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重点.doc_第1页
大地构造重点.doc_第2页
大地构造重点.doc_第3页
大地构造重点.doc_第4页
大地构造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的含义: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研究内容:(1)变形研究:研究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通过成因研究探讨其形成的力学过程。(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壳由各类地质体组成,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包括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对于地质体的研究也是近代大地构造学的基本依据。(3)地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地球的动力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对流,因此,对壳幔结构和组成要有深入研究,要了解其动力学机理和运动规律。(4)地球演化史研究: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天体科学,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认识,将来的演化方向引起人们关注。、何谓历史分析法?包括哪几方面内容?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资料入手,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演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沉积特征分析:分析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组合系列,分析岩相古地理、海侵还退、岩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分区等,从而研究各地质时期沉积区和剥蚀区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构造分异,以及地史上出现大规模大陆分裂和碰撞,大洋的扩张和消亡;2)岩浆活动分析:分析岩浆活动出现的时间,岩浆岩岩性、产状、活动方式、活动规模、岩石系列顺序等,以了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合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再造消失的海洋,确定不同性质的大陆边缘和大陆裂谷带; 3)构造变形分析: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间,从构造形态组合特点分析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当时动力条件,从变形分布、走向等方面分析大陆碰撞带的位置、碰撞时间;4)变质作用分析:根据变质岩的岩性、分布、时代确定变质岩类型、强度及其形成的构造意义,重塑大陆边缘性质、造山带分布以及地缝合线位置。 5)成矿作用分析:结合矿产类型、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研究各种矿产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大地构造条件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通过深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磁力法了解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特征及其结构。古地磁分析对重建大陆位置、了解古大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对研究寒武纪以前地壳演化历史也是必不可少的; 4)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第二章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何谓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划分不同层次的韵律性有何意义?韵律性是指地球历史中某一事件的时大时小、时强时弱的交替变化,它既包括时间长度严格相等的物理学上的周期、时间长度不严格相等的准周期和地质学中的特定术语旋回,而又具有更广泛的节奏的含义。 、 地球演化历史中具有万年左右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沉积作用及海平面变化;2)生物集群灭绝;3)构造事件;4)岩浆活动;5)大气圈变化;6)磁极倒转;7)陨击事件; 第三章地球动力学主要假说、何谓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简述热点地幔柱说的主要思想是指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富集各种微量元素的岩浆。地幔柱是指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激起软流圈的水平运动,从而可将地幔柱当作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热点就是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为局部熔融带向上运动的集中部位,主要特征是具有高热流值,其地形高度取决于地幔柱的深度和发生火山作用的强度。摩根还强调,热点大体上固定于地幔中,因此,板块相对于热点的运动,便是相对于地幔固定部分的运动,也就是相对地理极或地球自转轴的绝对运动。 、巨大陨石事件能引发哪些地质事件?陨石坑;陨石撞击后形成局部高温而爆炸、气化、粉碎,粉尘和烟雾升到空中,阻挡了太阳能的辐射,使全球或相当大的范围气候变化。陨击作用使生物大量灭绝如果陨击事件发生在海洋,则可造成巨大海啸,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变化,海陆地理环境因而发生变化。第四章地槽地台学说、 简述地槽和地台的概念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地槽;关于地槽的一般理解包括:地槽的概念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时间上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地槽主要位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两个大陆之间。