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痞症.docx_第1页
伤寒论痞症.docx_第2页
伤寒论痞症.docx_第3页
伤寒论痞症.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如黄连汤,黄芩汤等),临床上用之较多,疗效亦较为显著。各方应用的范围及其适应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了很好地掌握运用,应该有深刻的认识。现就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以及鉴别整理如下,供同行参阅。1 五泻心汤方证1.1 半夏泻心汤1.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57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1.2 证解本条系述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法。但半夏泻心汤证,很不完备。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载本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那么本方证为呕而肠鸣心下痞了。本方即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的合方,亦即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半夏甘草大枣,故治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1.1.3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 生姜、大枣。1.1.4 功效消炎镇呕,温中逐水。1.1.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1.2 生姜泻心汤1.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5条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2.2 证解徐灵胎氏伤寒约编说:汗出解后,是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者已能,胃中不和,水邪入于形躯之里者未散,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故心下痞硬,胃中虚冷,故干呕食臭,胁下即腹中,土不制水,寒水得以内侵,而有水气;虚阳郁而不舒,寒热交争于心下,故腹中雷鸣而下利也,宜生姜泻心汤分理之。1.2.3 处方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大枣。1.2.4 功效有消炎健胃温中逐水的功效。1.2.5 定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亦即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生姜,理中汤去术的合方。外证已解,故不用桂枝,胃部有炎证,故用芩连,肠管虚寒,故用理中,以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此本方所以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1.3 甘草泻心汤1.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6条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硬益甚。此非熟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痞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3.2 证解心下痞硬而满,系因客气上逆,即水热二毒随肠管蠕动剧烈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胃部发炎,神经受病毒刺激之征,此即所谓少阳证,故用小柴胡汤之去加方,因无寒热往来证,故不用柴胡,胃部有炎证,故加黄连。下利完谷不化,为太阴虚寒之证,故用理中汤,因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视此,可知本方系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之合方。1.3.3 处方甘草泻心汤:甘草、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1.3.4 功效以消炎镇静温中强壮为主。1.3.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证而下利甚心烦不得安者。1.4 附子泻心汤1.4.1 方证太阳下篇幅163条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4.2 证解本方证系寒热混淆,阴阳交错的病。恶寒汗出,系阴性的虚证,而非阳性的虚证,盖阳性病的恶寒,必伴以发热,此则不发热也。已无太阴的吐利等证,又无厥阴的手足逆冷等证,则此恶寒汗出,必属于少阴病是毫无疑问的。阴性病是禁忌泻下的,但是本方证不是纯粹的阴性病,而系阳明少阴合病,固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味方,治阳明里热的实证,以附子治少阴虚寒证。名曰附子汤,就是这个意思。 本方既金匮泻心汤加附子,对心气不定,吐血,衄血,及诸出血而恶寒汗出者,亦可选用本方。1.4.3 处方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1.4.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肠胃,振奋全身机能。1.4.5 定义治阳明少阴合病之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而恶寒汗出者。1.5 大黄黄连泻心汤1.5.1 方证太阳下篇162条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2 证解按之濡的“濡”字,前辈多有疑之者。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笔者以为本方证的重点,不在濡,而在“痞”,兹陈述如下:本方证的痞,与三泻心汤等异,系因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物停滞发酵而生气体,胃部容积增大,而有自觉他觉的痞满证状,按之膨满软弱而无痛感,故用具有促进消化和缓下作用的本方治之。此本方证所以属阳性病而里有实候者。半夏泻心汤的痞,系水毒与热毒结于心下,刺激胃神经致胃发生痉挛而作呕。生姜泻心汤的痞,系因消化不良,食物停滞发酵,食毒水毒与热毒集结于胃部,压迫横隔膜发生痉挛噫气,下迫肠管使之蠕动亢进,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的痞,系因一再误下,肠管蠕动上逆甚剧,与热毒水毒结于心下部形成假性肿物,是为痞 。代赭旋覆汤的痞,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水毒与热毒,不如生姜泻心汤之甚,是二者的区别。此外尚有十枣汤的痞,为水毒属实者,五芩散的痞,为水毒属虚者,以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只在此顺便提及。