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天寺夜游设计.doc_第1页
记录天寺夜游设计.doc_第2页
记录天寺夜游设计.doc_第3页
记录天寺夜游设计.doc_第4页
记录天寺夜游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绥德中学 郝艳萍 邮政编码:718000【教学目标】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熟读成诵。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导语: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眷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去欣赏一番?今天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个怎样的人生感慨。二、简介作家,了解背景(PPT)学生活动: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2、背景链接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诗中关于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牢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苏轼得以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学生结合注释 译读全文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屏显 先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 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 一起)(3)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衣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精读课文,品文本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讨论、回答(1)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明确:苏轼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2)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去承天寺的原因?明确:月色很美,想去欣赏一番。想到没人和自己一块享受月色,就去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并肩漫步于庭院。(师板书“见景月美 夜行”)(3) 这篇课文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描写了哪些景物?月光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品味原句优美的意境。明确: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庭院中的月色比喻成了一潭幽静的积水。竹柏的投影比喻成纵横交错的藻荇。藻、荇、竹柏。安静、澄澈、空明。(师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4)从文中找出一个表达作者当时心境的词语,体味作者的心情(找出文中词语)明确:“闲人”,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心情:欣然(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有点滴激动)寻(急迫访友)亦(与好友心灵相同的喜悦)想与步(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何处但少闲人(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际遇的无奈)(5) 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读出什么? 明确:读出苏轼心中惆怅和悲凉的心境,以及对不得不“闲”的无奈的感慨,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师板书“抒怀旷达乐观”)五、品读课文,悟出哲理学生活动:合作、交流,探究从苏轼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假如同学们正经历人生逆境,面对困难与挫折,苏轼会给你哪些帮助呢?(开放性答案)明确:学会释然,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学会在逆境中磨炼自己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品格的宝贵资源。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2、仿照文中写景的手法,自拟情境写一段话。七、板书设计 见景月美 夜行豁达乐观悲凉苦闷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空明 澄澈 抒怀旷达 乐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六单元 27课短文两篇绥德中学 郝艳萍 邮政编码:718000【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3、背诵、默写课文,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的话,领会他的思想感情。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多读少讲,以读代讲)。2、重点提示、分析。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置身于美景同学们,当我们放下繁重的学业,抬头远眺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大自然是那样的美!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柳的婀娜,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一起欣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轴。二、介绍作家,解读作品背景学生活动: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1、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朝”。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三、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节奏和情感。(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位学生读课文,其它同学点评。2、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工具书,理解翻译课文。(1)学生口头翻译,画出疑难句。(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结前文。结合上面分析,学生自己背诵,再小组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四、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围绕哪个字来铺开的?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中“美”字点明全文的中心。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云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如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在这里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搭配(1)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2)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3)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4)日落山螟为静,游鱼跃水为动。总之,先仰视再俯视又平看,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中表达其中的适已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沉醉山水的愉悦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五、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六、积累提升,提高鉴赏力1、背诵课文2、拓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柔情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七、作业 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八、板书设计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美答 谢 中 书 书春望杜甫情怀与他诗歌的艺术魅力绥德中学 郝艳萍 邮政编码:718000师:古人写诗往往由景入情。接下来,同学们大声诵读这首诗,回答问题。(屏显)一、诗的第二联中杜甫望见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要求 :同学们交流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分析。1、说出所见之景。2、找出诗句中体现景物的关键词。3、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简要分析。学生活动:学生诵读、交流。明确:1、花、鸟 ; 2、体现花、鸟特点的词分别是“溅”“惊”。师:对!正是因为当时都城长安沦陷,所以诗人才会看到“草木深”的荒凉景色,一个“深”字,更让都城昔日的繁花与今日的荒凉形成显明的对比。“深”字和前面的“春”字构成的映衬,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望见的春景不是明媚的,而是给人以荒凉之感,正是因为“国破”,所以诗人看到花、鸟时不再是昔日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景象,而是一种压抑之感。二、对于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该怎样理解?生:因为花鸟代表的是春天美好的景物,可诗中的春天却是荒凉的,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花和鸟呢?师:关于这两句诗,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理解是:诗人因伤感时局一方面是“国破”,一方面是与家人的“恨别”,所以看到繁花便不禁流泪,听到鸟鸣便心惊胆颤。另一种理解是用花、鸟拟人时局残破,因此连花也为此流泪,连鸟也为此心惊。现在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探究,说一说你更赞同哪一种说法,并设计你的朗读重音,体现你的理解。好,开始!生:我觉得第一种理解更好。因为“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就连看到盛开的鲜花和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惊心”,说明国家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觉得应重读“溅泪”和“惊心”这两个词。师:你试读一下(生范读,重音放在“溅泪”和“惊心”上)生:我觉得第二种理解更好,因为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国难的无奈。因为面对当时的国难家别,人的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以人的角度写会更好。我觉得重音应该放在“花”和“鸟”上。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连花、鸟都具有凄凉的感觉,更何况有思维的人呢!所以能更深入表达诗人的情感。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不同理解告诉我们,读诗歌的时候 ,语气、语调、重音不同,实际上就是对诗歌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说,读诗与解诗是一体的,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该尝试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杜甫心中的家国之痛。现在请同学们把重音放在“溅泪”和“惊心”上再读一遍。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五单元 25课杜甫诗三首 刘禹锡“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胸怀 绥德中学 郝艳萍 邮政编码:718000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名句,历来广为传颂,值得我们好好品析。接下来,同学们大声诵读这首诗,从这几个角度品析。(屏显) 妙在修辞生动 妙在借景抒情 妙在哲理深刻生:这句用了比喻,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胸怀。师:妙在“借景抒情”“借景”,品读想象画面:波涛滚滚的大江上,一叶小舟被水倾覆,然而沉船一侧,成千上万只船扬帆起航,千帆竞发,大江两岸,枯死的树木,没有生机,然而,枯木前方,成千上万的树木竞相争春,一片生机,同学们诗人借这样的景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意呢?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师: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用“沉舟”“病树”自比,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枯树旁边各种树木欣欣向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