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项目成果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doc_第1页
教改项目成果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doc_第2页
教改项目成果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doc_第3页
教改项目成果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doc_第4页
教改项目成果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简介本成果是2006年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发掘地域产学研优势资源,共建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和 2005 年四川省教改重点项目构建学科群开放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研究成果, 2007年获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9年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成果完成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成果合作完成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股份公司,成果由肖正学、董发勤、王成端、谭志昕、何全勇、尹华松、段涛等人共同完成。一、项目背景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实行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诉求。 当前普通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就业的压力,二是来自社会对大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现行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适应行业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弱化。在高校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西南科技大学进行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西南科技大学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决策需要而组建的一所多科性大学,国务院要求 “ 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集中力量、联合当地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办好西南科技大学,培养建设绵阳科技城所需人才 ”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如何突破传统办学体制的束缚,探索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学校办学的重要历史使命。 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构建以 “ 行业创新联盟 ” (企业)、 “ 区域产学研创新联盟 ”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西南科技大学外部得天独厚的优质社会科教资源,为学校进行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异质性、互补性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共同发展的内在动因。 西南科技大学处于一个优质社会科教资源非常丰富的环境之中。四川是国家 “ 三线 ” 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国防军工大省,尤其是学校所在地绵阳以及毗邻的德阳市,更是军工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单位集中地区:境内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院所和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四川九洲电子集团公司、中国二重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仅绵阳市就有 8000 多名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其中两院院士 25 人,有一批全国最先进的实验室,承担着大量国家级科研课题,科技实力很强和科研水平很高,在很多学科和现代家电、制造业等领域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水平。区域产学研联盟是指通过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结合、实现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群、产业群对接互动,使其产生集群效应,从而获得外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层次。 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优质资源的互补性和战略发展的依存性是建立区域产学研联盟、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二、项目概况本成果是 2006 年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发掘地域产学研优势资源,共建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和 2005 年四川省教改重点项目构建学科群开放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研究成果, 2007 年获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9 年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 区域产学研联盟开放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分析当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困境,阐述区域产学研联盟的概念、内涵与运行模式; (2) 区域产学研联盟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区域产学研联盟体制的研究与组织机构运行及制度的建立;(3) 基于优质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育人开放平台的构建: 按照“学科对接,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共同发展” 的原则,寻找联合办学的切入点,集成区域优质科技教育资源,通过人才互聘、共建共享实验室等途径建立开放育人大平台。(4) 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利弊分析;提出并建立“三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 (5) 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效果: 通过联盟办学实践,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与效果总结。三、应用情况西南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秉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 “ 三线建设精神 ” ,探索实践了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体制改革:以中央部(委)、省、市共建,政府主导,当地国家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参与联合办学,通过整合、共享区域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推动了绵阳科技城的建设。 早在 1993 年,学校先后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办工程力学专业,与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联办电子工程专业,使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潜在教育资源得到利用,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2000 年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 着力提升 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 水平, 强化联盟办学机制,学校被列为了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 14 所高校之一, 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4 年 学校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拓展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理念和领域,充分发挥以绵阳市军工单位为主的国防科技优势及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学校多年合作的基础, 2006 年成为四川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 推进了区域产学研联盟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从 2000 年到 2008 年,学校依托区域产学研联盟,精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建立了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管理长效机制,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自 1993 年起学校开始进行学校与周边大型企业、研究院所参与办学的改革试验; 2000 年学校开始实践了 “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 ” 的开放办学理念, 探索董事会框架下的产学研联盟体系。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后,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成立了有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 22 家政府、科研、企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由四川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出任董事长。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章程、西南科技大学区域产学研联盟章程(试行),联盟单位在校董事会中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 “ 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协议约定;互利共赢 ” 的运行机制、 “ 以人为本,人才互聘;学科对接,协调统筹 ” 的人才共享机制、 “ 产权明晰,共建共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 ” 的资产管理机制、 “ 学术交流,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技术共用 ” 的科研合作机制,实现了联合办学纵深发展、人才互聘互用、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的共享、科技合作广结硕果的良好局面。 2. 建立了 “ 三位一体 ” 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质量突出、特色鲜明。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联盟科研院所、企业需求,着眼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建立并成功实施了 “ 理论课程教学以高校为主,实习实训环节以企业为主,论文 / 课设计选题以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攻关课题为主 ” 的 “ 三位一体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建设了一支能 “ 把握当代学科发展前沿 ” 、 “ 把握现代大工业生产前沿 ” 的 “ 双前沿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通过人才互聘互动,从联盟单位(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聘请了副高以上技术职称教师 300 多名(其中院士 22 名);同时,学校选派一定数量骨干教师送到联盟的大型企业、厂矿生产一线和合作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进行锻炼深造,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具有 “ 双前沿 ” 和 “ 双师型 ” 的教师队伍。 学校在学科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联盟成员战略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学校专业建设、服务面向由过去单一行业向兼顾行业、服务地方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转变。