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1、 开放空间(open space)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开放空间的特性:使用目的:娱乐休息的空地使用者:公众,即具有公众性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2、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背景: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代表作品: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特点: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3、 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 代表作品:芝加哥公园系统1869年,州议会通过公园法,建造西、南、北三个公园区,并分别设立三个不同的公园委员会建设和管理。1871.10.09芝加哥大火灾后重建规划中,有人提议通过建造公园系统,以绿色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形成秩序化的城市构造,诱导城市向良性方向发展西公园区洪伯特公园、加菲尔德公园、道格拉斯公园、公园路(威廉杰尼)南公园区杰克逊公园、华盛顿公园、公园路(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北公园区波士顿公园系统“翡翠项链” (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特色:公园的选址和建设与水系保护相联系,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开创了城市生态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先河;各类公园绿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立地特性,采用功能分离的规划思想与手法;4、 城市美化运动及实施的措施1、时间:18932、地点:芝加哥博览会城市美化运动的起点3、最具影响人物: 记者兼作家:罗宾逊(Charles Mulford Robinson) 建筑师:丹尼尔勃南(Daniel Hudson Burnham)城市美化运动的手段:1)“城市艺术”(Civic art):对城市建筑、灯光、壁画、街道等进行装饰;2)“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强调纪念性和整体形象、户外公共空间及商业和社会功能;3)“城市改革”(Civic Reform):解决城市居民就业以及住房条件;4)“城市修葺”(Civic Improvement):强调利用清洁、粉饰、修补重新铺设来创造城市之美实例:华盛顿规划实例:芝加哥规划 (成为城市规划的经典)5、 大都市公园系统 美国的区域绿地规划大都市公园系统 查理斯埃略特(Charles Eliot) 大波士顿区域公园系统 考虑到预防灾害、水系保护、景观、地价等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开放空间应包括5种地区类型:1、海滨地2、岛屿和入江口3、河岸绿地4、城市建成区外围的森林5、人口密集区的广场、游乐场和公园6、 英国环城绿带的功能背景:早期工业对城市的污染、二战后,西方劳资双方的矛盾通过福利解决、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伦敦郡的绿带规划)英国环城绿带功能的演变:1938年:保证向公众提供开敞空间和休闲场所1944年:防止城市蔓延 提供农产品和休闲空间1955年:阻止城市地区进一步增长 防止城市连片发展 保持城市的特点1961年:“阻止城市的增长,绿带可能不很美也不很绿,但没有绿带城市的扩张 就永远不可能停止,这就是在城镇周围设置绿带的原因。”1962年: “区域层面引导城市形态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控制城市增长的一种工具” (首次为绿带赋予区域的概念)1988年:阻止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 防止相临城市连成一片 保护乡村不受侵蚀 保护历史城镇的特色和格局1989年:除现有法定功能,绿带应有助于改善乡村景观,提高其景观价值总结:绿带的功能1、防止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连片发展2、保护乡村地区不受侵蚀3、保护乡村景观7、城市绿色廊道的类型及设置的原则 城市景观廊道分: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包括人造自然景观)为主绿色廊道:包括: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绿色廊道设置的原则:生态性原则、文化历史性原则、环境保护性原则、游憩观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8、 城市绿地 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一)公园绿地(G1):1)综合性公园(G11)2)社区公园(G12) 3)专类公园(G13)4)“带状公园”(G14)5)“街旁绿地”(G15)(二)生产绿地(G2)(三)防护绿地(G3)(四)“附属绿地”(G4)(五)“其他绿地”(G5)9、 城市绿地的功能有哪些?怎样分别理解其各项功能?(一)公园绿地(G1):(二)生产绿地(G2):(三)防护绿地(G3):(四)“附属绿地”(G4):(五)“其他绿地”(G5)主要功能: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10、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由一定量与质的各类型城市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城市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用途,科学合理地布局,使园林绿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 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 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有哪些?规划文本(具法律效应)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具法律效应)规划基础资料13、 熟悉城市绿地分类表及代码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综合性公园(G11)临时性存放城市防风林带居住绿地(G41)风景名胜区社区公园(G12) 或展示苗木花卉卫生防护林带公共设施绿地(G42)水源保护区专类公园(G13)的用地,安全防护林带 工业绿地(G43)郊野公园“带状公园”(G14)如花卉展销中心仓储绿地(G44) 森林公园“街旁绿地”(G15)等不能作为生产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G45) 道路绿地(G46) 市政设施绿地(G47) 特殊绿地(G48)、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物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地等14、 综合性公园的一般规模和服务半径全市性公园(G111)面积10100h,服务半径20003000m;区域性公园(G112)面积510h,服务半径10001500m 15、 我国现行的绿地建设指标有哪些?