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陶瓷复习内容零绪论:l 格古要论:三卷,明,曹昭撰。曹昭,字明仲,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不是记载陶瓷的专论,是一部鉴别古物的著作。全书分为十三专论,如古铜器、古画、古漆器等,是较全面介绍古物的论述。其是适应了宋以来兴起的收藏之风而生的。其中,“古窑器”记有宋元时期十四座窑址,最早的为五代的柴窑。书中以窑名为题,记录其烧造地点、范器特征及器物特征、鉴定方法和评价,虽言简但涵盖范围广。读可参阅四库全书本。明景泰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61459),王佐对此书进行增补,编为十三卷,名之为新增格古要论,此书字数大增但多为他人言,价值不及原著。但新增两个窑口大食窑和吉州窑。l 陶记:南宋蒋祈,收于浮梁县志志之中。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的专著。除记录技术以外,还记录了一些经营情况。关于出书的年代,过去认为是元代,后上世纪70年代,经刘新园先生考证为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12141234)之作,得到学术界肯定。全书共一千一百余字,内容有: (1)胎釉的配制及原料,且注明各地所产原料之优劣 (2)制匣钵、模型的原料产地 (3)釉的配制方法,装烧的方法 (4)制作中的分工情况,对于当时手工业的性质、组织情况研究大有裨益 (5)当时的税收情况。景德镇设监镇一名,主管税收、治安等,政府发放“火牌”,安窑口大小进行征税,与成品率有关 (6)瓷器的销售交易问题 (7)瓷器的质量和地位问题此外,还记录了一些景德镇行业不兴的原因。此书言简意赅,术语繁多,可参阅白焜校注本或熊寥校注本。l 中国陶瓷史:当代中国陶瓷研究的著作,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是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方面的重要著作,但其资料多来源于考古资料,需要补充,且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冲击着书中的一些旧观点。该书体例也不统一,存在着较多问题,但由于目前没有其他书籍能够替代,因此该书仍对研究中国陶瓷手工业有着较大影响。l 陶说,六卷,清朱琰著。朱琰,字同川,浙江海盐人,曾于江西任官。此书最早刊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多次翻刻。是我国第一部陶瓷专著,也是第一部陶瓷史方面的专著。其六卷分:卷一,说今篇,记载当时的情况;卷二,说古篇,为明以前,上溯至神农时,有唐至明的名窑;卷三,说明篇,专论有明一代,官窑制陶生产技术;卷四至卷六,说器篇,论远古至明代各时的陶瓷器、名物制度、其器制起源,不乏总结性见解。读可参阅傅振伦译注本陶说译注。l 中国科技史陶瓷卷:李家治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陶瓷技术的著作,介绍了从新时期至明清陶瓷技术的发展及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内容可靠,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著作。一陶器l 唐三彩:中国唐代的特殊陶器,以绚丽灿烂的釉而闻名。唐三彩属釉陶,彩实际为釉,将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的釉施在一件陶器上,即三彩器。“三彩”为多彩之意。唐三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并迅速发展起来,器型也逐渐多样化。武则天时期出现三彩俑和动物。至玄宗开元时三彩器发展至鼎盛,此后衰落。其发现的烧造窑址:1957年,河南巩县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其也同时烧造瓷器。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刑窑、西安西郊也有发现。此四处为目前发现的唐三彩窑,但均不是专门烧造,其启示时间不能确定,出土的三彩器大部分为高宗至玄宗时期。 唐三彩一种低温釉陶,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依现有资料看,出现于唐高宗时期。但有于其明显不同。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制作唐三彩的原料为瓷土或含瓷土量高的粘土,少部分为陶土。加工精细,且原料中各种成分比例较为合理,因此其稳定性、可塑性高于一般陶器。三彩器的成型,器皿类为拉坯成型;俑及动物类皆模制;还有一些为雕塑而成,如假山等;一些模型器及小动物为手制。总之,以轮制或模制为主,也有手制与其相结合,造型精致,十分逼真。三彩器的釉属于铅釉系统,以铅为助溶剂,成色剂有铜、铁、钴、锰,以铜低温氧化为绿色,铁为黑,黄,黄褐色,钴为蓝色,锰与铁效果接近。铅在烧制的过程中流动性较大,着色剂随之流动,因此烧成后色彩十分斑斓。唐三彩烧制为两次烧成,这是其独到之处。第一次是素烧(烧胎),温度在10001500度,烧好后施釉再烧第二次,温度为800度左右低温烘烧。