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doc_第1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doc_第2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doc_第3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doc_第4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第一章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的语气词。答案d【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人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他的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注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吾师也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这”;表示判断,“是”;为“对,正确”。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答案d【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那些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们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开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a相同,相同 b不相同,不相同c相同,不相同 d不相同,相同解析句末表判断语气;句中停顿,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泛泛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解析a项,前“则”表转折,但是;后“则”表假设,那么。答案a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解析d项,介词,用;a项,语气助词,表范围,可不译;b项,动词,认为;c项,顺承连词,而。答案d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c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解析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三项都为助词,的。答案a【参考译文】孟尝君田文准备向西前往秦国,门客们劝谏了上百遍,但是他都一概不听。说:“用人间的事来劝谏我,我已经都懂了;如果用鬼神的事来劝谏我,不妨试试。”拜谒的人进谏说:“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孟尝君说:“请他进来吧。”客人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泥偶说:你是西岸的土做的,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八月季节,遇到天下大雨,淄水一上涨,你可就被冲坏了。泥偶说:我就是毁了也不过恢复我的原样。(可是)你是东岸的桃木,把你刻成木偶,遇到天下大雨,淄水一上涨,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国君)有虎狼般的野心,(我)害怕贤公有木偶人一样的忧患。”因此孟尝君有些后怕,无语以对,最终不敢西去秦国。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甚少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节选自魏书胡叟传)注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鄙黩:轻贱侮慢。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副词,难道/连词,表选择。c项,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介词,到/介词,对。答案b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夸言若是也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c徐公何能及君也d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c项与例句皆为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a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b项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d项作定语,可译为“什么”。答案c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叟才士,颇相礼接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c作师说以贻之d皆以美于徐公解析d项与例句皆为动词,可译为“认为”。a项,介词,可译为“用”。b项,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c项,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等。答案d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c项与例句皆为介词,可译为“在”“到”等。a项,介词,可译为“对”“对于”。b项,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d项,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答案c【参考译文】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幼时聪明机敏,年方十三,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闻名于城乡,他以思考感悟的见解,与成人交互辩论,也很少屈服。学问不由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著说中,精深而得变化之道理的,难道不是只有易经吗?(我)还是认为通过思考就多半能感悟到道理的。衰败世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明显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求师问道的道理,不是现在能施行的。”及至翻读各类书籍,一天阅览两遍,都能背诵。胡叟好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因姚氏政权即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个京兆人韦祖思,从小熟读经典,常常看不起当时的同辈,知胡叟来,召他相见。祖思以习惯的态度,对胡叟很冷淡。胡叟勉强与他寒暄后,愤怒地拂衣而去。祖思坚决挽留他,说:“正要与您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仓促而回呢?”胡叟答道:“可以共论天人问题的人早已死了,与您相交,何必说如此大话。”最终不入座而离去。回到主人家,写长赋铺叙韦、杜二家事,一夜而成,当时他已十八岁。他追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古,则符合当时的情况,而近代则没有涉及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叹他有才华,畏惧他文笔含讥。至今还有人传诵他的文章,作为谈资。胡叟孤独漂泊坎坷失意,没有仕进的途径,于是到汉中。刘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