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有哪些?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心区绿地率()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 我国现行的绿地指标计算原则计算原则 :(1)、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2)、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3)、绿地计算的所用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 17、绿地主要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AG1mAG1/Np ( AG1m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AGm(AG1+AG2+AG3+AG4)/Np ( AGm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G(AG1+AG2+AG3+AG4)/c100% ( G绿地率)18、 城市绿地总体规划布局模式有哪些?8、指状系统 7、带状系统 6、放射环状系统 5、放射状系统 4、楔状系统 3、网状系统 2、环状系统 1、点状系统 我国常用的绿地空间布局形式: 块状绿地布局 、带状绿地布局 、楔形绿地布局 、混合式绿地布局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城市区位关系图;(2)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3)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4)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布总图;(6)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图;(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8)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20、城市绿地现状调查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属性调研 (2)城市绿化应用植物品种调查 (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评估(4)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综合分析21、公园规划内容及公园选址的原则(1)规划内容 :测算城市公园绿地的合理发展规模、建设用地平衡;规划原则与规划指标;公园绿地分类规划;公园绿地详规导则。(2)选址 :A. 合理分布原则 B. 必要性原则 C. 可能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22、 防护绿地的主要类型及布局防护绿地的选择防风林 通风林卫生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带23、 其它绿地的规划原则切实贯彻“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 强调资源保护的原则 充分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水域、林地等绿地资源,规划布置城市组团之间或相邻城市之间较宽阔的隔离绿带(300500m以上)。 在现状城乡交接的部位,要注意规划建设一批高绿地率控制区,即绿地率指标达到50以上的建设用地区域。生态景观绿地应结合郊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有利于生态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24、 从城市大气质量方面考虑的城市生态绿地的要素有哪些?气象因素 规划原则A 通 风 1) 保留通风走廊 2) 创建通风走廊 3) 恢复和建立通风走廊间的连接B 大气质量 1)建立氧源基地(oxygen base) 2) 保留对新鲜空气的输送 3) 降低敏感地区的空气污染C 热力情况 1) 减少热量负担,控制热岛效应 2) 减少霜冻或冷压的负面影响25、 城市空气输送通道的布置、城市鲜风通道宽度的计算城市空气输送通道:排气通道和鲜风通道规划原理:城市屋顶界面和峡谷效应使城市上空的气体交换能力大减 从郊外森林绿地向城市中开辟空气通道,将新鲜空气直接从地面引入城市,并设法将城市中的污浊空气尽快排出城市使其稀释扩散,就成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A、排气通道(污染空气排放通道)排气通道的布置:尽量利用顺着主导风向且较通直的城市干道干道与商业街的分离:干道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建筑高宽比(h/w)和街道迎、背风建筑高度比(h2/h1),控制街谷最大相对长度比(L/H); B、鲜风通道 (新鲜空气输入通道)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城市进气通道的布置不宜完全顺从城市的主导风向,可以有一定偏角,以利于气流向侧旁分流一部分。进气通道的布置:进气通道应连贯市区与氧源基地,并与主导风向有一定偏角,以利于新鲜空气向侧旁分流一部分,将其送入居民家中,如图所示进气通道的计算:进气通道设计的通风量应保证一天内的氧气平衡 设城市垂直风向边长为L1,顺风向边长为L2(km),风速为V(km/h),城市每天的换气次数为T,则进气通道的总宽度W占城市边长L1的比例应是T的倒数。即:W/L1=1/T (式52)W = L1/ T (式53)(单位取km、h)其中,T=24V/L2,将T代入则有:W=(L1L2)/(24V) (式54) 设城市人口为P,城市面积为L1L2,人均城市用地Q = L1L2 / P,上述公式也可以转化为直接用人口计算。由式54:K = QP/24V L1(式56)又设人均用地恒为Q =100(m2/人) = 1(km2 / 万人),则上式可简化为:K = 0.04P / V L1 (式57) (单位取km、h、万人)结论4:由式57可见,微风状态下城市进气通道用地比例K与城市人口P成正比,而与城市垂直风向边长L1成反比。设城市人口为P,城市面积为L1L2,人均城市用地Q = L1L2 / P,上述公式也可以转化为直接用人口计算。由式54:K = QP/24V L1(式56)又设人均用地恒为Q =100(m2/人) = 1(km2 / 万人),则上式可简化为:K = 0.04P / V L1 (式57) (单位取km、h、万人)结论4:由式57可见,微风状态下城市进气通道用地比例K与城市人口P成正比,而与城市垂直风向边长L1成反比。26、 城市氧源绿地的布置方法1) 氧源基地(oxygen base) 城市无法在本身内求得碳氧平衡,因此,不能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要求城市本身解决自身的碳氧平衡,而必须在城市的上风向寻求或建立氧源基地氧源绿地。