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经典 笔记.doc_第1页
宋词经典 笔记.doc_第2页
宋词经典 笔记.doc_第3页
宋词经典 笔记.doc_第4页
宋词经典 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诗余:诗之余绪,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得名,带有轻视、贬义,做词要求典雅纯正,避免用艳丽的词藻、粗俗的格调,运用诗的清空雅正的语言风格。2、花间词派:唐五代时期词坛上的一种创作流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花间集,以温庭筠为首,题材较小,有局限性,比较狭窄,多写儿女情长,女子的美貌、装束、离情别意,手法婉约,含蓄,描写的景较富丽,意向多,作品构图华美,语言凝练,音韵讲究,形成隐约,远离,幽深意境。3、换头:一是词的下片首句(头)与上片首句(头)不同,二是指词的下片。4、领字:是在词义的转折处,使上下句转呈结合,起过渡联系作用的字。一般的领字是用入声字,领字格是词作中的一种特殊的结构,有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读音上一般是去声,起领起下文的作用。5、慢词:篇幅长,慢曲子,属于长调。6、令:是小词,篇幅短少,短促,快,属于单调。7、词的分类:1、按字数划分:分为单调(58字以内,字数最少的是16字,称为十六字令)又称为令词;中调(5990);长调(90字以上)2、按节拍分:分为引(如石州引)属于中调;近:也属于中调;慢:慢曲,属于长调;令:是小词,篇幅短少,短促,快。8、二分法:即宋词中的“豪放”,“婉约”之分,最先是由明代张詅最先提出两派之分。豪放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豪放之前是指人的性格,(1)题材:感慨身世,吊古伤今,社会风貌,山川景物,突破了婉约派“艳科”的束缚;(2)表现手法:不拘常套,以文为词,以诗为词;(3)艺术手法:恢宏,放荡不羁,气势豪迈,豪迈壮阔的艺术境界;(4)特点:表现领域比较广阔;(5)音律:有一定的自由度,不太讲究押韵、平仄,一般采用响亮的长调。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结构深思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内容多是儿女情长,有着柔婉之美。缺点是内容题材有局限性,比较狭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李煜、柳永、欧阳修,周邦彦。9、本意:指词作的思想感情与原著相近10、词的别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倚声11、欧阳修是“六一居士”:分别是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是为六一。12、流派:风格相近的众多作家的集合体。13、特色: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点。14、谥号:上谥:充分肯定的,褒扬类的谥号,如:文、康、平;中谥:同情死者,如:怀;下谥:对死者的批评,否定,如:历、荒15、近体诗:唐代人把古诗进行格律化,从而形成的格律诗。16、二分法:文笔说,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始于南朝。这个比较重要,没查到,可以查下再背。二、标平仄声一二平,三四仄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五七言诗到词是一种诗歌体裁的大解放?五七言诗成为正宗诗体以后,最大的解放莫如从诗变为词,五七言诗是不合语言之自然的,因为我们说话绝不能句句是五字或七字,诗变成词又是从整齐句法变为比较自然的参差句法。唐五代的小词虽然格调很严格已比五七言诗自然的多了。2、词也是诗之一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词是诗的别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是韵文,是诗歌题材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唐代,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词是由五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所以此说法是正确的。3、词与乐府诗的关系如何?共同点:都是可以用于歌唱的诗,汉乐府用于宫廷演唱;不同点:创作过程不同,汉乐府是专管乐府的官员到民间收集材料,先有词后有曲,词是先有曲后有词,依声填词。4、词为什么又称作长短句和诗余?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作词要求典雅纯正,避用艳丽的词藻,婉约的内容,粗俗的格调。5、词牌、词调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有木有关系?有关系。词是按照乐谱填作得,所以作词要选择词调,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文情一致。这样的词才可做到声文并茂。否则,就会出现内容与形式背离的毛病。6、词、别是一家?从音乐上来看,音乐体系不同,词是燕乐体系,过去的却是雅乐;从文学上来看,艺术的综合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词是先有曲后有词,依声填词;从形式上看,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名,依乐曲分片;押韵的位置因词调不同,句式参差。7、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1、题材上反映富糜生活2、意境的创造上是意境朦胧,情思隐约3、语言上华词丽语,过于雕琢4、脂粉香泽,浓艳重抹。8、柳永的贡献:1、促进慢词的发展自创造若干词调,一百多种。2、情感抒发的自我化,雅俗共赏,反映市民情调和俚俗语言。3、表现方法改变,创造性的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来填词。