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学三思而行——浅谈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策略.doc_第1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学三思而行——浅谈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策略.doc_第2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学三思而行——浅谈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策略.doc_第3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教学三思而行——浅谈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策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教学 三思而行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黄兴一思 教学内容学生视角看教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版教材四上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的上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教者视角看教材: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教材的编排特色,我参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苏教版安排在五下,而西师版是安排在四下。虽然该内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比如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如,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西师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红的姓名,继而用小圆点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我们要注意抽象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教材编排的情况和试教经历,我们还发现:这一内容的教学弹性很大,它既可以在五、六年级教,也可以在四年级教,甚至在三年级教都没有问题,这是因为有了一、二年级学习的基础,认识数对这一后续知识,对他们的认知并不构成太大的挑战。 二思 教学价值众所周知,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而价值层面则更多地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在常态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追问,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在同一平面上打转,不具有“可攀性”。“确定位置”的教学价值是什么?通过对教情和学情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大数学的宏观视野,认识数对是坐标几何的雏形,为后期教学奠定基础,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词的落实与追问。思维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接楔处激起思维的火花;思想强化符号化、数形结合、坐标思想,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品质;文化使学生经历知识的逻辑重演,让课堂浸染文化的意蕴;渗透链接与本课内容相呼应和衔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为学生奠定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三思 教学实施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若囿于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教学简单化,则在浅层次上兜圈子,教学缺少“数学味”,使本应灵动、生动的教学过程显得了无生气,失去了数学教学本应具有的教学意蕴。那么如何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在揭示数学本质的追求中凸显数学的内核,从而提升教学的价值呢?不断制造问题,关注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的。一定的教学冲突可以造成认知的不平衡,诱发学生的思维萌芽,从而催使他们产生出心向往之、“刨根究底”的探索热情。 1问 “数对”真的会用吗?课刚开始设计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现在的位置,当然此时的数对是“假数对”,就是两个数而已。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紧接着“辨析,识数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确定位置方法的局限,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原动力。 2问 数对真的学会了?当学生感到用数对表示一个座位很容易时,再次挑起新的麻烦,在格点图中,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辨析数对(2,2)、(3,5)、(5,3),弄清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再出示一张学校附近平面图,让学生表示各景点的位置,讨论公园的位置,认识用数对如何表示起点。3问 数对真的很简单?当学生以现有经验,用数对表示位置乐而忘返时,出示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国际象棋、围棋、机票、经纬度,感受数对无处不在,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就在自己身边得嘛,只是我们有时候忽略了。4问 数对真的很好玩?数形结合,再识数对。先让孩子观察2组数对的特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再画一画,连一连。这样一来,孩子的好奇心被激起,探索的欲望也油然而生,再出现描一个点连成一个长方形,先猜一猜,用数对说明,再描一描,用试验验证,由结果探索原因。如此,数形结合的思想润物无声。提炼思想内核,强化思想方法,有机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1、辨析数对,培养符号化思想对于“数对”学习,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却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让学生亲身经历产生的过程,体验方法、掌握要领,自然而然就理解出数对的本质特征。2、巧设情境,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后,设计画一画,引导学生先观察已知两个数对的特点,紧接着描点,连线,由数想形,另一方面,接着观察图形的变化让学生想像,若要连成一个长方形,需要描出哪一个点,由形想数。进一步密切了数对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相机设疑,渗透坐标思想坐标几何是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学生学习第三学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起始。如何使该课内容体现出应有的生活价值,又能在符号体系中恰当地生成和渗透相应的数学价值(亦即坐标思想),是我思考得较多的话题。比如,在公园图中,我们研究特殊数对(0,0),以及最后“小小笛卡尔”的活动中,起点发生变化,一个象限扩张到4个象限,随之相应的点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不断丰富“确定位置”的内涵。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意蕴有人把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结合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链接式,一种为融入式,所谓链接式,就是把数学文化当作一种标签,外在依附在数学课堂上,而融入式即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有机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