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小节课时跟踪检测(含14最新模拟)(1).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小节课时跟踪检测(含14最新模拟)(1).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小节课时跟踪检测(含14最新模拟)(1).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小节课时跟踪检测(含14最新模拟)(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三)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海门一模)“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2(2014镇江中学质检)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4(2014南京调研)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c宋代 d明清5.下列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其中利用自然力并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的是()a bc d6(2014海安高级中学模拟)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b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 c体现唐代丝织业发展艰难d说明小农经济的富足情况 7.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解体 b水利技术发展c政治黑暗腐败 d租税剥削沉重8.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9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10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11.(2014扬州模拟)下图展示了我国古代两种著名的瓷器“秘色瓷天鹅笔洗”和“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这两种瓷器的制瓷技术分别始于()a汉朝唐朝 b唐朝宋朝c元朝明朝 d唐朝清朝12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6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8分)14.(2014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答 案1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春初砍山”以刀、“一夕灭之”以火 、“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可见为刀耕火种,故选a项。2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集体农耕。根据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为正确选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小农经济即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排除b、d两项。土地兼并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排除a项。3选b“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可排除。4选d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材料信息反映的农具是风力水车,该农具出现于明清时期。故选d。5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曹魏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没有直接运用自然力,排除。6选a从材料信息“东家采桑妇”“西家荷锄叟”,可知诗歌体现了唐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d项说法错误,b、c两项材料虽有所反映,但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7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剥削下农民的生活情景。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8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故选b项。9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经营方式。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正确。10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文献记载该事业是“奸伪之业”,可知该事业是民营手工业。盐铁酒三业起初可私营,汉武帝始由朝廷垄断经营,故选b项。11选d本题考查我国制瓷技术的发展。唐代秘色瓷极为名贵,图中瓷器即为其中之一。清朝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质量达到了顶峰,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当时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图中两件瓷器的制作技术就分别开始于这两个朝代。12选a本题考查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是“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题干所给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明后期太湖地区多以纺织为业、苏州盛泽镇多以丝织为业、松江多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多以制瓷为业,故体现的是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c、d两项与题干不符,故选a项。13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14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