有作品曾得到赞同和支持。1950年,赵树理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了评书体小说登记,其思想主题也同作家在40年代创作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一样,是一篇反应农村青年与封建思想作斗争、争取婚姻自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作品。登记虽然为宣传而创作,但由于作家熟悉农村生活,通过对罗汉钱、打老婆、说媒等中国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的描写,塑造出了具有浓厚民间文化特色的小飞蛾等形象,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审美功能,并没有成为一篇单纯的政治宣传品。后来改编为各种戏曲,并搬上银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赵树理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革命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农村基层的生活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子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他的李有才板话,明显不同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写的不是土改故事,而是土改时期的农民故事。同样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他的三里湾也不同于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不是按当时的政策精神来展开两条道路的斗争,而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婚姻以及道德观念,批判的主要矛头,只是对准那些对农民危害最大的农村基层政权中“混入党内的坏分子”和“蜕化变质的坏干部”等。这是一般的民间艺人和通过“采风”或“体验生活”来表现农村面貌的知识分子作家常常难以做到的。虽然,赵树理小说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一是艺术视野的仄逼,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重视。但它在文学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一方面,它不同于其他乡土和农村题材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所以,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它都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一种补充。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即,宁可不写也不盲从。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宝贵而又日益稀少的精神财富。铁木前传历来被看作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文学作品,但是,在作品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其实只是一个时代背景。孙犁在创作中关注的其实是人性,努力想挖掘的也只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作家对北方农村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和赞美。从铁木前传的艺术构思来看,作家原本是希望通过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两个老人在土改前后的交好与交恶,来反映人们在生活有了变化之后人际关系出现的变化。可是,从第六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代替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于是,故事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作家的初衷,故事也无法按原来的思路发展下去了。因此,从结构意义上来说, 铁木前传实际上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但作品对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的表现,仍然是当时同类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作为一个作家,周立波成就不小、名气却不大,其文学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同时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在1950年代以前,他就在文学翻译、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有所成就,1950年代后,周立波的创作才真正进入了一个高峰,长篇小说铁水奔流是当时反映工业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而短篇小说禾场上、山那边人家和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则充分显示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个性特点,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批文学经典,影响了一批湖南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茶子花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在是否具有真正的流派特征的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在“ 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则是有目共睹的。“十七年”时期是我国的地方方言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大量运用的时期,也是我国的乡风民俗得到大规模表现的时期。所以,这些流派在创作上最大的特点,正是通过农民生活来表现农村社会中的时代风云。在过去,这些农村题材小说曾因表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代风云而产生广泛影响。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鲜明的时代特点(一)、反应新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 “十七年”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那时候的农村题材小说也不例外。也具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积极反应时代变化的强烈的现实性。当时的农村题材创作,在新的农村生活鼓舞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农村(乡土)题材小说创作的特点。