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第五单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1年2月18日,新加坡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调高外籍劳工税务。据此完成12题。1.新加坡存在大量外籍劳工的原因可能是()a.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存在用工短缺的问题c.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需求量大d.产业结构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2.新加坡政府调整外籍劳工税会严重影响该国的()a.船舶制造业 b.石油化工业c.市政工程建设业 d.芯片研发业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据此完成34题。3.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山东人多地少山东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山东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低下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a. b.c. d.4.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6.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就业机会最多b.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丙地就业机会最少d.丁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近年来,每年农历新年过后,都会形成农民离乡外出打工大潮。与往年不同的是,2011年春节后,浙江、江苏、广东等传统用工大省出现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的措施“截留”农民工。据此完成第78题。7.导致“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有()a.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限制民工的流动b.沿海省份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量大幅上升c.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提供相对更好的工资待遇d.劳务输出省份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民工需求量增大8.关于“用工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为沿海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一大推力b.导致沿海经济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c.促进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制约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9.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10.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b.安徽c.湖南 d.河南下表是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据表回答1112题。流出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6.116.110.68.68.310.639.7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5.65.67.25.68.935.531.611.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大致空间特征是()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12.表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1:北京外来人口调查统计图。材料2:2010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相对稳定,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黑龙江六个省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占90%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1)据图概述北京外来人口的变化特点。(6分)(2)根据材料2分析北京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9分)14.人口的空间移动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1:材料2:(1)结合材料1简述201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2)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3)概述材料2中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0分)(4)综上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3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析:第1题,新加坡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劳动力不足,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水平高,因此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第2题,外籍劳工从事的行业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故选c。答案:1.b2.c3解析: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农业生产为主的时期,土地是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影响,使人口发生迁移。答案:d4解析:“雁南飞”现象即人口迁往山东,对山东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影响是劳动力增多,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人口增多,增大了环境压力,不利于生态保护。答案:d5、6解析:第5题,甲地人口迁移差额率为正值,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故a错;无法判断迁入(迁出)人口与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差别,b和d都不确定;丙地人口迁移差额率最高,迁入人口远大于迁出人口,故选c。第6题,丙地人口迁移差额率最高,迁入人口远大于迁出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就业机会最多,故a、b、c错;丁地人口迁移差额率最低,迁出人口远大于迁入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就业机会最少,故d项正确。答案:5.c6.d7、8解析:第7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务输出省份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民工需求量增大。第8题,沿海传统用工大省出现的“用工荒”,促使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答案:7.d8.a9、10解析:第9题,从图中明显看出迁入率不是持续上升的,迁出率也不是持续下降的,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得到的机械增长率有波动,随着总人口的增多,净迁入量是逐年增加的。第10题,由上题可知,该地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上海就是一个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而且净迁入人口数在逐年增加的城市。答案:9.d10.a11、12. 解析:第11题,对比表中人口流出和流入省市可以判断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从中西部到沿海。第12题,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大量的人口由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迁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答案:11.c12.a二、综合题(共40分)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外来人口中,近郊数目最多、远郊次之、城区最少,说明外来人口增长速度郊区快于城区。第(2)题,外来人口来源地相对稳定,年龄段1559岁就业人口比重高,文化教育程度较低,说明北京市吸引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其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受教育机会多。答案:(1)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郊区增长速度快于城区(近郊增长速度最快)。(2)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受教育机会较多。14解析:第(1)题,读图从三大产业和转移空间两方面描述特征,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分析原因。第(2)题,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迁入能促进迁入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第(3)题,从图1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将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稳定。从图2看,中心城区的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第(4)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答案:(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原因: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合理即可)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乡镇内部迁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合理即可)(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