现在位于大陆内部的许多地槽褶皱带,其发育接受沉积时两侧的大陆是相互分离的,所以这种地槽也是位于当时的大陆边缘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称为地台。“地台具有双层结构”。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层;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褶皱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由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隔开,标志着地台的褶皱基底与沉积盖层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经历,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因此,划分地台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由活动向稳定转化的时间。通常,把寒武纪以前结束活动转化为稳定的地区统称为地台;把古生代以来结束活动转化为稳定的地区,按其转化的时间划分为各个时期的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喜马拉雅褶皱带)。即地台的褶皱基底形成于寒武纪以前。 何谓复理石沉积建造,它的出现有何地质意义?复理石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硬砂岩组成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单个韵律厚度较小,仅为0.52m,韵律底部较粗,向上顺序变细,顶部韵律常有大量的各种象形印模和沉积物的滑动痕迹。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复理石建造形成于地槽处于褶皱回返前奏,沉积在陡峻斜坡上的泥砂碎屑物质受到重力滑动一次又一次地扰动,巨大的沉积体被卷入浊流,不断地被冲流到槽形盆地中,每一次扰乱的浊流按粒级分选堆积,形成复理石韵律。 、 何谓磨拉石沉积组合,它的出现有何地质意义?有时又称为红色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有时夹有薄层白云岩、石灰岩和石膏等,以红色为标志;有时含有煤层和碳酸岩类沉积物。在地层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颗粒细、一般为海相,向上颗粒变粗、一般为陆相。磨拉石沉积组合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形成于造山作用主幕期间或紧接其后的山脉抬升剥蚀时期。优地槽和冒地槽有何区别?、 地槽地台说存在哪些局限?第五章板块构造说、 简述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基本论点包括: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一面生长、一面消亡,不断更新,因而洋底基本没有比侏罗纪更老的洋壳岩石,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也基本不变;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 主要论据:大洋底的结构特征;大洋洋壳层厚度均一性,洋壳在向两侧移动过程中说明了它们基本上保持了所在洋中脊处形成时的厚度。全球的洋中脊来看基本上也与陆缘相平行,使得两侧大陆相对称分布。洋底沉积物向洋中脊轴部超覆;中脊两侧,薄厚,洋脊处基岩(玄武岩)裸露,沉积物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对称分布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对称分布;地下溢出的高温熔岩,当温度下降到居里点以下,其中矿物内部原子振动量减小,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按照当时磁力线方向发生磁化,永远保持原来的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亿万年地球发展过程中,地球磁场南北极曾多次反向,现在的磁场叫正向,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叫逆向。正负异常,以洋脊为中心对称排列。每一条磁条带宽度不超过数十千米,而长度却可达几千。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海底沉积物年龄从洋脊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转化断层。转换断层不仅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而且地震的震中也仅发生在这一区域;而两侧洋脊段外侧的断裂带,是较早期断层的残余部分,不发生水平错动,也没用地震活动。、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黏性的岩石圈和黏性软流圈,下垫弹黏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刚性和相对稳定的大、小板块,它们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板块边界分为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和平移剪切型(或转换型)三种类型;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板块边界包括哪三种基本类型,各自有何特征?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和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三种基本类型 。(1) 离散型边界的地表特征主要为大洋中脊轴部。离散型边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建设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张性的,主张力轴近于水平,并与洋脊走向相垂直,地震活动以正断层型占优势,岩石圈极薄,因而地震震源深度极浅、活动强度较弱。(2)汇聚型边界的地表特征为海沟及年轻造山带。