一方面,作家们以满腔的政治热忱,努力歌颂新的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赵树理的登记、套不住的手、“锻炼锻炼”,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我的第一个上级,刘澍德的桥、归家,孙犁的村歌,王汶石黑凤,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禾场上,西戎的懒大嫂等,这些中短篇小说,大多通过农村家庭和婚姻的矛盾纠缠,反应农民新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二)、鲜明的“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1953年,李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 斗争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此后在在作品中是否表现了“两条道路”的斗争,便成为评价一部作品质量优劣的首要标准。同是反应农业合作化运动三里湾就因为矛盾冲突表现得比较温和而受到批判,虽然山乡巨变特意设置了比较尖锐的阶级斗争,但当时的评论家任然以为“美中不足”,还缺少“那种农村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鲜明图景”。稍后的创业史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加强了力度,人物的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至于大量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情景也受到了挤压,但品论家们则普遍认为,“比起一些同类题材的作品来,(创业史)在正面表现农村革命力量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农村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强调了文学的教育功能,并都有普遍的、积极乐观的明亮色彩,某些作家在创作中更带有对政策的简单图解然而,客观地、历史地看,这种特点的形成,并不是以作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当时社会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要求,也是强调“典型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的必然结果。三、塑造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最重要的收获是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其中,有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最值得关注。第一类形象是“先进人物”。如三里湾中的王金生、王玉生,铁木前传中的四儿、九儿,三里湾中的李月辉、刘雨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艳阳天中的萧长春、焦淑红等,他们乐观、自信,既有政治觉悟和牺牲精神,又有知识文化和学习欲望,大多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作家们有意识地树立的学习榜样。虽然梁生宝、萧长春、焦淑红等形象有较为明显的拔高的痕迹,并没有如实地反应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但这正是当时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也是他们追求革命理想和创作理想的结果,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如三里湾中的“糊涂涂”、“能不够”, 铁木前传中的黎老东,山乡巨变中的陈先晋、“亭面糊”, 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世富,艳阳天里的“弯弯绕”、“马大炮”等,他们大多是从旧社会的苦日子里煎熬过来的,与乡村历史和文化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他们年长而智慧,对乡村生活有深刻认识,但又保守而怕穷,对“发家致富”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对走集体化道路这种新生化事物则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排斥。但是,连作家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作家们竭力帮助甚至努力批判的人物,无意中却成为描写得最为成功的形象。第三类形象是“异己分子”,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的代表。如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创业史中的郭振山、艳阳天中的马之悦,他们大多精明能干,自负而自私,有头脑、有知识、有经验,又曾有光荣的革命经历,在农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但由于缺乏坚定的意志,热衷于个人的发家致富,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变节者。第四类形象是“地主富农”,是农村中暗藏的阶级敌人的代表。如山乡巨变中的龚子元夫妇、创业史中的姚士杰、艳阳天中的“马小辫”等,他们大多凶狠而狡猾,曾有罪恶的历史,对穷苦大众有着深刻的仇恨。(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噩运都推之为“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对黑暗势力的妥协退让,就是这种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软弱妥协,才使反动势力更加猖狂。 小二黑被捆时,二诸葛只能跪在兴旺面前哀求:“兴旺!咱两家没什么仇!看在我老汉面上,请你们诸位高高手”后来三仙姑上门与他老婆打闹,“二诸葛一个人拉也拉不开,也再顾不上研究他的卦。” 最终,二诸葛的“天命”思想在自己儿子婚姻上被彻底打败了。被区长批评后,回家又被老婆奚落了一番。“见老婆都不相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赵树理试图由二诸葛的改变向我们指出“神圣”的代表们对“天命”的本质,应该是认识比较清醒的。之所以明知它的虚假还要念念不忘,只是要借阴阳八卦来掩饰他们的软弱,至少在二诸葛身上是这样的。一切困难都是“天命”,而不是自己无能为力。应该说,这种迷信的本质,就是鲁迅所指出的“阿Q”精神之一吧。3.封建家长梅尼母子。 在孟祥英翻身一文中,赵树理向我们描绘了一系列农村封建“老规矩”,特别是针对婆婆和丈夫对媳妇的手握特权的教条:“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补衣服的布也不应向公公要”“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丈夫打老婆是用不着理由的。”“媳妇出门,要是婆婆的命令,总得按期限回来;要是自己的请求,请得准请不准只能由婆婆决定,就是准出去,也得叫媳妇看几次脸色;要是回来得迟了,可以打,可以骂,可以不给饭吃。”并且在梅尼脑筋里,有个“媳妇样子”,“头上梳个笤帚把,下达两只粽子脚,沏茶做饭,碾米磨面,端汤捧水,扫地抹桌”以及“倒尿壶”,“见个生人,马上躲开”等等。可喜的是,孟祥英并没有被“老规矩”所缚束终生。作者在文中偏偏让她当了干部,并由她亲自带领妇女们把那些“老规矩”一个一个地打破了。这种的时候,她的婆婆和丈夫只能够“两个坐到一块各人吸各人的嘴唇。”孟祥英的丈夫更无能,“看看娘,低声说:这回可要闯大祸。”这两个人的本质,其实也是无能。无能于家庭管理,所以抓住“老规矩”,“老规矩”被打破了,只能“吸嘴唇”。 通过以上人物形象的展示,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被推倒,新的政权建立了,封建的传统思想还将长期存在,他对旧中国走过来的农民有毒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尤其在思想领域因受封建意识毒害而所做的思想斗争。赵树理小说中还刻画了很多解放后的农民形象,可悲的是,这些农民即使在翻身后作了主人,其封建农民的落后性仍然根深蒂固,思想上的落后反而帮着残留下来的封建势力,造成了生产、生活上的极大破坏。