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1页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2页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3页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4页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博士巡讲一节 突触传递【助理不要求】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一)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当神经冲动抵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从突触传递过程可以看出,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zy2006-2-012;zy2002-1-014)zy2006-2-012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A末梢膜电位的水平B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C末梢内囊泡的数量D末梢膜上化学门控Ca2+通道的数量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答案:Ezy2002-1-014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CCa2+进入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粘度的高低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答案:C(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zy2007-2-004;zl1999-1-016)(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zy2004-2-012; zy2000-1-118; zl2007-1-04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区别见表 EPSPIPSP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提高Na、K+通透性尤其是Na提高K+、Cl-通透性,尤其是Cl-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zy2007-2-00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阈电位D局部电位E后电位答案:Dzy2004-2-01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ANa内流 BK+内流 CCa2+内流DCl-内流 EK+外流答案:D(117119题共用备选答案)AK+BNaCCa2+DCl-EH+zy2000-1-117 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答案:Czy2000-1-118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案:Dzy2000-1-119 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答案:Azl2007-1-04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A去极化局部电位B超极化局部电位C具有全或无特性D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 E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答案:Bzl1999-1-01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D反极化 E复极化答案:B二、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6方面特征:(一)单向传递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即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二)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比在同样长的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得多。反射通路上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越多,则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也越长。(三)兴奋的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而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能产生传出效应。(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测定某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电频率,两者往往不同。(五)后发放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zl2002-1-048;zl2000-1-012)zl2002-1-048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元C反射中枢中的突触D传出神经元E效应器答案:C zl2000-1-012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总和D不易疲劳E后发放答案:D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化学性突触传递,均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才能 完成信息传递,因此,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凡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纤维。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人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前面讲过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zy2008-2-015 属于N1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的是 A十烃季胺B阿托品C六烃季胺D酚妥拉明E普奈洛尔答案:C题干解析:此题是记忆型题,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 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另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正确答案分析: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答案应为C。备选答案分析: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首次考这一部分,考生可以借这个题把相关考点都复习一下。(二)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受体 凡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在外周主要分布在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上。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两类,类为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受体),另一类为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受体)。有的效应器仅有受体,有的仅有受体,也有的和受体均有。去甲肾上腺素对受体的作用强,对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和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受体有强烈作用。NE 与受体结合的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NE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zy2004-2-013;zy2003-1-478;zy2003-1-479;zl2006-1-044)zy2004-2-013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受体后引超舒张效应的部位是A冠状血管 B皮肤粘膜血管 C脑血管D小肠平滑肌 E竖毛肌答案:D(478479题共用题干)A1受体B2受体C1受体D2受体E3受体zy2003-1-478 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答案:Dzy2003-1-479 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答案:Ezl2006-1-044 下列各项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骨骼肌运动神经纤维B全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企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E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答案:C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调节作用,即功能性作用外,神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后者可持续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切断神经后便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切断运动神经后,由于失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又如,患脊髓灰质炎的病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并丧失功能,它所支配的肌肉则发生萎缩。(zy2001-1-019;zl2001-1-019)目前认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的某些营养性因子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实现的。在实验中,如果在靠近肌肉的部位切断神经,则肌肉的代谢改变发生较早;如果切断部位远离肌肉,则肌肉的代谢改变发生较迟。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营养性因子耗尽较快,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耗尽较慢。营养性因子可能借助于轴浆运输由胞体流向末梢,然后由末梢释放到所支配的组织中。