在汇聚型边界两侧,板块彼此相向作汇聚运动,地壳强烈构造变形,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汇聚型边界是压性的,主压力轴近于水平,地震活动以逆断层型为主。汇聚型边界上的地震活动强烈,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3)转换型边界的地表特征为转换断层,以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为代表,转换边界主要受剪切作用,所发生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何谓板块俯冲,它包括哪三种类型?概念: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全部或一部分潜入相邻的另一个岩石圈板块之下。型俯冲: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岩石圈板块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型俯冲:内陆盆地边缘坳陷向古老造山带之下的俯冲作用。、何谓板块碰撞,它包括哪三种类型?概念:两板块相向运动发生俯冲消减,当其间洋壳全部损耗之后,陆壳因浮力不能下潜而导致碰撞。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陆陆碰撞何谓被动大陆边缘?简述其主要地质特征。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有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 、何谓主动大陆边缘?简述其主要地质特征。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从洋到陆,活动陆缘包括海沟、弧沟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何谓蛇绿岩套,它为何被视为古大洋的残余?蛇绿岩套地缝合线出现的一套特有岩石,也叫奥菲里建造。具有的层序:自下而上,超基性岩、基性深成岩(辉长岩)、枕状基性熔岩(玄武岩)、深海沉积岩(含放射虫硅质岩或大理岩等),其中超基性和基性岩多已变为含绿泥石、蛇纹石等绿色岩石,故名之为蛇绿岩套。成因:岩浆物质顺切穿岩石圈的深断裂从地幔涌上来而形成。蛇绿岩套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在海洋关闭、大陆碰撞过程中,推覆到大陆板块之上,卷入到褶皱带中。标志着洋盆的消亡,是鉴别古俯冲带、缝合线的标志之一。世界上许多造山带都发现有蛇绿岩套。、 何谓混杂堆积,其主要特征包括哪些?混杂堆积亦称混杂岩,混杂岩主要是在板块俯冲和碰撞过程中,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体,大多出现在显生宙的造山带中。所以,混杂岩是鉴别古俯冲带或地缝合带的重要标志。 、何谓双变质带?简述其特征和成因。双变质带又称成对变质带,在板块消减的情况下,洋壳插入的俯冲侧会产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形成蓝闪石等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而在火山弧生成的仰冲部位会产生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形成红柱石等低压变质矿物组合;两者之间通常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因此,根据变质时代相同或相近、而又大致平行分布的成对变质带,可以确定汇聚板块边界及其消减作用的极性。第六章地幔柱构造说、何谓地幔柱构造体系?是指地幔柱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产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两个构造体系,分别构成引张构造体系和积压构造体系。热地幔柱是由地幔热物质构成的上升地幔柱。构造体系特征(1)热地幔柱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多其次脉冲的旋回性,主要表现为热点、大陆裂谷、大洋扩张三大构造系统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多期次旋回性与威尔逊旋回有关;(2)热地幔柱构造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主要表现为热点、大陆裂谷、大洋扩张三大构造系统之间在相同或不同地址时期的复合与叠加,以及三大构造系统自身旋回性所表现的构造作用及时空演化产物的复合与叠加。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不保持刚性板块形状而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构造体系特征:冷地幔柱主要表现为超级大陆的聚合,主要与大规模地幔下降流-冷地幔柱引起的全球大规模造山挤压构造体系相对应,具有明显的构造局限性。而且,在冷地幔柱构造演化过程中,往往具有由冷地幔柱构造作用引起的次级局部热地幔柱构造作用的复合与叠加。冷地幔柱构造体系主要包括显生宙硅铝壳一洋壳造山构造系统和前寒武纪硅铝壳造山构造系统,前者又包括硅铝壳洋壳碰撞造山构造亚系统和洋壳俯冲岛弧构造亚系统。 热地幔柱构造体系包括哪三个构造体系,不同构造体系有何特征?简述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的关系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板块构造主要涉及地球岩石圈的构造运动,而地幔柱构造提供了一种解释固体地球不同圈层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板块作为一刚性固体块体起作用的区域,是沿消减板块边界浅于670 km、沿发散板块边界浅于150 km处,而地幔柱构造则在岩石圈下面的软流圈和中圈内起控制作用,地幔柱构造作用还涉及地核;板块构造主要讨论板块的水平运动,而地幔柱构造主要讨论地幔内部的垂直运动;板块构造说对发生在板块边界的现象能作出很好的解释,对远离板块边界的现象,如大洋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则不能很好解释,而地幔柱构造说能对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之类的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 关系表现为,在俯冲带未发育时,板块构造受地幔柱构造控制,当俯冲带发育时,板块构造就不受地幔柱构造约束。