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doc_第1页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doc_第2页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doc_第3页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doc_第4页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化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分析投稿时间2006-07-1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青年课题(批准号2004A0017)。作者简介 刘志高(1974,6),男,湖北省荆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讲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E-mail:; 尹贻梅(1974,1),女,黑龙江省宝泉岭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演化经济学,E-mail: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Eike W. Schamp教授和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经济系ric Brousseau教授指导和帮助。当然,一切文责自负。刘志高1,2 尹贻梅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年第6期(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学院,中国武汉2.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人文地理系,德国法兰克福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武汉 ) 摘要 近20多年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领域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渗透到经济学的每个领域。但是众多的理论问题尚不清晰,如演化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它的研究起点是什么?核心理论与临近知识体系有什么联系?本文在回顾演化经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探讨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并指出:行为主义企业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产业演化研究是演化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传统研究领域;演化经济学可以为创新系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演化主义和制度是两个相互交织并且互补的概念体系;演化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演化思想的发展提供独特的贡献;共同演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演化经济学;理论演化;共同演化;理论知识系统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LIU Zhi-gao1,2 YIN Yi-mei3 (1. Department of Human Geography, 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60325)(2. School of Economics, Chinese University of Geos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3.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0)Abstract: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influence of evolutionary approach on economics has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and has begun to renaissance in almost every field of economics. However there are yet som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answered clearly, such as “what the main research issue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re”, “what its starting point is”, and so on. On the base of review of evolutionary thoughts in economic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rgues that firm theory based on behaviourism is its starting point, industrial evolution is a traditional and significant research fiel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maybe provide useful and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systems,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re two intertwining and inter-complementary system,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s the emerging field that will give special contributions and research on co-evolution is an upcoming hot topic. Key words: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eoretical Evolution, Co-evolu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System演化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分析投稿时间2006-07-1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青年课题(批准号2004A0017)。作者简介 刘志高(1974,6),男,湖北省荆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讲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E-mail:; 尹贻梅(1974,1),女,黑龙江省宝泉岭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演化经济学,E-mail: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Eike W. Schamp教授和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经济系ric Brousseau教授指导和帮助。当然,一切文责自负。1.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特征的主流经济学出现理论危机,以及生物学蓬勃发展,人类文化、社会演化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重视。演化经济学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年鉴学派、老制度主义等中的有机营养,借用了现代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对主流经济学的“硬核”进行了革命性改造,把正统理论中处于背景状态的演化力量和机制放在了核心地位,形成了解释经济学现实的全新范式(贾根良,2004)。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活跃起来,主要表现为:(1)专业文献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文献和著作归到演化经济学的旗帜下。它们的作者都声称自己应用了“演化思想”、“熊彼特传统”和“新熊彼特主义或后熊彼特主义”;(2)专业学会的成立。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两个演化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学会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学会和国际熊彼特学会;(3)专业期刊的发行。