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代谢改变,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zy2001-1-019;zl2001-1-019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A传导作用B支持作用C允许作用D营养作用E支配作用答案:D 第二节 神经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XL2007-2-038;XL2007-3-015;zy2005-2-015;zy2002-1-016;zl2005-1-038;zl1999-1-005)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zl2004-1-043)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XL2007-2-038;zl2005-1-038;zl1999-1-005 条件反射的特点是 A先天遗传而获得B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C种族共有的反射D后天训练而建立E反射弧固定不变答案:DXL2007-3-015;zy2005-2-015 下列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C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异物接触角膜引起眼睑闭合答案:Bzy2002-1-016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答案:Ezl2004-1-043形成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是A大脑皮层必须健全B要有非条件刺激强化C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D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E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答案:E三、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反馈控制系统分负反馈控制系统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在正常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为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 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比例大多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定义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作用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举例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动脉压感受性反射代谢增强时02及C02浓度的调节甲亢时TSH分泌减少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分娩过程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血液凝固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有正反馈 四、中枢抑制(超纲部分)1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2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zy2000-1-26)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zy2000-1-26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A产生超极化B释放抑制性递质C递质耗竭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E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答案:D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zy2004-2-014;zy2001-1-028;zy2000-1-27;zy1999-1-023;zl2006-1-043;zl2003-1-120;zl2001-1-028)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和髓板内核群三大类。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丘脑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特异投射系统,另一是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定义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投射细胞群丘脑的第一、二类细胞群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投射范围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投向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投射方式点对点投射弥散投射(不具备点对点投射关系)传导的冲动特异性感觉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本身不能单独激发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zy2004-2-014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A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B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 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E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答案:Azy2001-1-028 ;zl2001-1-028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引起痛觉B引起温度觉C引起触觉D使机体进入睡眠状态E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答案:Ezy2000-1-27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投射至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关系B投射至皮层,产生特定感觉C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提高皮层的兴奋性D被切断时,动物保持清醒状态E受刺激时,动物处于昏睡状态答案:Czy1999-1-023 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经三级神经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向大脑皮层B引起各种模糊的皮肤、内脏及视、听感觉C受到破坏时,动物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D受到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E不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而改变其功能状态 答案:Czl2006-1-043 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A产生各种内脏感觉和痛觉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C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活动D激发大脑皮层的传出活动E建立大脑皮层与丘脑间的反馈联多答案:Bzl2003-1-120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A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B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C上行激活系统是其主要结构D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是其主要功能E对催眠药和麻醉药敏感答案:B二、内脏痛与牵涉痛(一)内脏痛 内脏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有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zy2008-2-013;zy2001-1-026 ;zl2001-1-026)例如,腹痛时常不易明确分清疼痛发生的部位;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zy2008-2-013;zy2001-1-026 ;zl2001-1-026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A刺痛B慢痛C定位不准确D必有牵涉痛E对牵涉不敏感答案:C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内脏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有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例如,腹痛时常不易明确分清疼痛发生的部位;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对疼痛部位定位不准确。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原题考过多次,考生一定要掌握。(二)牵涉痛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胆囊病变时,右肩区会出现疼痛;阑尾炎时,常感上腹部或脐区有疼痛。目前通常用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对牵涉痛的产生机制加以解释,目前认为上述两种机制都可能起作用。 常见内脏疾,牵涉痛的部位(zy2006-2-013)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脏阑尾炎体表疼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间右肩胛腹股沟区上腹部或脐区 zy2006-2-013 心肌缺血时,牵涉痛通常发生在A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B左上腹和肩胛间C左肩胛和右肩胛D上腹部和脐周围区E下腹部和腹股沟区答案:A三、下丘脑的作用 (超纲部分)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1体温调节: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zy2007-1-009 具有调定点作用的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下部C中脑上部D视前区-下丘脑腹部E大脑皮层答案:市面流行书籍的答案为 B 北京张博士医考培训中心经研究确定答案改为D解析:体温调节下丘脑视交叉上核2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内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3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见内分泌部分)4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食中枢,故毁损下丘脑外侧区的动物食欲低下。