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311系列高速并条机一三排罗拉支架设计
31页 9200字数+说明书+答辩稿+开题报告+4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FA311系列高速并条机一三排罗拉支架设计开题报告.doc
FA311系列高速并条机一三排罗拉支架设计论文.doc
FA311系列高速并条机一三排罗拉支架设计答辩稿.ppt
罗拉结构装配图.dwg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课题简介2
第二章 零件的作用及工艺性分析3
2.1 零件工艺性分析3
2.2 工艺规程设计3
2.2.1确定毛坯类型3
2.2.2基准面选择3
2.2.3工艺路线的拟定3
2.2.4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3
2.2.5确定切削用量3
第三章 夹具设计3
第四章 小 结3
参考文献3
序 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我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能溶入到实践中去。我们做毕业设计目的是:
1、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
2、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设计构思和创新思维,掌握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
3、学生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4、学生今昔功能调查研究。面向实际。面向生产。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基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第一章 课题简介
本课题的来源:扬州鸿天机械有限公司,为“FA311A系列高速并条机一三排罗拉支架”加工工艺及工装的设计。FA311A型系列高速并条机适应于75mm以下的纤维的纯纺与混纺,在纺纱工艺过程中,位于梳棉工序之后,梳棉纤维条通过本机4根罗拉不同转速之差产生的牵伸力并合与牵伸,能够提高纤维的条长片段均匀度、纤维的伸直度,使不同品质纤维的混合更趋均匀,为获得良好的细纱创造必要的条件。
罗拉支架是并条机上的支撑罗拉部件,其加工表面较多,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比较高,且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大,生产纲领为年产量7200件。本课题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罗拉支架上块、前块、后块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图号分别为:178M4.2000.01、178M4.2000.02、178M4.2000.03。
2
第二章 零件的作用及工艺性分析
FA311A型系列高速并条机适应于75mm以下的纤维的纯纺与混纺,在纺纱工艺过程中,位于梳棉工序之后,梳棉纤维条通过本机4根罗拉不同转速之差产生的牵伸力并合与牵伸,能够提高纤维的条长片段均匀度、纤维的伸直度,使不同品质纤维的混合更趋均匀,为获得良好的细纱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三排罗拉支架是FA311A型纺织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组合零件,它是由前块、后块、上块组合的一个组合件。它位于传动轴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支撑罗拉,并且保证罗拉做旋转且无跳动的圆周运动。
一三排罗拉支架中φ25用于安装罗拉与另一端罗拉支架相联结的孔,我们把它们分别进行分析:
一三排罗拉支架前块(零件图如图2.1所示)位于组合件的最上方,要加工的有:刨其表面达到粗糙度要求。铣 宽3mm、深2.5mm的槽,铣 宽14mm深10mm的哈呋槽,锪φ11深5mm的孔、φ14深16mm的孔,攻M6-7H的螺纹,钻R5的通孔及2-φ5的孔,定位和加紧下面会详细介绍。
二、后块的工艺性分析
一三排罗拉支架一方面要与前块相连,一方面与纺织机上板固定,因此,后块作为组合零件中相当关键的零件之一。第四章 小 结
两个月时间的毕业设计遇期而终心情轻松之中略带几份收获的喜悦,觉得总结一下很有必要,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毕业设计,深刻体会到设计的艰难,时间虽短,但非常高兴,学到平时课堂上所不能学到的东西——实践与理论的互助的认识。
工艺设计早在大二虽已做过,但那毕竟是课程设计,和这次的毕业设计相比,说句老实话刚开始拿到这个课题我还真不知该如何下手。不仅工作量比以前大了好几倍,其难度不在话下,在实习过程中望着一大堆的资料和图纸用“焦头烂额”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最后得到成老师的指点,才正确地进入设计工艺中,我们深知工艺设计不易,仍需专心细致的去做。回想起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个门槛,最后一个一个的跨过。这一结果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碰到问题在车间问工人,饭后到技术部去问工程师,回校请老师指导,我很庆辛有这么多人在帮我。工艺卡、过程卡、工艺计算修改,最后变成现在的模样,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工艺错误都被指导老师及时指正过来,在这段设计过程中,收获不少,对工艺设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不过相信,不断积累这些体会性的经验,我们的设计思路,原理原则,认识见识会日趋完善的。
最后,感谢成老师的指导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如福主编,《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0。
[2]王绍俊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3]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等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上海柴油机厂工艺设备研究所编,《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5]上海市金属切削技术学会所编,《金属切削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张耀宸主编,《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实用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7]蒙少农主编,《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8]袁长良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手册》,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9]董杰主编,《工艺文件编制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10]李恒权、朱明臣、王德云主编,《毕业设计指导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