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区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反映商朝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故排除c、d;根据图片中甲骨文字“戍、从、王、国、候”,跟诸侯、王国、保卫等有关,故应该是分封制,选a。宗法制是以血缘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垒帝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郡县制源于春秋末期;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是西周;以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的是商鞅变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说明科举制走向了极端的状态,即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了八股取士,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影响了社会进步,故选c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八股取士 5.下图所示外事活动表明,中国( )1942年2月,蒋介石发表告印度人民书,呼吁英国政府尽快赋予印度国民政治上的实权;1942年10月,中国政府促成越南革命同盟会建立,公开支持越南独立运动;1943年11月,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提出支持朝鲜、越南等国独立,罗斯福均表示赞同。a赢得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b与亚洲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c力图获得国际支持重塑大国地位 d取得了重建亚洲秩序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呼吁英国政府”、“中国政府促成越南”、“在开罗会议上提出支持”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涉及,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错误。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抗日战争期间的外交力图实现大国外交(课标外)6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所以应为左倾错误的影响所致,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很多的成果出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年探索时期的教育7右图是中日gdp发展对比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b二战失败并未给日本经济造成影响c因“文革”的发动,日本gdp超越中国d改革开放后,中国gdp一直领先于日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图表,我们要从图表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在1952年之后日本的gdp是低于中国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政策是成功的,之后又被日本超越说明中国的经济出现问题,日本经济得到腾飞。综合来看,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8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b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关键是理解公式的含义,“pt=mv”表示的是一种经济的手段,根据所学知识,符合这一公式的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价格革命。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9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19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仍在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它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abc的说法均无法从材料找到信息支撑。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影响10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c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英国式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德国政治体制的选择,俾斯麦作为德国的宰相选择出最适合德国国情的制度,使德国的经济与政治相互适应,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11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a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 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c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76年,新任内阁总理”、“共和派,保守派”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相关内容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正式确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依然比较激烈。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cd三项的表述均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激烈较量12美国人人杂志社在1908年列举了黑幕揭发者的成就: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将冒更大的风险;旧时政治老板风光已不再了;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候选人;儿童在法庭上获得美好童年,弱势群体获得保护;公众资源得到了保护。材料表明美国进步运动实际上是( )a限制垄断资本家掠夺公众资源的运动 b揭露社会黑暗和反腐败的运动c自我调整和完善社会内部机制的运动 d促进民主和保护儿童权益的运动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给出的时间是1908年,这个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垄断组织出现的时期。这则材料表示的是美国在社会矛盾调解上所做出的努力,这就表现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美国的自我调整13、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的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这位航海家是( )a 达伽玛 b迪亚士 c麦哲伦 d哥伦布14、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应该反映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制,权利在议会手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15、“引起我们注意的还不仅是资本数额的巨大同时还有消除竞争,用有计划的生产组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无政府状态。”由此可知材料作者的意图是( )a用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b用这资本输出替商品输出c用垄断组织代替自由竞争 d用国家垄断代替私人资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资本数额的巨大消除竞争”“代替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等关键信息,可判断c符合题意。c项中的“机器工厂”代指的应该是旧的经营模式与制度。d项的代替一词是错误的,可以说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缓解私人资本的压力。故排除。a b与题意不符。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答案】16、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两个阶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赫鲁晓夫的措施;是斯大林模式;是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7、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新政( )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新政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来提高社会购买力,并非增加就业,故项错误;新政采取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调节经济发展,故正确;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是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并非保证资本家,故项错误;新政社会保障措施以及征收超额利润税、超额累进税,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项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作用18、“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c“新经济” 的出现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是发生在二战后初期,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情。所以,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19、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在国际经济贸易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建立 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成员国社会制度相同 美国都是重要成员国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据此知识可直接判断符合题意,可排除b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都是重要成员,正确,据此可排除a项;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既有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组织中成员国的政治制度并不相同,故错误,据此可排除d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亚太经合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20、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一体化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d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国际关系。保罗肯尼迪认为现实主义使“国际无政府状态”得以存在,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遥遥无期。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际无政府状态持批评态度,主张世界政治一体化。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政治一体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60分。21、(12分)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执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 (2分)分析其作用。(2分)(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答案】(1)规定: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2分)(2)特点: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分)德:普鲁士在帝国联邦中占主导地位。(1分)背景:美:松散的邦联体制不能巩固革命成果,促进美国发展。(2分)德: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2分)(3)因素: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2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材料中省略号前的文字可以看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而从省略号以后的文字则可以看出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要受中央的节制,决不能任意妄为。综合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可以归纳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2)从材料二“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但是材料三“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可以看出德国的政体明显是普鲁士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二者都是实行的联邦制。至于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综合性较强。但因为题目规定了只根据以上材料来回答因而降低了难度。只要审清题找准关键词“据以上材料”,就可迎刃而解。学生只需要从各国政体形成的相关背景考虑就可以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联邦制22、(10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钢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公吨436815吨30000吨1936年1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公吨958683吨556347吨增长率94%7%9%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材料二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电力度7921951144651492781448652原煤公斤8307610349804938092421595生铁公斤17*844244516594961438976钢公斤0995337632552105841812836棉布公斤734*202861427038288496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4分)(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1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1分)(3)注意材料三的时间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五计划。第二小问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一五计划制定的国际背景。(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建国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什么都造不出来,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只能有选择性的建设中国。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23、(14分)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原因。(2分)(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2分)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2分)(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答案】(1)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2分)(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2分)原因:吸取历史教训,维护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2分)(3)“求同存异”。 (2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2分)(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分)(5)逐渐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调和平与发展。(2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可知要想争取最后的胜利,打击主要的敌人,就得寻求共同利益者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再结合课本所讲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第一小问的回答必须建立在以往知识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否则根本无法回答。抗美援朝的原因从材料看主要抓住“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可以得出是在维护国家利益,再结合所学可知以下两点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两极格局下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有着反美的共同利益。(3)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再抓住亚非会议这个关键词,结合会议上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可以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求同存异”。至于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可从两个层面直接影响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比较全面。(4)根据材料“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可以概括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第二小问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就可以了。(5)材料一、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材料三新中国的外交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致,而主要考虑国家利益。材料四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国家利益。综合分析就可归纳外交变化总的趋势。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24、(12分)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之间的联系经历了从彼此孤立到相互依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特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材料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芃、朱汉国 历史学习精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分)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8分)【答案】(1)主要动机:获得贵重商品。(1分)(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分)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2分,任答2点得分)(3)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加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共8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材料“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归纳动机:掠夺东方的财富。对于史观要紧扣材料分析解答,从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认为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可知应是文明史观。(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与分析。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一方面要联系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如材料“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体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与理解。要求分析要一分为二。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四的观点“文明的成果与罪恶相比,成果是主要的,罪恶是次要的”,然后结合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及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影响及人类社会的影响综合分析归纳。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5、(12分)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