近年来,学校理工科、农科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比列的 85.2% ;材料学科、信息学科、制造学科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毕业设计课题 85% 来自联盟的企业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学校根据联盟成员如长虹集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推出了 “3+1” 和 “1+2” 菜单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长虹集团原董事长、学校董事会原副董事长倪润峰说 “ 我们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电子信息重点本科专业,就是企业投资教育,开发人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被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近年来,学校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0 多篇、申报专利 10 余项;学生在 “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 ” 、 “ 挑战杯 ” 等系列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 30 多项、省级 100 多项; 2006-2008 年连续 3 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 85% 。学校成为国家西部与建材相关的 “ 地质、采矿、水泥、玻璃、陶瓷、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 ” 。截至 2007 年,全国有一定规模的建材企业中, 30% 的厂长经理是学校的校友;全国非金属矿地勘队中, 60% 的队长是学校的毕业生。 3. 建立和完善了区域产学研联盟开放育人大平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 根据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区域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通过共同举办专业、联合申报硕士点、共建共享实验室、互聘高层次人才、联合科技攻关等途径,初步建成了优质科教资源优化配置、区域高效联动、特色十分鲜明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开放互动育人大平台:集成了中物院、长虹、九洲、东汽等区域产学研联盟单位的学科、设备与人才资源,建立了 161 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 16 个校内实习教学基地,探索出了 “ 校内专业教师 + 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 ” 的 “1+1” 实践教学模式,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与联盟单位联合举办本科专业 5 个、硕士点 12 个、 4 个专业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与联盟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 17 个(其中 11 个为联盟单位实验室、 4 个为学校实验室, 2 个共同投资建立在学校),总资产超过 2 亿元;近 3 年,与董事单位联合承担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攻关 50 多项。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经达到 65 个,重点建设成了支撑联盟成员战略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2 个国防紧缺专业和 1 个国防重点专业;硕士点发展到现在的 34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 5 个。 4. 区域产学研联盟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科研院所的科技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联盟成员的共同发展,推动了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建设。 近年来,学校根据联盟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投资 5000 多万元实施了 “8111” 品牌计划和教学建设 “ 十大专项工程 ” ,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建设。近两年来,建成由 1 个 “ 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 ” 、 5 个省级、 5 个校级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其中 “ 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 ” 是全国首家集科研、教学、污水处理生产于一体的大型水处理中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实验、生产实习环境;建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 “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 为龙头的各级实验教学优质课程群: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国家级特色专业 2 个、国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 2 个、省级特色专业 6 个、省级精品课程 13 门,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5 个;新增省级教学团队 3 个、省级教学名师 3 名;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 “ 优秀 ”。 同时,学校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攻关、产品开发任务,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还好用” 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学校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工程力学专业 7 届,为该中心培养 110 名毕业生,目前大部分已经成为该中心的技术、管理骨干,大大缓解了该中心人才紧缺的局面。学校欧盟科技项目“低成本污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及培训模块的开发” 、 “超细分级机流场特性及结构特征技术”、 “风机动力系统节电技术研究” 等技术,在联盟企业和地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利用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为联盟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等培训了 3000 多人次数控技术、电子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技术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 已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与靓丽名片。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 3 次到西南科技大学视察,对学校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他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说,“ 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技大学开始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 。四、成果清单1. 共建与区域产研联合办学体制 1.1 关于同意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的通知 1.2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 1.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集团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工学院关于联合组建与共建西南科技大学的意见 1.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工学院共同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协议书 1.5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西南工学院关于共同参与组建和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协议书 1.6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支持西南工学院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的协议书 1.7 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协议 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协议书 1.9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的批复 1.10 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章程 1.11 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联盟章程(试行) 1.12 西南科技大学事业发展 “ 十一五 ” 专项规划(节选) 1.13 国家及省部级领导关于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的代表性讲话 2. 联盟育人平台建设 2.1 学校外聘院士名单 2.2 学校从联盟单位外聘兼职教师名单 2.3 学校兼职担任联盟单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4 国防科工委批准设立 “ 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的证书 2.5 学校与联盟董事单位共同举办本科专业、硕士点 2.6 学校与联盟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清单 2.7 西南科技大学、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关于成立联合实验室组织机构的决定 2.8 西南科技大学与联盟单位合作科研项目( 2004-2006 ) 2.9 部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汇编 2.10 西南科技大学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3.“ 三位一体 ” 人才培养模式 3.1 西南科技大学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 3.2 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交换本科生协议 3.3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评估报告(封面、目录) 3.4 部分学院(信息、土建、制造、环境)外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情况表 3.5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抓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回忆 访吴慰祖少将 4. 应用型人才培养 4.1 2004-2006 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4.2 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祝贺我校荣获亚太地区机器人电视大赛亚军的贺电 4.3 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证书 4.4 西南科技大学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调查分析 4.5 成都建材设计研究院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情况 4.6 特色办学长新姿,联合共建育英才,中国教育报, 2006 年 12 月 13 日 4.7 在实践的平台上放飞梦想,光明日报, 2007 年 6 月 1 日 4.8 西南科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光明日报, 2005 年 9 月 7 日 4.9 建设开放式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光明日报, 2009 年 3 月 18 日 4.10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中国教育报, 2008 年 12 月 17 日 5. 成果特色与社会影响 5.1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关于西南科技大学办学特色的评述 5.2 李岚清同志与绵阳科技城(中共绵阳市委编印)有关西南科技大学的评述 5.3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意见 5.4 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实施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纪实,中国教育报 2007 年 11 月 6日 第三版。 5.5 西南科技大学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媒体报道要目一览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