9、诗歌的四次解放?1、诗三百到骚赋,2、骚赋到五七言古诗,3、五七言古诗到词,4、词到曲、自由诗四、翻译1、忆秦娥李白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起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的依依离别。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眺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秋风斜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2、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泗水飞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的点头,凝聚着无限的哀愁。思念没有尽头,怨恨没有尽头,只有爱人归来,心中的烦恼才会罢休,一轮明月照在高楼,我眺望远方,倚在窗口3、梦江南温庭筠梳洗完毕,独自倚在楼头,向江上细看:江面上来来往往驶过无数的帆船,船儿虽多,却不见我的爱人归来,偏西的阳光好像充满无限的情意,江水飞流,流向遥远的天边,那白萍洲的秋色更让人愁肠欲断。4、菩萨蛮温庭筠在水精帘里颇黎枕上暖香缭绕,鸳鸯被中的人进入了梦乡,梦见江上如烟的杨柳,天上的残月飞雁。秋来藕花浅淡,女子头上的人胜参差不齐,双鬓隔开香红的脸颊,人胜,鬓发,插在头上的玉钗在轻风中飘动着5、浪淘沙李煜回忆往事只有悲哀,面对眼前的景物,心头的愁苦难以遣排,庭院里的秋风萧瑟,台阶上长满藓苔,垂下的卷帘不必卷起,我这里整天无人到来。金锁已经沉埋与江底,当年的义气早已衰退,清冷的夜晚长空碧净,皎洁的月光照遍世界,那宫殿楼台都成了幻影,只有千古不变的明月空空的照着秦淮。6、苏幕遮范仲淹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好像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不要独自倚楼,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7、八声甘州傍晚的阵阵急雨洒落江面,经过一番风雨的洗涤,又到了清冷的秋天,凄凉的寒风越吹越紧,山河冷落,残月挂在楼前,繁茂的花木失去了色相,人事变异,景物凋残,只有滚滚的江水,无声的流向遥远的天边。这样的季节我不忍心登高远看,想起遥远的故乡,我收拢不住悠长的思念,到底为什么久久的在异乡留连,我的爱人莫不正在楼上抬头凝望,无数次认错了天边归来的小船,他那里会知道,我此刻正手扶着栏杆,心头凝结着愁思正难以遣散。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饮酒一杯,把新词唱上一遍,亭台依旧,天气还像去年,过去的光阴几时能回,傍晚的太阳正落下西山。花儿凋谢了,想要它不谢也是枉然,燕子回来了好像还是去年的飞燕,花园的小路上香气四散,我独自徘徊,悼惜这春天的凋残。9、采桑子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着芳香,隐隐传来的歌声好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的水面像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10、满庭芳山上抹了一丝淡淡的白云,天边沾上了枯草,画角之声响在寂静的樵门,暂时隔住将要远行的船棹,勉强一起举起告别的酒杯,许多蓬莱阁上的往事,空空的回首,就像烟雾一样缭绕纷飞,遥远的夕阳之外,有寒鸦无数,静静的河水环绕着孤独的乡村。离情别意使人悲伤至极,就在此时,他的香囊已经暗暗的解脱,爱情就像罗带一样即将离分,不要提及怎样进入青楼,如今薄情的名声依然存在,此去不知何时相见,胸襟两袖之上,已经染上了悲伤的泪痕,高城见见在视线中消失,只见一片灯火闪烁。11、永遇乐李清照落日金光灿灿像融化的金水一样,暮云色彩斑斓,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明,精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出端倪,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合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贵的车马前来想招,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戴着金丝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的俊俏美丽,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处理,更懒得在夜间出行,不如从帘子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一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二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人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三梦江南。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又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开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二句,抓住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睡醒早起,梳头洗脸打扮完毕,就独自一人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凝望。词人抓住妇女的特有动作情态“梳洗罢”,点明了人物的身份,是一位年轻的思妇。略事打扮装饰,急切地就“独倚望江楼”,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而又信心不足的心情。一个“倚”字写了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更有信心不足之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二句与其说是写景,更不如说是写情,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事词人用笔的高妙之处,寓情于景,隽永含蓄。