1.5.3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1.5.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胃肠机能。1.5.5 定义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2 五泻心汤类方方证2.1 黄连汤2.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1条说:“伤寒,胸中有熟,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2.1.2 证解本条系述太阳少阳太阴合病的证治。2.1.3 处方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2.1.4 功效解外和里,镇呕止痛。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故亦治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下利等证。然以有桂枝,故有安外和里之功,半夏泻心汤,但有和里之效,而无安外之力,这是二者的区别。2.1.5 定义治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外证未解,或下利者。2.2 黄芩汤2.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不利者,与黄芩汤。”2.2.2 证解六经都有下利证,但是下利之属阳性者为阳明病,属阴性者为太阴病。阳性病下利之具有表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具有半表半里证者,为少阳阳明合病,非纯粹的太阳病少阳病。阴性病下利之具有少阴证者,为少阴太阴合病,具有厥阴证者,为厥阴太阴合病,非纯粹的少阴病厥阴病。这是有严格的区别,绝不容许有丝毫含混的。本方证的下利,系属阳性病,故可肯定为阳明的下利。2.2.3 处方黄芩汤:黄芩、甘草、芍药、大枣。2.2.4 功效消炎止利,缓解挛急。2.2.5 定义治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2.3 旋覆花代赭石汤2.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9条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2.3.2 证解本条之意,盖谓伤寒服发汗剂或吐剂下剂后,表证已解,新病已治,而心下痞硬噫气等旧病,仍然存在的,则以本方治之。2.3.3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大枣、甘草、半夏。2.3.4 功效健胃降逆(适应于慢性胃炎)2.3.5 定义治少阳病心下痞硬,噫气,属虚证者。2.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2.4.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2.4.2 证解见前面黄芩汤条。但有呕证故加半夏生姜以止呕。2.4.3 处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2.4.4 功效消炎镇呕止利,缓解孪急。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人参加芍药,故解熟作用及治胸胁苦满,心下痞的程度,逊于小柴胡汤。然有芍药,故治疗腹筋的孪急,较为明显,治腹痛的作用亦过之。但不似小柴胡汤之有抗痞作用,这是二者的区别。2.4.5 定义皇汉医学说:“治黄芩汤证而呕者。”此说是也,可为本方的定义。2.5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2.5.1 方证伤寒论厥阴篇363条说:“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2.5.2 证解本条大意是说,本有大阴下利的患者,今病伤寒,心不痞硬,医以为寒实结胸,以药吐之,吐后病不解,医见心下痞硬,复以药下之,本系寒热阻格的病,今更误吐误下,于治为逆。假若食物入口即吐,则当以本方治之。2.5.3 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2.5.4 功效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 ,故其主治亦相类似,有消炎止吐温中强壮作用。2.5.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2.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6.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中篇6条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2.6.2 证解本方证的腹胀满,不是汗后的继发病而系原发病。但是不论系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急性胃炎或胃扩张,但具有腹胀满,呕吐,多涎唾,心下痞硬等证者,皆得以本方治之。2.6.3 处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2.6.4 功效消食毒除水毒去胀满止呕吐。2.6.5 定义治阳明病腹胀满或呕者。3 鉴别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半夏泻心汤所主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呕而肠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所主治;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为甘草泻心汤所主治。那么,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三泻心汤公有证,亦即半夏泻心汤主治的证。因为有干噫食臭证,故加生姜,是为生姜泻心汤证;因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故增量甘草,是为甘草泻心汤证。由此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呕;生姜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证的重点,为心烦不得安;这是三泻心汤证的特殊点。旋覆代赭汤证心下痞硬,与三泻心汤相同,噫气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无呕而肠鸣,下利等证;三泻心汤治少阳太阴合病,故有治阴虚证的干姜;本方证则属阳虚,系少阳病,故用干姜;三泻心汤证为急性胃肠炎,本方证为慢性胃炎,这是本方证与三泻心汤的共同点。大黄黄连泻心汤,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附子泻心汤,治阳明少阴合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恶寒,汗出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本方为三泻心汤的基本方,三泻心汤即本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