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创刊,一些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专业期刊也越来越关注演化经济学,包括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经济问题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结构变化与经济动力(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剑桥经济学杂志(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杂志(Economic Journal)等;(4)演化主义的流行在经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演化主义的关注并不局限于异端学说(Hodgson,2000),一些经典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生物隐喻,如Anderson(1995)、Arroww(1995)和Hahn(1991)。但是演化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它的研究起点是什么?核心理论与临近知识体系有什么联系?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文试图在回顾“正统的”演化经济学思想发展历史基础上,探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以廓清演化经济学与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2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简史2.1演化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在经济学中,“演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亚当斯密、马克思、门格尔、马歇尔等人的著作中都早有论述。如马歇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经济学家的目标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马歇尔,1948)。他的研究“始终是关注引起发展的种种力量,它的基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但他由于“生物学概念比力学的概念更复杂;所以研究中又不得不重视力学上的类似性;并常使用平衡这个名词,它含有静态的相似之意”。因此,很多现代演化经济学家认为,尽管马歇尔的“生物隐喻”在现代演化经济学中成为了一个很流行的词汇,但是马歇尔本人对他自己所关心的“经济学的生物隐喻”理论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凡勃伦,第一个将“演化经济学”作为专业词汇使用的人,并发表了著名的“为什么经济学不是演化的科学”(1919:56),他的思想不仅对制度经济学,而且对演化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凡勃伦的著作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但是却没有特别的证据来说明凡勃伦著作与演化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一些经典的演化经济学家,如Nelson和Winter(1982)、Clark和Soete(1982)都没有参考凡勃伦的著作。即使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也仅仅四次提到凡勃伦。相反,经济学中的制度主义者却热衷于讨论凡勃伦的思想,并将其追认为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开创者。2.2旧演化经济学时代熊彼特是除了Hogson(1993)之外,绝大部分现代演化经济学家,如Dosi等(1988), Nelson和Winter(1982), Witt (1993) 等人都公认的利用演化思想来研究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提倡者。几乎所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家都是从熊彼特的主要著作(1934, 1939 和 1943)中获得灵感。熊彼特质疑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观点,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指出“领会资本主义的关键在于将资本主义看作是一个演化的过程。然而,除了马克思很久以前讨论过这些,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白如此明显的事实”(Schumpeter, 1976,82)。很多迹象表明:熊彼特不仅深受马克、恩格斯思的动态观点的影响,而且吸收了马克思的企业间的竞争推动资本主义进化的重要观点。但是熊彼特的动态演化观点和马克思的动态观点是不同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引进新的、更有效率的机器来提高生产率。同时,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演化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这对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在熊彼特的演化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的具有高度创新活力的企业家。而且,马克思的创新分析仅仅局限于现代所谓的“过程创新”,而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是相对宽泛的,包括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型组织等一系列元素(Schumpeter, 1934, 1943)。此外,熊彼特的动态思想是不彻底的。由于受到了当时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瓦尔拉斯的影响,熊彼特依然是在新古典均衡框架下进行研究,只是特别关注经济系统中的质变而已。在熊彼特之后,1950年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演化主义在经济学领域里的声音异常微弱,占绝对优势的是追求高深数学模型的新古典主义和后期的凯恩斯主义,只有少数学者如阿尔钦(1950),彭罗斯(1952),哈耶克(1945)等,在经济学中曾使用生物类比的方法。到1960年代,研究国家贸易的实证分析中渗透了一点演化主义思想(如Posner, 1961; Hirsch, 1965; Vernon, 1966)。但是,20世纪50-70年代总体上是演化经济学的黑暗时代,基本没有一本基于演化主义的著作(Fagerberg, 2003)。2.3现代演化经济学时代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是以Nelson和Winter在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为里程碑的应该还包括鲍尔丁(Bowlding,1981)于1981年出版的演化经济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代演化经济学走过了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本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范式的建立,正走向深入全面的具体研究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在:(1)微观、中观和宏观演化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和三大理论体系的建立(Dopfer 2001, Dopfer et al 2004,2005;Potts 2000);(2)演化经济学思想在众多经济学分支,如产业创新分析(Malerba, 2002, 2005)、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Buenstorf 2004, Van den Bergh and Gowdy 2001)以及经济地理学(Boschma & Lambooy,1999;Lambooy & Boschma 2001)中全面引入;(3)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某种程度的融合和交叉( Nelson 2002;Nelson and Sampat 2001; Schamp 2002; Pelikan 2003);(4)由演化机理分析转向政策理论研究(Witt,2003,Dopfe,2004)。这些发展动向表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承认,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已经成为分析和描述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3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演化经济学将揭示经济变化的过程为使命,目前主要涉及到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维度(图1),及其主流经济学一直忽视的空间地理维度。