眼望着江面上千帆已经过尽,仍不见丈夫归舟,时近黄昏,江面上只剩下斜阳的余晖含情脉脉,静静的江水悠悠东流。意境写得如此悠远凄清,在于着力渲染思妇的离愁。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又一天盼夫归来之愿望被隔断时的愁苦与无助的心情表现得入木三分。“肠断白蘋州”作为结句,是思念的极致,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蘋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时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倦,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至极呢?直写心境,揭出题意,余味深长。作品选择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使词作构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情思哀挽绵长,意境幽远,场景明晰,寓意深刻,足以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四菩萨蛮。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五 浪淘沙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六苏幕遮。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七八声甘州。本词写的是怀乡思人的凄苦心情。诗人在暮雨萧萧、“霜风凄紧”的秋日“登高临远”,面对着“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万物萧疏,大江东流,难免勾起怀乡思人的悲秋情怀,然而又能对谁诉说呢?上阙:集中笔墨写景,渗透的是悲秋情怀。秋雨,秋风,秋阳,秋华,秋水,诗人将这些景物一一铺陈,在悲秋的同时,渲染了气氛,为下阙写“愁”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个季节,一种时令,并非实物,是无法“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来的,一个“洗”字,将“秋”化虚为实,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天的清朗之状如在眼前,仿佛能够看得见,可以摸得着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巧妙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萧瑟、肃杀,句首一“渐”字,表明凄清、寒冷、萧瑟、肃杀的程度在日渐加深。面对如此凄凉惨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乡和亲人。在词的结构设置上,这三句词又承担了总领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顺理成章,一气铺陈而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诗人在继续铺叙秋景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既反衬了“清秋”的凄清悲凉、萧疏颓败,又化江水无情为有情,蕴含了诗人怀乡思人的悲悯情怀。下阙:重笔抒情,写怀乡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怀念的人的联想,写到未出场的被怀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获得层次和深度。“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要“登高临远”眺望遥远的家乡,又“不忍”,原因是思乡过切,归乡不能,矛盾心理可见一斑。“归思难收”,极言乡愁之凄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回顾反思。回首前尘,多少年来四处奔波,行踪不定,实无可在他乡久留的理由,该回归故乡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罢,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相思的凄凄切切。诗人善于捕捉冷落的秋景来点染离情别意。词作情景交融,陈展铺叙,体现了柳永词的风格特点。这种情景交织展开铺叙的写法是长调慢词新发展的一种写法,柳永词在这方面有重要创造,这首词也是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在结构构思上颇具独到之处,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对”“渐”“望”“叹”“想”等几个单音节词,语气短促,起句有力。如“对渐”两个短促的单音节的起句和“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之景象,就使读者可以想象作品在缠绵哀婉之中特有的那种萧飒高远的秋声秋色。“是处”、“惟有”等词语又在转折处巧妙地起着衔接的作用,进而使词作极尽铺陈又语言顺畅。作品还具有意境舒展高远,写景层次清晰,抒情淋漓浓郁,语言通俗形象凝练,气韵浑厚清劲精妙等特点,堪称叙写离愁别绪这一传统主题诗词之上品。八浣溪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九。采桑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十满庭芳。这首满庭芳是柳永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如此说来,“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柘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