27、城市绿线城市绿线:是指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各类型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于2002年11月1日起开始施行 )28、 城市景观概念及类型城市景观:指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整体或局部的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 29、 城市景观的三要素景物 :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景感 :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应(直接景感和间接景感)主客观条件 :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30、 构成城市景观的物质形态的景观元素可分为哪些?道路:主要指运动网络。如街道、铁路、河流等。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形中断,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的边界、围墙等等,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而不是坐标轴。 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可以作为形成城市边界的主要因素区域: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31、 城市景观规划的手段有哪些?一、实体与背景 二、色块与肌理 三、轴线与标志 四、游览线与结点五、视线与视点六、透视线与边缘线 七、文脉与特色32、城市灾害的概念、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又哪些?城市灾害的概念:从灾害的分布空间考虑,灾害发生的地点或灾害的影响范围涉及城市。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1) 自然性灾害:生物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2) 行为性灾害:火灾、交通事故、工程事故、疾病、工作事故、经济危机、战争暴乱等(3) 自然与行为性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破坏、海水入浸、赤潮、酸雨、大气污染、冒顶塌陷、森林大火、洪水干旱、核泄漏等33、 避灾绿地概念、规划原则及城市避难绿地的规划步骤是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组合构成。规划原则(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2)与城市规划整合,均衡布局,公平利用原则(3)普通公园改造原则(4)通达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6)“平灾结合”原则(7)步行原则2、选择后补避难路1、选择避难地的候选点规划步骤:选择15m以上的道路、10m以上的绿道、步行者专用道路10hm2以上公园绿地、公共耐火建筑群(教育设施、住宅小区等)的周边危险物分布和位置关系换算避难路的设定和评价避难地的设定和评价上述的后补路线和避难地连接的避难路设定 避难困难区域(不与避难地邻接的地区、超2km的地区)评价选择上述的后补地 设定上述的避难圈域(避难距离2km左右、尽可能在1.4km圈內设定) 避难圈域、避难困难区域的评价 预想避难区域人口无法收容时的避难地及避难区域的评价避难地、避难路的规划解除避难困难区域的方法34、 避难地点的相关指标和规模(1)避难时间:1h/人,全体2小时。能够用于避难的时间,地区全体撤离大约需要2小时,对于每个人从安全角度上看,应控制在1小时。(2)避难绿地服务半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0.5km,步行10分钟可到达;固定避难疏散场所:2km,步行1小时可达到;一般步行速度4km/h,考虑高龄者和儿童(非常情况下)的话约2km/h,即1小时步行2km。这是老、幼者的极限。避难的行动范围:大约是从受灾地算起,在12km范围内。(3)避难场所的面积:紧急场所:1hm,考虑至少容纳500人固定场所:标准25hm,最小10hm(4)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标准2m,最小1m(5)其他避难行动上的留意点:n 必须留意群众的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1.5人/m是自由活动的界限,4人/m会发生缓慢堵滞,6人/m会使行动停止。n 多集中于桥、避难场所的入口狭窄部分。35、 按我国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规定:避难场所及通道有哪几个?7处场所:晓港公园(海珠区,可容纳2.92万人,广州第一个防灾公园)东风公园(越秀区,可容纳2万人)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桡骨头骨折内固定课件
- 现场处置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湖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通法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A级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应用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测评手册专业技能人员考试全攻略
- 2025年行政复议局聘用制书记员岗位能力测试题目解析
- 公务员武汉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检验检测人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奢侈品礼品包装消费行为与品牌战略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力交易员(高级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冷库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澄海玩具行业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配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全球飞机拆解再制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常减压装置仿真操作正常停车石油炼制装置操作02课件
- 2025年科技创新企业财务工作总结及计划
- 餐饮店食品经营操作流程4篇
- 202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高考生物真题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