从行星的构造演化角度看,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在地球构造演化的不同时期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地球形成后不久也具有高温表面,初期地球也不存在刚性板块,这个时期地幔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地幔柱的作用形成地球刚性岩石圈之后,板块构造才起重要作用,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地幔柱构造仍起重要作用。因此,与板块构造相比,地幔柱构造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大地构造学派简介、地质力学主要包括哪八个基本概念?、 简述地洼构造说的主要内容第八章沉积盆地及其构造特征何谓沉积盆地,其成因机制有哪三种模式?沉积盆地是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重力作用模式重力作用模式是指沉积载荷作用引起岩石圈弯曲而出现坳陷,同时借助于相转换假说,提出沉积荷载可能触发辉长岩一榴辉岩的相变,相变既可能加大沉降幅度,也是盆地后期抬升的原因。主要包括:(1)沉积载荷引起的沉降(2)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中的相变,因为从辉长岩到榴辉岩,或从榴辉岩到辉长岩的转化分别会造成体积的收缩和膨胀。 热力作用模式热力作用模式是指热膨胀引起岩石圈最初隆起并遭受剥蚀,随后的冷却又引起岩石圈下沉而出现坳陷。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密度大的基性、超基性物质侵入,引起下部地壳密度加大而下沉(底侵作用与拆沉作用);还有一种可能是下地壳的密度增加,是由于热事件引起岩石变质成麻粒岩或榴辉岩引起的。应力作用模式应力作用模式有四种假设:张力作用下,正断层产生的地壳楔沉降;挤压力作用下,隆起前缘的均衡下降;地壳扩张时,下部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部脆性地壳的破裂下沉;由于平移或转换断层引起地壳的局部沉陷。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包括哪五种?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是岩石圈在拉张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分裂、断陷所产生的盆地。1大陆内裂谷盆地2 大陆间裂谷盆地 3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4陆内伸展型盆地 5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包括哪些类型?1海沟盆地海沟盆地是在岛弧前缘发育的,由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两侧不对称的凹槽。靠岛弧的一侧,坡度较陡;向海延伸的一侧,坡度较缓。由于洋壳俯冲作用,海沟盆地的沉积物潜入地幔而消耗,因而海沟中的沉积物时代较新,厚度不大。其沉积物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半深海、深海相浊积岩沉积,主要为砂泥岩和火山灰;一部分是俯冲板块带来的深海沉积物,多为钙质和硅质软泥或红土。 2弧前盆地弧前盆地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图8 -7)。在俯冲的过程中,增生的俯冲(消减)杂岩体不断扩大(图8 -7,A),由于板块俯冲作用,使沟与弧之间下部岩石圈挠曲下沉,形成一个大的坳陷,即弧前盆地(图8 -7,B,C)。其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岩浆弧的碎屑沉积。一般情况下,由于构造不稳定,沉积成熟度较低,盆地时代新。 3弧间盆地弧间盆地分布在残留弧与火山弧之间,在地貌上类似于深海平原,盆地两侧常为正断层所限,基底地壳类型为大洋型。由于物质来源不充足,因而沉积厚度较薄。沉积物的重要成分来自于火山弧或火山岛链的火山碎屑物、远洋碳酸钙质软泥和大陆的风成粘土或硅质软泥。盆内沉积分布不对称,近火山弧一侧发育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扇形浊积岩,远离火山碎屑堆积的地区依次为细质砂泥、远海软泥及硅质软泥堆积。4孤后盆地:弧后盆地位于岛弧后面向着大陆的一侧,发育于B型俯冲的仰冲板块上。若俯冲速度加快,可使软流圈加热增温,从而在弧后地区诱发小型热对流,使部分上地幔物质底辟上升流动,上部岩石圈产生拉张效应,形成弧后盆地。弧后盆地的发育起因于火山弧或火山弧后的拉张分裂,持续的拉张作用逐步形成分裂轴位置有洋壳的弧后盆地。弧后盆地沉积的最大特点是火山碎屑沉积占优势,因火山弧是它主要的物源区。现代弧后边缘海盆地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边缘,如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日本海、菲律宾海及中国南海。5残留洋盆地当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缝合带时,不是也不可能在相当长的距离内各点段同时相碰在一起,而是在一个点段或某些点段按地壳运动序列先发生褶皱作用或逆冲作用,造成褶皱隆起,使两个大陆壳碰撞缝合。此时有些地段还未达到完全缝合阶段,仍继续为洋盆,称为残留洋盆地(图8 -9)。孟加拉湾是现代残留洋盆地的实例。在印度次大陆俯冲碰撞地段,形成西瓦里克前陆盆地山麓磨拉石相堆积。沿着缝合带的方向,在尚未碰撞的洋盆中形成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再向海洋中心发育着海底扇浊积岩,并覆于洋底远洋沉积之上(图8 -9,A)。随着俯冲作用加剧,残留洋盆逐渐缩小,甚至封闭消失。同时前陆盆地不断扩大,磨拉石覆于复理石沉积之上(图8 -9,B)。 6周缘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一陆碰撞造山带的褶皱一冲断带与克拉通之间,是在缝合带的俯冲板块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前陆盆地(图8-10),如波斯湾盆地、西瓦里克盆地、印度恒河盆地、阿尔卑斯北麓磨拉石盆地。周缘前陆盆地的位置离蛇绿岩套较近,距岩浆弧带较远。随着板块间的碰撞缝合,下伏冒地槽斜棱柱体被拖入消减带,进入俯冲带杂岩体的下面。当陆壳插入俯冲带时,仰冲板块在岛弧外侧受冲断带构造载荷作用而挠曲下弯形成周缘前陆盆地。7孤背前陆盆弧背前陆盆地位于大陆基底之上,与大陆边缘弧之后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毗邻,是与大陆岩石圈的部分俯冲有关的一种前陆盆地(图8 -11),如美国晚中生代-新生代形成的落基山盆地,其弧背前陆盆地的板块位置离蛇绿岩套较远,距岩浆弧带较近。