具体地说,就是行为主义企业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技术变迁与产业空间演化是其研究的传统领域,演化经济学可以为创新系统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制度主义与演化经济学是互补、交叉的两个理论体系,演化经济地理是近来演化经济学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共同演化可能成为演化经学未来的热点议题。经济结构、绩效变化组织制度技术传统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讨论技术、组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熊氏到纳尔逊等人;同时由于在微观讨论中涉及到企业技术学习能力,所以与动态企业能力有关。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即演化经济学研究的组织是什么样的组织。这与行为主义经济学、西蒙的“有限行为人”假说有关系。演化经济学与国家/区域创新学派的交叉地带。涉及到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主要理论贡献者来自创新系统学派。除了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是公认的演化主义外,还涉及另外一个方面:传统的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忽视了制度。有研究表明演化主义者开始与制度主义呈现部分融合趋势。图1 演化经济学知识体系3.1研究起点:行为主义企业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演化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主义框架有着明显地区别:传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变量可以预测,而演化经济学把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视为开放系统(Dow, 2000) Dow,S. Prospects for the progress of heterodox economicsJ.Journal of the Historv of economic thought,2000, 22( 2),157-170.;同时,演化经济学分析采用种群原则(population thinking),即研究把经济系统划分为不同属性的亚系统,如技术、制度和特定的产业等,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采取“典型代表一般经济行为者”的研究方法(typological thinking)不同;演化经济学更主张微观(个体或企业)、中观(区域或产业)和宏观(国家)研究层面的互动,在强调国家层面对微、中观的影响的同时,主张从微观层面入手研究中观和宏观问题。因此,演化经济学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企业观”是什么?是采取机械主义的企业观,把企业仅仅看作“投入产出”的机器?还是主张行为主义的企业观?采取企业行为理论来动态地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并将研究聚焦到企业学习过程和适应性行为与经济发展关系上来(Metcalfe,1994),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企业观基础,也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采用种群原则的研究方法意味着演化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系统是由不同特征或特点的企业组成的,并不存在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主体,经济行为主体具有独特性和异质性。由此可见,演化经济学家放弃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赞同西蒙的“有限行为人”假说;认为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知识、资源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异质性的存在和变化多样的组织惯例就是这种异质性的体现,不同的组织惯例一方面来自遗传,一部分来自变异。演化经济学明显地支持企业行为理论,并与行为经济学、认知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决策过程通常是受规则、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但是行为主体能够通过学习或搜集、模仿、消化其他企业的更好的惯例来创造新奇。这些议题必然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相关。例如,Penrose(1959)根据Hayek (1945)的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将企业看作物质资源、人、无形资源和能力的组合体,并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由资源和人对经验知识的利用方法所决定的。在演化模型中,企业被视为“生产知识的载体” (Nelson and Winter 1982, p. 175),过去的经验性知识会被储存、记忆并应用到日常惯例中,这就保证了企业能够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应对未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可见,组织惯例的差异是企业独特性的基础。因此,研究的种群组织惯例如何变化,新异如何产生是演化经济学考察的重点。3.2传统的研究领域:产业演化研究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演化经济学关注经济过程动态,即关注经济过程的变化及原因,而不是最终结果。继纳尔逊和温特开创性的工作之后,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演化动力的模型和经验研究。其中较突出的有弗里曼等试图建立更一般的技术、增长和国际贸易动力理论(Freeman 1988; Dosi 等 1988)。演化经济学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索长期经济增长和技术变化问题。其基本假设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保持一致,即认为创新是经济变化的驱动力,创新被认为是经济绩效长期差异背后的主要因素,新技术的引入和扩散是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力。毫无疑问,产业层面是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经验研究领域之一。纳尔逊和温特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追踪了他们的模型所描述的经济的演化过程。Silverberg 和 Verspagen (1994)提出了演化空间中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模型(Silverberg & Verspagen 1994)。他们认为企业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决定了新技术什么时候被采纳和企业采纳后的具体效果。最近出现了很多文献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讨论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企业的衍生机制。其中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teven Klepper教授的工作最为突出。他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衍生的演化分析框架,认为企业衍生不仅是产业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本地化的过程,这一机制是一个自增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惯例、知识和能力由母公司扩散或转移到子公司。Winter 等人(2000)最近的创新型进入者的产业动态模型表明,只有创新型企业进入产业,才能提高当前的技术知识状态。但是,这些研究并不系统。Boschma和Wenting弥补了这个不足,以英国1895-1968年间汽车产业演化为例,描述并解释了产业演化过程(Boschma & Wenting 2005)。他们认为,衍生机制、聚集经济、有经验的进入者、本地竞争、城市经济等影响了新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区位,但是这些不同的机制有不同的影响。同时,在实证研究中,他们考虑了相关产业对产业演化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研究具有共同演化研究色彩。3.3两个互补的视角:创新系统和演化思想创新系统理论,主要包括Lundvall和Freeman的国家创新系统、Cooke的区域创新系统、Carlsson的技术创新系统和Malerba的产业创新系统。虽然这些概念对创新系统的关注点不同,但他们有着几个共同点:一是关注经济动力,尤其是创新过程,即在一定的环境中创新的产生和扩散问题。