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 文档.doc_第1页
主流 文档.doc_第2页
主流 文档.doc_第3页
主流 文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晓禾是北京文学圈里很有名的人物,把他形形色色的故事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在北京三里屯各式各样的酒吧及其附近的餐馆里,以致于许多稍有特色的餐馆及酒吧的服务员都能认识他; 喝酒从来不用劝,而且喝酒的方式十多年来不变样先来两瓶小“二锅头”,然后再继续别的“项目”,所以只要是半生不熟以上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一个名字叫“丁小二”; 许多有名的女青年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赫赫有名的“美女作家”,因此,在人们把他介绍给你的时候通常会说:这是包装大师丁晓禾,专门包装“美女作家”的; 经过他一手出版的图书大多畅销,而且大多被人盗版,因此,许多图书商在决定是不是投资以前,都会请他吃顿饭。 总之,认识丁晓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他总是和喝酒、聊天、写书、出书等这些人生的快事联系得很紧。 那双近视眼镜后面的会笑的眼睛和风趣又略带结巴的语言令许多人着迷,再加上遇人总是笑脸相待,侃侃而谈。这就是丁晓禾。 走近“美女作家”纯属偶然 其实,丁晓禾曾经写作,在文学圈里摸爬滚打也有些年头了,并小有成就,最后官至江南某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那是10年前的事,只是后来到鲁迅文学院“深造”,发现北京这块文化热土的巨大潜力。但拿他的话说,“市场却显得没有章法,图书市场的策划近乎空白”。他觉得他在这里的乐趣要比当秘书长大。就这样,他干起了图书策划。 很快,一批署名“西尔枭”的图书红遍大江南北,写旧中国上海滩三大帮主的、写国民党爱国人士抗战的、写新中国外交风云的许多在当时的所谓出版“禁区”,都被“西尔枭”很客观地占据了。“西尔枭”似乎成了那个时期畅销书的代名词,以至有了“南有雪茉莉,北有西尔枭”一说。很多人包括读者、书商、文学研究者甚至党史研究者纷纷打听:西尔枭是谁?丁晓禾笑答:西尔枭者,希望你畅销是也。 从自己写到“策划”别人写,角色显然是不同的。起初的丁晓禾并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还是不忘自己写点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个“瘾”还没有过足,就像男人的成长就是需要时间一样,从作家到策划人的转变与成长,丁晓禾走了几年。 也就是近几年,他察觉到一股不安份的文学力量正在汩汩涌动,这些新人不仅引领着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更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与过去的作家有着一条明显的“隔离带”。 流行过的写作路数已经被读者看惯,是到该换换口味的时候了。丁晓禾感觉到了这一点。 于是,“新新人类另类小说文集”在丁晓禾的一手策划下隆重面世了。这是一些70年代出生的女青年写的东西。 功在策划,丁晓禾说。这些作者在一些杂志、网络上发表作品,也若隐若现有几年了,只是没有形成整体气候。而丁晓禾正是看到了他们与传统作家的决裂比如余华,他的文学很有系统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而新新人类则是不管那一套,浑然不吝。这就是丁晓禾的不同之处:他有着不同同类的、灵敏的嗅觉,总能在芸芸众作品中发现亮点。当初棉棉糖的书稿在北京好几个出版社之间转悠了半年,没有引起编辑的注意。丁晓禾偶然看到这部书稿,却如获至宝,包装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尤其引起国外出版人的关注,被多种文字译介到国外。 如今,新新人类这个词已经被大多数人挂在嘴上。说起自己的“贡献”,丁晓禾说:“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我只是把零星分散的表现各异的年轻人拨拉出来,归置到一处,再给它起了个名儿新新人类。” 当别人说丁晓禾是刻意在包装“美女作家”时,丁晓禾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这是个变革的社会,多元的生活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也必然带来不同的文化需求。我们只是正视每一个人群的需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还原一些东西。不是刻意,是随意! 2000年初,丁晓禾策划出版了一套新诗三百首的诗集,一共三本,收录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三百首颇具代表性的新诗。 有人劝他,为什么要做诗集呢?现在谁还有功夫读诗歌?现在很少有出版社出诗集,即使有,也是最经典、销售最安全的唐诗三百首一类,多是给咿呀学语的孩子们读的。 唐诗三百首堪称经典,为什么没人把新诗精选精编,也弄个三百首出来呢?丁晓禾想。新诗自从草创至今,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近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们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中国新诗诞生近百年,竟无一权威选本走入寻常百姓家,不能不说是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失误。 新诗集虽说不上是什么市场热点,至少是个市场空白。但做这事,要冒一定风险,做不好,完全可能血本无归。 “风险归风险,但值得一搏。”丁晓禾下定决心。 丁晓禾要普及百年新诗,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最后的卖点,要做百年新诗的大众读本,要让凡拥有唐诗三百首的读者都有可能或应该拥有新诗三百首。不奢望它深入人心,但差不多也要做到家喻户晓,哪怕成为一般家庭装点门面的花瓶也好。 有想法是一回事,抓落实又是一回事。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当然首先是诗选得精当。为此丁晓禾策划出了专家集体编选的动议:先由诗歌界公认的海内外诗歌学者、评论家、诗人30人组成编委会,每人提供一份自己选出的“新诗三百首”的篇目,再由79人组成的常务编委会,根据具体的得票情况,最后决定入选篇目。他还向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诗人、诗评家、诗歌报刊编辑以及部分读者发了300多封咨询信,就该书编委、主编的合适人选及编选工作征求意见。 有人说,这不是编书,而是在组织一场对“五四”以来新诗的民主选举。这场“选举”只奉行“好作品主义只认作品不认人”。 最后,260位诗人的作品入选新诗三百首,诗集有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诗人的诗歌,作者包括林徽因、冰心、徐志摩、刘半农、艾青、郭沫若、白桦,也有北岛、顾城、舒婷等等。 