弧背前陆盆地和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与周缘前陆盆地类似,是以压缩变形为主,而不同于以伸展变形为主的弧间盆地和弧后裂谷盆地。 8 山前凹陷盆地:用以表示造山作用之后在山脉前缘形成的盆地。9山间盆地山间盆地多分布于古生代褶皱断裂带之间,是大陆板块在碰撞作用后期,由于应力松弛拉张,在构造负荷作用下发生断陷沉降所形成的一类盆地。多为中小型盆地,边界为断层所限,早期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晚期常转化为高角度逆断层。盆地横剖面基本对称。盆地中心多位于盆地中部。沉积物来自周边褶皱山系,自边缘至中心常形成冲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深湖相沉积体系。盆地内的沉积物具有多旋回性,基本上是同造山期或造山后期形成的磨拉石和粗碎屑岩,含煤和蒸发岩类。、何谓叠瓦构造,根据逆冲断层和断片的发育顺序可分为哪两种扩张方式?叠瓦构造又称叠瓦冲断层,由相互叠置且倾向相近的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像瓦片一样的断片组成,各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冲,呈屋顶盖瓦式或鳞片状依次叠覆,故称叠瓦构造。根据叠瓦构造中各条逆冲断层和岩席(断片)的发育顺序,分前展式扩展和后展式扩展两种扩展方式(图8 -20)。前展式扩展,指每一条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逆冲断层的下盘,各逆冲岩席依次向逆冲方向或前陆扩展,位置最高的逆冲断层和岩席发生最早,因新生逆冲岩席好似背负老岩席前进,故又形象地被称为“背驮式”;后展式扩展,指每一条新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先存逆冲断层的上盘,各逆冲岩席依次向逆冲来源方向或腹陆扩展,位置最高的逆冲断层和岩席发生最晚,因新生逆冲岩席依次叠置在老岩席之上,故又称上叠式扩展。 何谓双重逆冲构造,根据断片产状、次级断层倾向和排列关系可分为哪三种形式?双重逆冲构造,简称双重构造、双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逆冲断层系统(图8 - 21)。顶双重逆冲构造中各次级逆冲断层围限的断块叫断片,断片内的岩层可以呈膝折式弯曲,也可以形成拉长的背斜-向斜对。根据断片的产状、次级断层倾向及其排列关系,双重逆冲构造可分为后倾式(倾向腹陆式)、背形叠置式(叠瓦堆垛)和前倾式(倾向前陆式)三种形式(图8 -22),以后倾式最为常见。 第九章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何谓造山作用,造山作用存在的主要标志有哪些?造山作用是指形成造山带的构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具体地说,造山作用是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和地壳发生的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地质作用过程。存在标志: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上,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使已形成的地层普遍发生了褶皱、断裂等较强的构造变形,并使造山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往往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以角度不整合是造山运动最明显的证据。 磨拉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这种沉积组合的岩石分选很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层理和波痕,相变急剧。它是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造山作用过程中,每一次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磨拉石沉积组合。所以,磨拉石沉积组合一直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造山前后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强烈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造山作用期间,使地壳物质发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如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等。普遍的动力变质:造山作用过程中,由于较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动力变质作用。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逆掩断层附近,因应力相对集中而常常出现动力变质带,甚至可产生高压动力变质岩。强烈的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造作用侵入或喷出至地表,造成了剧烈的岩浆活动。、 俯冲造山带包括哪六种类型,各有何特征?日本岛弧型俯冲造山带新西兰北岛孤型俯冲造山带马里亚纳型俯冲造山带科迪勒拉型俯冲造山带莫克兰型俯冲造山带智利型俯冲造山带俯冲造山带基本组成包括哪些?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弧前体系一般由增生楔、弧前盆地和火山弧三部分组成;弧后体系主要由弧后盆地和残留弧组成;由于活动大陆边缘是从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而来的,因此被动大陆边缘体系也构成了俯冲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生楔又称增生柱或增生杂岩,是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由于增生体是从下方添加的,随着消减过程的持续,增生楔以一系列倾向大陆的叠瓦状逆冲岩片依次堆垛加宽为特征(图9 -2),最新的叠瓦状逆冲岩片位于最底部,随着持续的俯冲而楔入老的叠瓦状逆冲岩片之下,并推挤后者使之向上拱起。按照这个模式,每个叠瓦状逆冲岩片内的层序是正常的,但整个增生楔的层序却是倒转的。碰撞造山带包括哪四种类型,各有何特征?上驮型、挤出型、底辟型与穹窿型四类碰撞造山带。 