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zy1999-1-024)zy1999-1-024 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的可能部位是 A外侧区 B腹内侧区 C视前区 D视交叉上核 E室旁核 答案:D 第四节 脑电活动 一、正常脑电图的波形脑电图的波形分类,主要是依据其频率的不同来人工划分的。在不同条件下,波形频率的快慢可有显著的差别,每秒053次的波称为波,47次的波称为波,813次的波称为波,1430次的波称为波。一般说来,频率慢的波其波幅常比较大,而频率快的波其波幅就比较小。二、正常脑电图波形的意义(zy2008-1-116;zy2008-1-117;zy2002-1-015) 波波波波常见部位颞叶、枕叶颞叶、顶叶枕叶额叶、顶叶出现条件婴幼儿正常脑电成人熟睡时少年正常脑电成人困倦时成人安静闭目清醒成人活动时常见年龄婴幼儿、成人儿童、成人成人成人意义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低幅快波去同步化,兴奋状态 (116117题共用备选答案)A波B波C波D波E阻断波zy2008-1-116成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可出现的脑电波是 答案:Azy2008-1-117在幼儿时期或受试儿童困倦时可出现的脑电波是答案:C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型题,脑电波这一部分考的最多的就是脑电图波形的意义,可以看一下下表: 波波波波常见部位颞叶、枕叶颞叶、顶叶枕叶额叶、顶叶出现条件婴幼儿正常脑电成人熟睡时少年正常脑电成人困倦时成人安静闭目清醒成人活动时常见年龄婴幼儿、成人儿童、成人成人成人意义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高幅慢波同步化,抑制状态低幅快波去同步化,兴奋状态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题干,成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可出现的脑电波应该是波,在幼儿时期或受试儿童困倦时可出现的脑电波是波。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脑电图波形的意义要重点掌握。zy2002-1-015 正常人白天工作时出现的脑电波应为A波B波C波D波E波答案:B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骨骼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此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一)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例如,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腱使之受到牵扯,则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称为膝反射。腱反射的感受器为肌梭,传入神经纤维背根进入脊髓灰质后,直达前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效应器为同一肌肉的肌纤维。当叩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同时受到牵张,同时发动牵张反射。因此,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收缩。腱反射主要发生于肌肉内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二)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多突触反射,是(坐)姿势反射的基础。(zy2003-1-270;zy2001-1-027;zl2007-1-044;zl2003-1-158;zl2001-1-027; zl1999-1-0l7)肌紧张与腱反射的反射弧基本相似,感受器也是肌梭,但中枢的突触接替可能不止个,即可能其效应器主要是肌肉内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肌紧张是在同肌肉内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抵抗肌肉被牵拉,所以,肌紧张能持久维持而不易疲劳。牵张反射的基本反射弧比较简单,但在整体情况下,牵张反射是受高位中枢调节的。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受脊髓反射中枢的损害或中断;而腱反射的亢进,则常提示高位中枢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常用检查腱反射的方法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zy2003-1-270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使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C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答案:Azy2001-1-027 ;zl2007-1-044 ;zl2001-1-027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方式是A屈肌反射B对侧伸肌反射C腱反射D肌紧张反射E翻正反射答案:Dzl2003-1-158人体姿势维持的基础是A骨骼肌收缩B骨骼肌舒张C腱反射D肌紧张E屈肌反射答案:Dzl1999-1-0l7 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A肌紧张反射 B跟腱反射 C膝反射D肱二头肌反射 E对侧伸肌反射答案:A牵张反射主要是使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但同一关节的协同肌也能发生兴奋,而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即伸肌)则受到抑制。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但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牵张反射,尤其是肌紧张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器。肌梭囊内一般含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而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上,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的收缩成分位于纤维的两端,而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呈串联系统。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所受牵拉刺激将减少;而当梭内肌收缩成分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将增高。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而运动神经元发出了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zy2006-1-118;zy2006-1-119;zy2005-4-118;zy2004-1-119;zy1999-1-025;zy1999-1-026)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类纤维的神经冲动增加,肌梭的传人冲动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梭外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刺激传出纤维并不能直接引起肌肉的收缩,传出纤维的活动使梭内肌的收缩,引起传入纤维放电,再导致肌肉收缩。所以传出纤维放电增加可增加肌梭的敏感性。腱器官是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它的传入神经直径较细。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系统,其功能与肌梭不同,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装置。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均增加。因此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引起同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发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118119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元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元E效应器 zy2006-1-118 在腱反射中,梭外肌纤维属于答案:Ezy2006-1-119 在肌紧张反射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答案:市面流行书籍的答案为 B 北京张博士医考培训中心经研究确定答案改为D(118119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zy2005-4-118肌梭属于答案:Azy2004-1-119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属于答案:Czy1999-1-025 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B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 C运动神经元受抑制D梭外肌舒张 E梭内肌收缩答案:Ezy1999-1-026 有关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单突触反射B感受器为腱器官C缓慢牵拉肌腱而产生D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E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答案:A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一)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称为去大脑动物。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四肢坚硬如柱。用电刺激动物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观察到在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还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从活动的强度来看,易化区的活动比较强,抑制区的活动比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脑干外的抑制肌紧张的区域,即可通过加强网状结构抑制区活动,使肌紧张受到抑制;也可能控制网状结构易化区,使易化区的活动受到压抑,转而使肌紧张减退。