好的点子加好的运作,市场就会有好的回报,中国现在写诗的人少了,可喜欢诗的大有人在,虽然这套丛书没做什么宣传,但首次出版印刷的8000套很快售完,还经常有一些地、市、县的爱诗者汇款给他,请求邮购。 为配合出版社二次印刷销售,丁晓禾又在北京音乐厅策划举办了一场“世纪之光新诗音舞朗诵会”。与以前那个唐宋名篇诗歌朗诵会比较,在诵诗同时,据说还多了音乐和舞蹈的背景,也算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最后,丁晓禾以名利双收而告终。 诺贝尔文学奖的爆冷 与中国文学界的走向 “作为离市场最近的文化人,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记者问他。 “不知你对这两天的一则报道留意没有,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位匈牙利的作家伊姆雷凯尔泰兹,消息是10号晚上宣布的,当有记者把电话打到中国社科院和一些大学的文学专门研究所时,这些专家学者却对此人知之甚少。”说这些话时,一向 “玩世不恭”的“丁小二”却脸含沉重。 “当今时代,信息如此发达,世界都快要变成村了,为什么文学界的信息渠道却如此落后?在此我要问一句: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还有没有一个专门研究世界各国文学、文学家的权威机构?有没有一个文学国家队?如果有,那为什么连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都不熟悉,连他的译著都找不出一本?有些人又该说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历来爆冷的时候就多,常常是充满变数。那好,我举个例子,就拿我国的乒乓球队来说,如果我们的球队连其它各国的球员都不了解,连同行中的佼佼者都不了解,换句话说,连对手的技战术都搞不清楚,那比赛还怎么打,队员还怎么拿冠军?当然,乒乓球比赛与诺贝尔文学奖不尽相同,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确实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有了解世界,才能创造影响世界的成果,确立自己在世界的地位。” 点燃了一支烟,作为一名作家,一位著名图书策划人,一位深爱着祖国文学的人,他在忧虑当代中国文学的走向:“诚然,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是好的,但我国的文学,包括文学的出版却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那我又要问了:我国的文学究竟要搞到一个什么地步?我国文学怎样让国外、让世界所接受、所认可?说到底,没有规划还是不行吗?对不对?” “我们对某一个人的创作很难规划,但作为一个艺术形态,是不能没有一个规划的。而恰恰是,我国文学还就是缺乏一个长远规划,充其量只能说拥有近期的应景。讲到这儿,我要插一句:主流不来策划,那我个人策划可不可以?” “同样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著名影星、歌星都有自己的经纪人,都有专人、公司负责他(她)们的包装与策划,量体裁衣,井井有条。但到了作家,到了文学的出版,却始终形成不了一个体系,一个良性的循环。看看那些刚刚迈入文学门槛儿的作家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东西,不知道什么东西该写?茫目无从。再看看那些在文学界摸爬了几十年的作家,他们凭借自己的知名度,与出版社亲自接洽,出书,以获取眼前一些可观的钞票,当然,他们没有策划、包装可言。你说,这是不是杂乱无章、没头没绪?” 先行者与文学出版策划业萌芽 出版“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系列,是丁晓禾图书策划得到广泛好评的一件事。这是由莫言、余华、王朔、苏童四位名家亲自“点菜”,各自挑选了10部短篇小说结集出版的。据这四位作家说,所选小说曾经深刻地撞击了他们的灵魂深处。 出版社以往只习惯出版作家著作,而这一系列则侧重对作家口味的挖掘。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家来了解作家的“底细”。这正是这套书的出奇与绝妙之处。 丁晓禾就是这套丛书的总策划人。“出这套书的想法萌发于一念之间,先与文学圈内诸位好友一说,得到响应,随即邀请其他几位加盟,大家一撮合,说干就干起来了。” 谈到策划这一系列的初衷时,丁晓禾颇为得意:“以一流小说家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去选出他们苦读数十年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小说,是一件有意思和有趣味的事。小说家选小说,让大家看看作家之间的心有灵犀或貌合神离,选家与选家之间的大相径庭或不谋而合,这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对比,一定会让喜欢这四位作家的读者豁然开朗。而优秀的小说家充当一回实话实说的选家,在大家都熟悉的经典之外,揭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泄露自己创作的天机或者说母体,又会多多少少使有点道貌岸然的文学史黯然失色。” 报纸对此评论说,策划人抓住了读者对名人口味的好奇,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名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超凡脱俗的文字感受能力,对书本身的感受有很大差异。比如:莫言认为,阅读小说就像通过一个细小的锁孔,看到整个房间;余华则认为,每一次阅读都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而苏童的看法是,入睡前读一篇小说,可以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止于辉煌;经常大放狂言的王朔这次则说,可以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 中国小说四大名家联手亮出家底,这还是首创。无论探秘与收藏,都将是这套书最大的卖点之一。 丛书上市了。不到一个月,就售出2万套,即8万册。这在图书销售市场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后来,丁晓禾又顺着这一思路,策划出版了三位女性作家的“影响我的10部小说”。她们是皮皮、栉栉、安妮宝贝。“影响系列”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个名牌,成为常销书了。 谈到自己将来的发展,这位著名图书策划人的脸上又挂上了他那玩世不恭的样子。 “欧美国家的一些统计数字表明,西方暴富排名前10位的总会有一个书商,而为何我国却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假如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文学出版有了一个长远的、全面的规划,当然,我也坚信中国文学迟早会等来这一天,到那时,我愿意为此做点事情。因为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