1挤出型(喜马拉雅型)碰撞造山带 挤出型碰撞造山带是宽阔大洋闭合的产物,是一对活动大陆边缘的碰撞,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都比较强烈。当碰撞作用发生于充分发育的大陆边缘时,碰撞开始,增生楔常向后逆覆于自己后障边缘之上,随着碰撞作用的继续推进,因俯冲作用受阻而使增生楔加厚向上隆起和地幔岩石圈缩短增厚向下挤入的作用十分强烈,从而导致后来的地幔岩石圈拆沉和上部的强烈隆升,形成挤出型碰撞造山带。2上驮型(阿尔卑斯型)碰撞造山带 上驮型是指发育短暂的陆间洋盆闭合,两个被动大陆边缘发生碰撞,造成两个陆缘的强烈逆冲叠覆。阿尔卑斯地区的碰撞作用发生于一对被动大陆边缘之间,增生楔增厚向上隆起和地幔岩石圈缩短增厚向下挤入的作用不十分强烈,而叠覆式推覆作用的向前推进,导致前缘背向逆冲作用和后缘伸展变形非常发育,形成上驮型碰撞造山带。3穹窿型(秦祁型)碰撞造山带 当一个被动大陆边缘与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碰撞时,因推动力有限,使消减主要以拆沉陷落的形式进行,从而引起地幔强烈地热挠动,地幔物质上涌到地壳底部呈大面积隆起而形成穹窿型碰撞造山带。穹窿型碰撞造山带是指被地幔穹窿支撑而没有明显山根的造山带,可以中国北秦岭一北祁连构造带为代表。4底辟型(天山型)碰撞造山带 底辟型碰撞造山带也是一个被动陆缘与一个成熟的活动陆缘的碰撞,因推动力有限,使消减主要以拆沉陷落的形式进行,从而引起地幔强烈地热挠动,地幔物质上涌沿狭窄通道上升到中下地壳,引起地壳受热膨胀而呈底辟式上升,下部则挤入地幔形成山根。底辟型碰撞造山的主要动力是岩浆沿狭窄通道上升到中、下地壳使其受热膨胀,而穹窿型造山是热的软流圈隆起所致,故前者有山根,后者无山根。 简述陆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1分布特征 :陆内造山带在空间上总是发生在陆内横切板块边缘,而不是在陆缘和陆间。它既可以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由陆缘、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如:中国的燕山、贺兰、熊耳陆内造山带和非洲的达马拉兰陆内造山带均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大别山、天山陆内造山带均发生在由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2地壳-岩石圈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一岩石圈类型不是大洋型或过渡型地壳,而是大陆型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陆壳,也包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陆壳。3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具有分期演化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分期形成上,而且伴随的构造一热事件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也具有分期的特征。如燕山陆内造山带,自晚三叠世开始进入造山带形成演化时期,直到早白垩世晚期之前才结束。在此过程中,根据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形成时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三叠世主要表现为褶皱和逆冲系统底界滑动拆离面的形成;早一中侏罗世为造山带后缘主干逆掩断层形成时期,晚侏罗世为造山带前缘主干逆掩断层形成时期;早白垩世表现为微弱褶皱,造山带构造格局最终定位。而板缘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要板块汇聚作用继续进行,造山带演化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Sengor,1987)。4构造变形特征: 陆内造山带为多条主干逆掩断层组成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在几何形态上表现为后端厚前端薄的构造楔形体,而且无论是前缘还是后缘往往有大面积的基底岩系也被卷入构造变形,形成沉积盖层和基底岩系同时卷入变形的大型厚皮构造(图9 -14)。而板缘造山带虽然也主要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且在几何形态上也表现为后端厚前端薄的构造楔形体,但构造楔形体基本上由位于造山带前缘的薄皮构造和位于造山带根部的厚皮构造两部分组成。 第十章中国的构造阶段构造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地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哪五个构造大阶段?构造大阶段主要与全球性造山带的形成和超级大陆的解体与拼合有关,它代表从超级大陆解体到多个大洋形成、从大洋消减到多个造山带形成和新的超级大陆形成的一个完整历程。构造大阶段一般以大陆地壳的特征来命名,如陆核大阶段、古陆块大阶段、陆块大阶段、古板块大阶段和现代板块大阶段。一个构造大阶段常常包括若干个构造阶段。 分为陆核型始板块构造、古陆块型始板块构造、陆块型始板块构造、古板块构造和现代板块构造5个构造大阶段(表10-2)。构造阶段的含义是什么?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史可划分出哪个构造阶段?构造阶段又称为构造旋回,主要与区域性造山带的形成和某个大陆的裂解与拼合有关,它代表从某个大陆裂解到大洋形成、从大洋消减到某个造山带形成和两侧大陆重新拼合的一个完整历程。构造阶段在克拉通沉积层序上的反映,亦称为克拉通旋回。一个构造阶段常常包括若干个构造事件,通常包括裂解构造事件和汇聚构造事件,构造阶段一般以汇聚构造事件的名称来命名。1曹庄构造阶段 曹庄构造阶段是以冀东地区曹庄岩系与迁西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曹庄构造事件为上限的构造阶段,曹庄构造事件是迄今我国境内确定的最早的构造事件。曹庄构造阶段是一个古太古代的构造阶段。2阜平构造阶段 阜平构造阶段是以曹庄构造事件为下限、以山西五台山区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构造事件为上限的构造阶段,它是中国大陆地壳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鞍山式铁矿就形成于该构造阶段。阜平构造阶段是一个中太古代的构造阶段。