对于这一类人,赵树理在真实地刻画他们之中,饱含了像鲁迅先生的那种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二)、觉悟后的新型农民形象。 郭沫若认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与小芹,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小经理中的三喜,传家宝中的金桂,都是新型农民形象。他们有的在推翻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有的在翻身后的新生活中显示了勇于开拓的才能。对于这些农民的新人物,新力量,新思想,新现象,赵树理在他的小说中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其方向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代表。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它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它歌颂了农民中的先进思想对愚昧、落后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赵树理运用这一对新形象,表达了新主题。 小二黑和小芹都是带着新人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要求。二诸葛给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童养媳,二黑不愿意,就直接地拒绝。他对父亲说:“你愿意养就养着,反正我不要。”小芹也不承认她母亲给也订的婚事,把彩礼扔了一地,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给人家去!”当然,小二黑和小芹敢于为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有了新的政权。二黑对小芹说:“我打听过区上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作不了主。”这表明他们已经能自觉利用新生的政权,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是解放区农民中的一代新人,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在今天的一些落后地方的婚姻上,也难能可贵的。2.同封建权势不屈斗争的老农民。 李有才板话中的民间艺人李有才是农村那种受尽经济、政治上的剥削却较少受到精神毒害,用自己清醒的头脑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的家庭贫寒,无田无地,是个替人家放牛和看庄稼的无产者,孤身一人,却又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对生活对世事洞察分明。对农民兄弟感情深挚,对地主恶霸嫉恶如仇。他利用手中的快板,说出农民心中的不平和反抗情绪,启发青年人的反抗意识,鼓舞他们站起来,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李有才实际上是当地革命的宣传者。赵树理通过这一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了农民中先进分子的反抗性格和思想智慧。这一点上,赵树理走在同时代乡土作家的最前面。 虽然李有才以快板为武器,深刻、辛辣地揭露、抨击阎恒元的统治,成为“小”字辈的贴心人和参谋顾问,也成为恒元的眼中钉。但须要提出的是,李有才身上也存在着受迫害给他的思想带来的局限性。如广聚在“文地”的事被李有才揭短后,打发人把有才叫到村公所大骂了一顿,命令他“滚蛋”,“永远不许回阎家山来。”李有才就只好搬出阎家出走。而后一直没有再活动,一直到老杨到来,听到他编的快板,让人去找他,他才再次出场。在这一点上,他同小二黑,小芹相比就缺少了斗争性。在赵树理的笔下,李有才也只是一个对旧势力的批判者而不是推翻者,是对新生力量的支持者而不是真正的参战勇士。这样的形象,才是一个真正深受封建迫害的老农民,也说明了赵树理严格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3.无私奉献,大胆改革的孟祥英。 孟祥英翻身一文中的主人公孟祥英当上村干部,有她个人能力出众的因素:“人家能说话!说话把得住理。”但是,更主要的是靠村里人的推举和工作人员对她婆婆软硬兼施的作工作,她自己并没有努力去争取这个权利。她很愿意从家庭迫害中解放出来,很愿意并且有能力为村里做事。但这一点必须靠组织上去说服或强制她婆婆点头。她自己当时还不能,或者说还不敢“私自”决定这种本来纯粹是个人的事。也就是说,此时的孟祥英并没有自觉地和封建家长做斗争,她身上还存在着封建家庭妇女所普遍存在着的软弱性,受奴役的局限性。 但自从做了妇救会主任,孟祥英就组织妇女开会,领导妇女解放,“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提倡放脚,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对婆婆的耽心,孟祥英“并不在意”,在党的工作员的领导下,工作开展得还很顺利。在工作中,虽然有时也会“拿不定主意”,但孟祥英坚信把她从家庭牢狱中解放出来的组织。身体力行,一心扑在工作上,最终干出了成绩,领导妇女完成解放自身,生产自救的斗争过程,并成为“自己带动又能推动别人的度荒能手。”被公社选为“劳动英雄”,影响出了全村,“有个区干部的作用大。”她的影响甚至带动了涉县七区妇女生产的积极性,使涉县产生了“特别多”的“女劳动英雄”。从孟祥英这个原为封建家庭中的受苦受难者,默默无闻的妇女,后来翻身成为影响全县的女劳动英雄的经历中,赵树理清醒敏锐地指出,农村运动要深入,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宣传力度。农村中的很大一部分贫农只要解放出来都能成为改造政权,推翻旧势力的主力军,为革命发展和建设生活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的分析,都是赵树理在40年代写下的反映解放区农村斗争与改造的作品人物。这些鲜明的农民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赵树理严格的现实主义风格。 四、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态世界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突破和创造。无论是在乡村人物塑造的丰富、表现乡村世界的广阔,还是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具体切实,尤其是在表现乡村生活的自在和积极面上,它都达到了新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以阶级斗争理念来诠释农村生活的艳阳天,也充溢着欢快、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而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在“十七年”时期的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可以看作当代文学的意外收获。 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的伤疤的故事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史称“山药蛋派”。他们的艺术修养,主要来自地方戏曲、说书艺术、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等传统文化,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美学理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写农民达到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叙事手法上,追求故事动态发展、但线索推进;在结构安排上讲究有头有尾、依次进行,分段明确,交代清楚;在人物刻画上,强调情节生动、细节真实,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