创新系统理论将分析的视角由古典经济学的资源分配转向了创新的产生和扩散,由决策制定转向了学习;二是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制度经济学是他们的直接理论基础,创新产生和扩散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得到重视。最近出现了演化经济学和创新系统研究互相融合的明显态势。越来越多的演化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创新系统研究(Nelson 1993),演化经济学概念也被引入创新系统,乃至写进国际组织的政策,如1996年的欧盟委员会的创新绿皮书。另一方面,创新系统领域的学者也吸收了演化思想,如Cooke(1998)和Lundvall(1995)。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进行着富有成果的对话,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演化经济学强调变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但它忽视正式的制度。而创新系统的研究更关注政策制定和环境,但是这种结构主义的分析难以揭示经济变迁的本质。因此,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从而能够将动态分析和正式制度融合起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第二,他们都认为主流的经济学不能很好地解释近来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各国在国际竞争所表现的差异(Lundvall 2002, p. 214; Nelson 1995),这成为二者对话的基础;第三,如弗里曼(1982)所说,演化理论是研究技术变化的重要理论(Freeman & Soete 1997 p.31),它为研究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演化理论强调历史条件下经济过程的动态,并且认为,新奇(创新)是经济系统变革中最基本的要素。很明显,创新系统研究是为了提供政府创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框架,因此它更关注正式的制度,如法律和鼓励性政策等等,而演化经济学将制度视为影响能力和发展路径的组织惯例。可见,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点与创新系统学派的结构主义分析是两个互补的视角。3.4演化和制度:两个相互交织的概念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关系似乎比较复杂。在英语世界里,尤其是美国,很多学者将演化经济学等同于制度主义。而法国和德国的学者却认为,尽管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进行着密切的对话,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理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尽管两个学派有不同的理论分支和理论框架,但是两大学派的学者都不得不从马歇尔、凡勃伦,甚至康芒斯等经济学的文献中寻求启示。这意味着制度主义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有共同的先驱;再者,两个阵营有着类似的前提假设,如有限理性、不确定性等,同时还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如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各国经济绩效差异;最后,制度主义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内部的分歧使得这两个阵营的关系更加复杂化。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最近出现了明显的融合倾向:一方面,当前制度主义经济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逐渐接受了演化的思想,并将其用来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和发生变化(Hodgson,1988;1993;Langlois,1989;North 1990);另一方面,一些杰出的“演化主义者”虽然对制度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也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将经济制度引入到演化理论中来(Nelson 2002; Pelikan 2003)。尽管两个阵营在研究领域上存在着交叉,如都研究制度的演化,相互联合有利于对创新系统等具体应用性问题进行探讨,但这不意味着二者在理论上没有界线。事实上,尽管两个研究学派存在一些互动,但各自都保留着显著的独立性和特殊性(Brousseau 1999)。这是由其各自的理论导向决定的。制度经济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设定,而现代演化经济理论更关心技术发展过程,并解释经济变化的普遍原因、过程和结果。简言之,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都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但制度主义经济学,无论新制度主义还是老制度主义,仍然属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阵营,而演化经济学是全新的研究框架,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替代,至少可以说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补充。3.5 演化经济地理学:一个活跃的应用领域与传统经济学一样,演化经济学形成后长期一段时间里也忽视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地理维度,只有创新系统对地理空间有所涉及(如图1)。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关注演化经济学,并应用到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空间、产业集群理论和空间创新理论分析上,尝试系统地将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联系起来(Rigby & Essletzbichler 1997; Boschma & Lambooy 1999;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5; Boschma & Frenken 2006)。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形成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潮(Boschma 2005;Schamp 2000, 2002)。同时,演化经济学家也开始利用演化思想研究经济空间问题(Arthur 1987, 1990; Swann & Prevezer 1996; Antonelli 2000; Caniels 2000; Breschi & Lissoni, 2001; McKelvey 2004; Brenner 2004; Werker & Athreye 2004)。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地理是创新的重要维度,经济地理学家可以对演化理论做出重要贡献。演化经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或地理问题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认为,经济行为所在的环境和组织结构影响其演化路径和绩效,但是这些不是决定性因素。演化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组织结构制度结构或许更为恰当、贴切。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不同组织空间制度空间或许更为恰当、贴切。的共同演化。因此,演化经济地理为我们理解区域差异的本质提供了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目前,国际演化经济学领域出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研究领域由制造业产业空间演化研究,扩展到服务业的产业空间演化研究(Weterings 2004)、城市增长的复杂性分析(Ioannides and Overman 2004)、区域竞争力(Boschma 2004)区域差异(Boschma & Weterings 2005)的演化分析等。(2)分析中广泛地利用了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如关系经济地理学 (Bathelt & Gertler 2005;Bathelt 2005;Bathelt 2003)和制度经济地理学(Schamp 2000,2002;Hayter2004)。(3)创新系统研究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相互交叉(Nelson 1993; Cooke,Roper & Wylie 2003; Cooke 2005),并在演化思想的指导下,对创新政策进行反思(Fuchs & Shapira 2005)。