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docx_第1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docx_第2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docx_第3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docx_第4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平利县三阳初级中学【文本分析】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写的是:作者在中秋之夜,酒醉之后,怀念弟弟苏辙,并围绕月亮展开描写和抒情,把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本词的特点是:语言优美生动,想象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其构思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又寓含人生哲理,是一首千古传唱的美词。【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以来学的第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歌大家一定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齐背静夜诗)自古以来,月亮这个意象就被中国的诗人赋予一种思念的情感,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低头思念远在天边的亲人,高雅脱俗的明月,成就了多少扣人心弦的唐诗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其中的一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二、一读,体验和欣赏情感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初次体验和欣赏词的情感。诵读之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同学自由诵读,体验和欣赏这首词的情感;读完后用一句话尽量准确而全面的写下你体验到的作者的情感,完成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体验:我读这首词,体验到的情感是思念、惆怅、乐观、豁达。接着深入一步学习。让学生把课文注解都看一遍,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处境,加深理解和体验。最后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苏轼(10371101)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深入体验的诵读全词。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深入体验,体验作者的思念、惆怅、乐观、豁达。三、二读,体验和欣赏内容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情感的内容;然后说说词中哪些内容可以表达思念惆怅之情,哪些内容可以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感?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词中能够表现思念惆怅的情感的内容是:上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以月宫为喻,说想要回去却又担心经受不住寒冷;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从侧面写出了作者那种因思念而无法入睡,想要回去却又做不到的失望惆怅。这些内容叠加在一起,把作者的思念惆怅之情渲染得更加浓烈。词中能够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感的内容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祝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这种对于世事的超脱和对人生深刻的认识,以一种乐观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表现的细腻真切。之后女生齐读全词,要读出感情,读出细腻之处。四、三读,体验和分析词句同学进行自由诵读,边读边体验和分析词句的内容及含义;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进行分析和探讨,每个人先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理解:上阕写中秋赏月,运用想象和比喻,抒写天上月宫仙境的奇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话的特点是运用问句,效果是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和变化规律,又好象是在探求天宫中的奥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词人问的对象不是人,而是“青天”,词人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人间的“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呢?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几时有”,联系紧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虽然有疑问,但是又得不到答案,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归去”二字可以看出词人把自己看做是从天上来的,所以用归字。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的心情和情感。词人借用比喻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其实也隐含了作者想要回家却又回不去的,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这种包含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一种情感。“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也是一种从思念到惆怅最后到豁达的一种情感的上升和转变。下阕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说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写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表现出了词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不禁让人产生敬佩之情。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之后男生齐读全词,要求读出理性,读出豪放之情。五、四读,换位体验作者的情感,让同学们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你满腹的才华和抱负,精通诗词歌赋,可是在仕途上却总是坎坷不平,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你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总是能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以乐观豁达的胸襟坦然地面对人生。现在,你又一次在仕途上遭受贬谪,远离家乡,正值中秋月圆,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想要回去却又不能,你并没有因此伤心抑郁,而是以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美好的憧憬及祝愿,借着醉意在月光下大声吟诵这首刚刚写下的水调歌头。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开头的一个字是“我”。每人都在要开口说。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我端着酒杯,潇洒地向青天问道“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那由白玉砌成的宫殿,可是我知道那里并适合我,因为我禁受不住那高高在上的寒冷。倒不如在这清辉素雅的月光之下以自己的影子为伴,跳一支曼妙的舞。那孤单寂寞又寒冷的天上怎比得上这人间的潇洒自在又温暖。皎洁的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悄悄地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那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的人。其实我知道,我本不该有什么怨恨的,但是月亮你却为什么在人离别之后还是那么圆?罢了,罢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就是难以周全的。我只希望那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你此时也能在这温暖洁白的月光之下,与我共享这月光的美丽,祝愿那些和你我一样的离人们都能够健康平安,即使山遥水阔,也能在借着同一个月亮下互递思念。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之后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六、五读,体验和欣赏词中语言的魅力和节奏的优美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名家诵读,在听的时候注意词中语言的运用和词的节奏韵律。之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全体同学一起配乐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律之美。之后教师告诉同学,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这首词唱出来更是美得无可挑剔,虽然现在找不到古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