在去大脑动物中,由于切断厂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活动减弱丽易化区活动增强,使易化区的活动占有明显的优势,以致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zy2001-1-029;zl2001-1-029)zy2001-1-029;zl2001-1-029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A肢体痉挛性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E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答案:D(二)a僵直和僵直 从牵张反射的角度来分析,肌紧张加强的机制分二种。一种是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称为a僵直。另一种是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敏感性提高而传入冲动加多,转而使脊髓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提高,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称为r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僵直,因为在消除肌梭传入冲动对中枢的作用后,僵直现象可以消失。三、小脑的主要功能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的联系,可以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一)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运动 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绒球小结叶的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在动物实验中还观察到,犬切除小结叶后,则运动病不再发生;猫切除小结叶后,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说明绒球小结叶对调节前庭核的活动有重要作用。(二)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去大脑动物,刺激前蚓部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使去大脑僵直减退,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在猴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小脑前叶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的双重作用,其中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后叶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紊乱,动物或患者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患者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称为小脑共济失调。(三)皮层小脑 皮层小脑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不接受外周感觉的传入信息,仅接受由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这些区域的下传纤维均经脑桥换元,转而投射到对侧。皮层小脑与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在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着联合活动,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皮层小脑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当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皮层小脑中就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要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下行通路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再通过锥体束发动运动。这时所发动的运动可以协调而精确,而且动作快速几乎不需要思考。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白发苍苍)是较占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临床上在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类疾病: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性疾病,如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等;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性疾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临床病理的研究指出,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病变主要位于纹状体,而震颤麻痹的病变主要位于黑质。震颤麻痹患者的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精细,其次是下肢及头部;震颤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入睡后停止。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zy2006-2-014;zy2000-1-28)舞蹈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雀之灵),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病理研究证明,遗传性舞蹈病患者有显著的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新纹状体严重萎缩,而黑质-纹状体通路是完好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一般也正常。舞蹈病病变主要是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zy2006-2-014 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是A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受损B脑桥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受损C低位脑干5-羟色胺能系统受损D 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系统受损E纹状体GABA能系统受损答案:Dzy2000-1-28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震颤麻痹是由于A前庭小脑神经元病变所致B红核神经元病变所致C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所致D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E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受损答案:D解析:主要的病变部位是在大脑深部的位置,我们叫中脑,中脑里面有一个神经核团,我们叫做黑质,由于各种原因,使这个黑质的细胞越来越少,就出现了帕金森症状,主要原因是黑质细胞减少以后,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我们叫多巴胺,就减少了,就出现了帕金森症状。多巴胺是一个信号兵,它将大脑命令传递到我们的身体、四肢,传递到膝盖来进行一些动作,当黑质的细胞减少了以后,因为病变的原因,多巴胺分泌也减少,这个时候向下传递的信号,就无法很正确的传递到肢体,这个时候我们执行的命令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根本没有受到大脑控制,表现出漫无目的,不受控制的一些动作,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帕金森的颤抖及僵直这些动作。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除少数器官外,一般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剐交感的双重支配。在具有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拮抗作用的对立统一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zy2008-2-014 ;zy2000-1-29)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器官心跳加快加强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 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上腺素能) 或舒张(胆碱能)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与分布于外生殖器的血管等)舒张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分泌消化器官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收缩泌尿生殖器官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使逼尿肌舒张和括约肌收缩,使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使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舒张眼使虹膜辐射肌收缩,瞳孔扩大使睫状体辐射状肌收缩,睫状体增大,使上眼睑平滑肌收缩使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使眼下状体环形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促进泪腺分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一)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运动机体能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在剧烈肌肉运动、窒息、失血或冷冻等情况下,机体出现心跳加速、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液贮存库排出血液以增加循环血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以及血糖浓度上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所造成的。zy2008-2-014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缩小B逼尿肌收缩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孕妇的子宫平滑肌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答案: D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记忆题,交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