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请问,这特殊感情是什么?沉痛的悼念、热烈的赞颂。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和内容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怀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怀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悲痛敬仰怀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1、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怀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2、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妒和最受诬蔑的人。” 3、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4、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课时五、具体分析课文(一)、讲解文章第一部分(12),思考: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讳饰手法。讳饰,又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乙已)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享福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二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三是从后果(空白);四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7、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述其哀)8、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二)、讲解文章第二部分。(37)a、讲解文章第35段,回答下列问题:、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b、讲解文章第67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 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觉斗争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小结:五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赞其功)(三)、讲解文章第三部分(89),思考: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分必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分必要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5、“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颂其德)六、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职称考试题目及答案
- 护理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
- 商贸专业试题及答案
- 药学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环境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 音乐专业试题及答案
- 单招电力专业试题及答案
- 欢乐中秋祝福致辞
- 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十一中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年3月陕西省榆林市初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 颅内占位疑难病例讨论
- 视网膜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 心理学基础(第2版) 课件 第1章 概述
- 2025至2030银行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报告
- 职业少儿创意美术课件
-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减压赋能与心理调适
- 工模具点检管理制度
- 非营利组织纳税管理制度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数字健康行为干预-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辐射探测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