3五台构造阶段 五台构造阶段以阜平构造事件为下限、以山西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构造事件为上限的构造阶段,它是中国大陆地壳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构造阶段,华北始板块大部分地区经该构造阶段后而固结。五台构造阶段是新太古代的一个构造阶段。4吕梁构造阶段 吕梁构造阶段是以五台构造事件为下限、以古元古界滹沱群及相当地层与中元古界长城群及相当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吕梁构造事件为上限的一个古元古代构造阶段。华北始板块经该构造阶段后最终形成。吕梁构造阶段所形成的古造山带在中国分布广泛,它已经被证明是中国大陆构造发展史中一次划时代意义的构造阶段。吕梁构造事件是由李四光1933年创名。5晋宁构造阶段 晋宁构造阶段是以吕梁构造事件为下限、以云南中部及东部晋宁和玉溪等地中元古界一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与南华系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晋宁构造事件为上限的一个中新元古代构造阶段,大体相当于美洲的格林威尔( Grenvillian)构造阶段。西域始板块、华南始板块经该构造阶段后最终形成。6兴凯构造阶段 兴凯构造阶段是以晋宁构造事件为下限、以兴凯湖东南的南华系一下寒武统冒地槽型沉积与中寒武统磨拉石沉积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兴凯构造事件为上限的一个新元古代构造阶段。7祁连构造阶段和天山构造阶段长期以来,中国中寒武世一早泥盆世(513386 Ma)和中泥盆世一早二叠世(386257 Ma)的构造阶段一直沿引欧洲的构造术语,分别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和海西或华力西构造阶段。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大陆在400 Ma前后和250 Ma前后的两次构造事件,在演化时间和生物地层上,可以较好地分别与欧洲的加里东构造阶段、海西构造阶段的构造事件对比;二是这两个时期中国大陆各地区的构造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表现各不相同,一直没能选出一个典型的公认的构造术语来代表。然而,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相信,全球构造阶段不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万天丰( 2004)提出,在中国使用欧洲构造阶段的术语不妥当,有必要改用具有中国大陆地方性特点的术语,并根据李廷栋院士的建议,将中国所称的加里东构造阶段改称祁连构造阶段、海西构造阶段改为天山构造阶段。 8印支构造阶段 印支( Indochina)运动,最早由法国地质学家F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三叠系时提出,后经黄汲清(1945)的倡导,才在我国广泛使用。一般把从晚二叠世开始到三叠纪末期结束的构造阶段称为印支构造阶段。9燕山构造阶段和四川构造阶段 燕山构造事件是翁文灏(1927、1929)最早提出来适用于中国大陆的地方性构造术语,用来表述以侏罗纪为主的构造事件。后来丁文江( 1929)、黄汲清(1945、1960)、赵宗溥(1959)将燕山构造事件扩大为侏罗纪一白垩纪的构造事件,从此广为应用与流传。 四川构造事件由谭锡畴等(1948)和李春昱(1950)提出,万天丰等(1989)根据以白垩纪为主的构造阶段的特征,建议恢复使用四川构造阶段的术语。四川构造阶段的主要构造事件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所形成的小角度不整合均为伸展不整合,因此四川构造阶段应开始于早白垩世中期、结束于古新世末期,同位素年龄为13552 Ma。10.华北构造阶段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黄汲清(1945、1965)曾将中国大陆整个新生代的构造事件都称为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并得到广为流传及普遍应用。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及其强烈的构造变形是发生在新近纪到早更新世时期,因此将新近纪-早更新世称为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才名副其实(万天丰,1993)。11.新构造阶段 新构造学( Neotectonics)最早由奥布鲁契夫(1948)提出,他把新构造事件定义为造成现代地形的构造事件。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新构造事件的起始时间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划分标准。 简述中国各构造阶段划分的依据及他们所对应的地质年代简述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活跃期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活跃期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万天丰,2004):岩石记录在构造事件发生时,最常见的岩石记录是同构造期的岩浆岩(侵入岩与火山岩)和变质岩,包括同构造期的矿化蚀变。 形态学研究研究构造变形的作用类型与范围,主要研究构造变形的类型(地层的褶皱、断层或节理)、规模(尺度)、组合特征(即构造体系)及其空间上的分布和范围,同时还必须注意与构造变形相随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学研究通过定量化地研究某一构造事件的构造变形样式,以及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方向、变形量(缩短量、伸展量和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量)和变形速度,来查明构造事件的运动学特征。 动力学研究通过系统收集构造变形、同构造岩浆活动、同构造变质作用以及周边板块的运动特征,来查明构造作用的动力来源,确定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与大小、构造变形时的温度与围限压力、形成深度与地温梯度等动力学作用的环境条件,以探讨动力作用的机制。年代学研究采用构造变形之上的不整合面来确定构造事件的相对年代虽然仍是最基本的方法,但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改进,构造年代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利用同构造岩浆岩体(岩脉)和同构造变质岩(包括热液脉)来测年是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方法。