(4)继2003年10月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地理系召开的“经济的空间演化:走向演化经济地理”的国际研讨会,2005年4月在该系又召开了第四届应用演化经济学大会。2006年4月剑桥大学地理系和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地理系联合组织了一次“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研讨会”,会议在剑桥大学召开。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分析演化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其他经济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对技术和产业的空间演化、网络与经济演化、产业集群、城市与区域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可见,目前国际演化经济地理学已进入到理论整理与综合阶段。3.6共同演化:未来的热点议题十多年前,“共同演化”概念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兴趣。组织学的学者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根据多样化、选择和变化的持续性,强调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现象(March 1994; Koza and Lewin 1998; Lewin, et al. 1999; Rosenkopf and Tushman (1994)。最近,演化经济学家,如Nelson (1994)、Coriat等 (1997)、 Murmann(2003),强调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动力。著名的演化经济学组织国际熊彼特学会的2004熊彼特奖就是授予以研究企业、技术和国家制度的共同演化著称的Johann Peter Murmann。在他的获奖著作知识和竞争优势:企业、技术和国家制度的共同演化里,尝试性地将产业、技术和制度动态地连接起来分析,并给出了共同演化的严格的定义:“当且仅当两个演化中的种群能够对对方的生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时,二者才是共同演化的” (Murmann 203 p.210),当然他也指出了,共同演化可以应用到广义的多个事物的共同演化上。在共同演化理论文献中,技术与国家层面或产业层面的制度之间的共同演化关系是最耀眼的。其中,Freeman(1982)对公共制度和技术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较早的探讨。这些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变化的速度、路径和特征,因为经济增长是由产业、技术和支撑性制度共同演化所决定的(Nelson 1994; Tucker 1999)。Sotarauta和Srinivas(2005)最近通过对芬兰、印度和美国的不同区域案例研究,为全面理解区域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共同演化框架 (Sotarauta et al 2005)。新兴产业和制度之间的共同演化关系,除了Murmann(2003)的专著讨论了德国合成印染产业在十世纪后半叶的崛起之外,Consoli(2005)最近发表了其研究成果,从演化视角详细阐述了英国零售金融服务业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之间的结构变化过程。但是,如Volberda和Lewin (2003 p.2128)所说,大多数以“共同演化“为标题的文献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共同演化研究。因此,Sotarauta等人(2005)提出了共同演化的标准。4、结束语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儿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但是演化经济学在欧美国家并未获得经济学土国的卞导权,它依然是非卞流经济学,并目处于非核心地位。从全球经济学整体格局看,尤其是在英语世界的经济学界,演化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动摇新占典经济学的垄断地位。马歇尔经济学体系的全面建立,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霸卞地位以后,经济学中的“异端”思想很难在经济学中找到生存的空间。虽然20世纪70年代西蒙、诺斯这两个非新占典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这也仅仅是新占典经济学霸权下的一块怪异的“修饰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演化经济学在非英语国家也不能取得卞流地位,演化经济学思想在德、法、荷和意等欧盟成员国正日益取得卞流地位。同时,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目中国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元化统一”的格局,因此,中国将成为演化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本文认为,演化经济学除了可能在一些非英语国家获得卞流地位以外,还可能在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经济地理学领域获得卞流地位。经济地理学家,包括关心创新空间问题的区域科学和创新学派学者,己经开始关注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引入演化思想,而目在技术与经济尤其是产业空间演化研究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广泛关注演化卞义的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既有问题等特殊背景,以及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马克思卞义经济学修养、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活跃的创新研究与集群研究等因素,必将促进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心,为整个演化经济学做出独特的贡献。参考文献:1.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2. 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评价J.经济学动态.2005(12):91-94.3. Boschma, R. and Frenken K.(2006). 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 -30.4. Dopfer K. & Foster J.& Potts, J. (2004). Micro-meso-macro.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J, 14(3): 263-279.5. Dopfer, K. (eds.),(2005)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 Essletzbichler, J.and Rigby, D. L. (2005). Competition, variety and the geography of technology evolutionM.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96(1): 4862.7. Freeman, C. (1995).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 (1):5-24.8. Hodgson G.M.(1999).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s: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M. Cheltenham, UK and Northhampton, MA: Edward Elgar.9. Klaes. M., (2004). Evolutionary economics: in defence ofvaguenessJ.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1(3): 359376 .10. Murmann,JP.(2003).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coevolution of firms,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11. Nelson, RR. (2002).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growth theory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2,: 17- 28.12. Nelson, RR. (1994). 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3, 47-64.13. Pelik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