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doc_第1页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doc_第2页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doc_第3页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doc_第4页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学目的: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手段学情分析实词复习学案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篇幅虽不长,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下面试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一、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1.(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2.(湖南卷)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期”字的形旁为“月”,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期”本义是“约会、约定”,再联系后面的宾语“十日”,不难判断其词义解释是正确的。“零”的形旁为“雨”,本义是“下雨”(指落细雨),句中主语又是“繁霜”,故而可判断“零:降落、落下”也是正确的。 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3.(全国卷)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4.(全国卷)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5.(江苏卷)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闲”与“娴”读音相同,且带有宾语“木功”(木材加工、木匠活),由此可判断句3解释正确;“直”通“值”在古文中很常见;句5的“属”通“嘱”,释为“托付、嘱托”也是准确的。 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试看以下例句: 6.(江西卷)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7.(四川卷)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8.(四川卷)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9.(北京卷)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10.(广东卷)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 11.(福建卷)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12.(上海卷)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要求解释“苟”的意思。 今有成语“细大不捐”,“素不相识、素负盛名、素昧平生”,“革风易俗、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度德量力”,“天诛地灭”,“休戚与共”,“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快速作出判断:611句的释义,除了“诛”外,都是正确的;而“诛”应解释为“杀戮、诛杀”。至于“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中的“苟”,意思是“草率、轻率”。 四、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 13.(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14.(浙江卷)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15.(福建卷)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奇”如果作形容词,确实是“奇妙”之类的意义,但句中它带了宾语“之”(“之”是人称代词),显然已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应释为“认为奇特、奇异”。而“不足以为病”的“病”,受“不足以为”支配,属名词,释为“祸害”是恰当的。句15解释也正确,“面斥”即“当面斥责”,“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之“面”)。 五、借助词语近义(反义)或较齐整的句式推断词义 16.(湖南卷)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前面的文句为“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两句句式一致,句意都围绕“迁之为贵”(即“变更现状是可贵的”)展开,则“奔”的词义与“十九年于外”相近,解释为“逃亡、出走”是合理的。 六、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 17.(北京卷)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 18.(湖北卷)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19.(江西卷)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20.(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21.(福建卷)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22.(安徽卷)降跽谢过谢:感谢。 句17考查“鄙”的词义,根据语境(“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不知时变”(“不懂得时代的变化”),所以是“鄙儒”,可推断“鄙”应释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有“先帝不以臣卑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句18,试题把“庶几”释为“差不多”,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上文有“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接下来又写道:“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整体意思说的是如果人不怕虎,老虎的威风就无处施展,则“庶几其一惧”应是说老虎“希望”两个小孩中的一个能害怕,这里的“庶几”应是“希望、企图”之义。例19的“立”,如果是动词“订立”,那么“贫者立券还之”就是“如果是贫困的人,订立借据还给他们”,原文谈的是卖酒的人将死前,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券还之”既是“还”“券”,根本无须“订立”契约,实际上此处的“立”是“立即”的意思。句20考查“率”,联系原文看“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是判断句(句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全都是洒脱豪放、不同寻常的人”),这个“率”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意思是“都、全”。同样的道理:句21,张自新“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于是“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此处的“意气”属褒义词,不可能予以“责怪”“怪”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释为“以为怪、认为奇怪”;而句22说“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道士因“不能胜”而“谢”“过”,则“谢”应是“道歉、谢罪”,明显不是“感谢”。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僮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然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1.(1)请解释成语“恃才傲物”。 答:_ (2)文中与“恃才傲物”的“恃”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 答:_ 2.“颖士仓忙觇之”中的“觇”应解释为,“具长笺,造门谢”中的“具”和“谢”应解释为。 3.从句式上看,“未之面”属于倒装句中的;从词类活用看,“坐而责之”的“坐”属于。 4.萧颖士为什么“终于扬州功曹”? 答: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送董邵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郁郁适兹土适:() (2)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易:() (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_ 3.“夫以子之不遇时”中的“子”是指,“不遇时”是指。(请用原文回答) 4.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 答:_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1) 学习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08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2) 学习要点: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复习“因”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罔不因势象形。 变法者因时而化。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今无会因。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蒙故业,因遗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三、复习“所”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四、复习“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乃设九宾礼于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3) 学习要点 复习“若”“其”“焉”“且”“则”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2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二、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三、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四、复习“则”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五、复习“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于是余有叹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君何患焉。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盘盘焉,囷囷焉。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非曰能之,愿学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吴人焉敢攻吾邑。 且焉置土石。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复习“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规律总结: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 四、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复习“也”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规律总结: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四、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复习“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规律总结: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狴(b):监狱。簧(z):竹席。鞫(j):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2008年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2004年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2005年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05年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2003年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2005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06年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2006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2004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