2稳定期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稳定期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万天丰,2004):(1)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利用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资料、沉积岩相和沉积组合系列来判断地壳的隆升与凹陷以及构造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对稳定时期的构造活动特征。(2)生物古地理学研究生物古地理学的资料,特别是生物区系的划分,在板块或微板块的划分与归属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古地磁学研究由于构造活动期经常发生古地磁翻转,运用古地磁资料直接研究活动期的构造事件几乎不可能。古地磁学能够研究的是构造稳定时期的板块古磁极、古磁偏角和古纬度,并可以编制出古构造复原图,但至今还无法确定板块的古经度。 (4)古构造复原古构造复原就是要查明各板块或微板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位置。在古构造复原工作中,万天丰(2004)建议采用以下四条原则:1)必须选用比较可靠的、测试精度较高的古地磁数据;2)应该重视生物古地理与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相似性、不同板块或微板块内部变形方向的协调性、板块或微板块古构造应力方向与板块运移特征的协调性等;3)必须考虑板块或微板块在一定时间内只可能沿着一定的轨迹进行一定距离的运移,决不会出现板块或微板块在短时间内跳过其他板块或微板块发生“飞跃”的现象,因为板块或微板块运动主要是通过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圈的塑性变形来实现的;4)对于包括中国东亚在内的地区,由于古生代以来微板块大量发育、长时间运移,进行古构造复原难度较大,应增加“先大后小”的原则,即先确定东亚大陆较大板块(如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的构造位置,然后确定中国大陆内部最大的3个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构造位置,最后确定其他微板块的构造位置。这样,可以使构造复原工作建立在比较稳妥的基础之上。 第十一章根据断裂分部地域组合特点及其动力体系,中国的断裂可划分为哪四个断裂系统?简述中国古板块构造格局古板块构造时期,中国始板块裂解为塔里木古板块、华北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和一些微古板块,称为古中华古板块群。古中华古板块群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亲西伯利亚微古板块群之间以古亚洲洋相隔,南与冈瓦纳古板块、亲冈瓦纳微古板块群之间以古特提斯洋相隔。因此,古板块构造时期中国古板块构造格局包括古亚洲构造域和古特提斯构造域两个陆缘型构造域(图11 -7)。古亚洲构造域是以古亚洲洋和其中的准噶尔、松辽等微古板块以及北侧的西伯利亚古板块、南侧的塔里木一华北古板块作为一个整体的构造域。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主体构造呈近EW向延展,组成一系列近EW向的山脉。古特提斯构造域是以空喀拉澜沧江断裂带所代表古特提斯洋和其中的扬子古板块、华夏、羌塘、柴达木、拉萨等微古板块以及北侧的塔里木一华北古板块、南侧的冈瓦纳古板块作为一个整体的构造域。塔里木一华北古板块及其以南的柴达木和华夏微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属于该构造域的北(东)部,冈瓦纳古板块、羌塘和拉萨微古板块属于该构造域的南(西)部。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主体构造呈西窄东宽的NW向延展,组成一系列近NW向的山脉。华北古板块挟持于阴山与秦岭一大别两条造山带之间,范围包括华北、东北南部、渤海湾等地。因它包括朝鲜半岛,又称为中朝古板块。约18亿年前发生的吕梁构造事件,导致华北古板块统一基底的形成,中元古代以来形成未经变质的沉积盖层。扬子古板块范围与扬子始板块的范围大体一致,古板块的边缘有一些山脉环绕,如北侧的米仓山和大巴山,东侧的武陵山,西北缘的龙门山等。约8亿年前发生的晋宁构造事件,导致扬子古板块统一基底的形成,兴凯构造阶段以来形成未经变质的沉积盖层。塔里木古板块介于天山和昆仑两个造山带之间,约8亿年前发生的晋宁构造事件导致塔里木古板块统一基底的形成,新元古代以来形成未经变质的沉积盖层。柴达木微古板块夹于祁连造山带与东昆仑造山带之间的一个菱形地块,其范围大体与柴达木山间盆地相当,大部分为新生界所覆盖。柴达木微古板块夹于祁连造山带与东昆仑造山带之间的一个菱形地块,其范围大体与柴达木山间盆地相当,大部分为新生界所覆盖。华夏微古板块其范围从浙、闽经粤东可一直延到粤、桂交界的云开地区。松辽微古板块其范围大致与松辽平原相当准噶尔微古板块位于阿尔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与准噶尔盆地范围相当。松潘一甘孜微古板块西界为甘孜一理塘蛇绿岩带、北界为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东南侧则为龙门山前陆逆冲带,构成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地区。基梅里古板块位于金沙江缝合线和雅鲁藏布缝合线之间,是三叠纪从冈瓦纳古板块北缘裂解分离出来的一个古板块(Sempor等,1989),向西延至境外。第十二章简述华北始板块的形成历史简述华北古板块的形成历史第十三章何谓构造体系,确定构造体系的步骤包括哪些?构造体系是指在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在某一个地区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组合。一个构造体系也应该是多种构造方向的构造变形组合。确定不同构造体系的步骤包括:1)研究某个地区的地层表,查明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层。2)收集每一个构造层内构造变形的类型、特征、样式、数量,特别是能反映区域构造应力方向的褶皱的两翼产状或褶皱轴面产状和轴迹方向。3)依据褶皱的两翼产状或褶皱轴面产状和轴迹方向,对比各构造层内褶皱的样式和褶皱轴向。4)把研究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