三彩俑的脸上不施釉,烧成后需要开相,再进行装饰。唐三彩的装饰一般以釉做装饰,也有些用花纹与釉结合。其烧制窑口为半倒焰式馒头窑,耐火砖砌成,烟囱大(黄浦镇唐代烧三彩遗迹,断崖挖成,不砌砖,烟囱小)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唐三彩的造型以丰满浑厚见长,同时也揉进了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写实为主,重在摄神。人物俑刻画得道貌岸然,表情肃谨。在动物中,以骏马和骆驼最出色,其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唐三彩的铅釉釉色独特。釉料中含大量氧化铅作为熔剂,其高温时粘度低,烧成时易流淌。工匠们吸收了染织等工艺的技术,创造了梅花点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红、白、绿、蓝等釉色交错施点,经烧制后各色釉互相渗融,浓淡相间,淋漓斑驳。同时铅釉使釉面光亮度增强,色彩更加晶莹玉润。此外,在装饰方面,有些三彩器花纹与釉色的结合,使得整个陶器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种类有:器皿类、人物及动物模型类、模型类、建筑等。l 紫砂: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红褐、淡黄、紫黑色,为江苏宜兴生产。创于宋,兴盛于明朝中期,以茶具为主,样式多,制作精细。l 华法器:山西南部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民族风格的陶器。创于元代,明代为盛。拉坯成形后,根据历粉技术画出花纹轮廓,再上釉,烧制。器型多样,制作粗犷,釉色浓丽鲜艳,很有地方特色。二瓷器l 瓷器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主要成分为高岭土;(2)必须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焙烧,使胎体结构紧密,吸水率低;(3)瓷器的表面要施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的釉(石灰釉);(4)瓷器烧成以后,胎体坚硬,叩之发出清悦的金属声。l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1)瓷器以瓷土作胎,高岭土做成;陶器大多为陶土,有的用瓷土作胎;(2)瓷器烧制温度1200度以上,胎体烧结,结构紧密,吸收率小于百分之一或不吸水。陶器一般为700800度;(3)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玻璃质的釉,为石灰釉的一种),陶器大多数无釉或低温铅釉;(4)瓷器吸水率很低,或不吸水,叩击有清悦的金属声,陶器有吸水性,叩击声音不清脆(5)瓷胎有的白色透明,有的呈灰、黑色不透明,但断面都呈玻璃相,陶胎颜色复杂,不透明,无玻璃相。l 商周原始瓷器:商前期已有。商、西周时期发现地点有浙江、江西、张树吴城文化遗址、鹰潭角山、湖州商周遗址等。但出土原始瓷器的墓葬遗址很多,遍布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绝大多数为生活器皿,尊、罐、壶、豆等,造型与其时的陶器相同。 施石灰釉,助溶剂为氧化钙,釉色以青绿为多,流釉较严重。胎上刻划或拍上花纹,花纹与同时的陶器基本相同。 烧成窑炉在南方均为龙窑(李家山2号窑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为烧制中心,窑身加长,出现窑具。李家山2号窑:龙窑初级阶段的代表,保存完好。全长5.1米,窑室3.8米,倾斜度12度。火塘呈半圆形。此时龙窑原始。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为主要生活用品,使用普遍,浙江、江苏、江西已经盛行,浙江墓葬大多随葬,质量提高。器型分为饮食器和仿铜礼器,器型已与同时期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逐渐有了自身风格。江苏、浙江、江西、山西发现的质量较好,原料加工仔细,胎质细腻,多为石灰釉,青色或青泛黄色,还原气氛掌握好。方格与水波及S纹最为常见。其用陶车拉坯成型,形制规则,厚薄均匀,外轮廓流畅。广西、广东边远地区也开始烧造,但质量差,与印纹釉陶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烧造中心在浙江、江西,萧山有窑址20多处。有一种“托珠”,为最早的窑具。l 秦汉时期:成熟瓷器出现的时间:东汉晚期。代表的瓷窑:浙江上虞(最好)、江西丰城、湖南湘阴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是此时期南方生产的主流。l 发的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l 南方青瓷的发展:l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突出成就:(时间、地点、优点,对比于南方)1.化妆土的使用。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的婺州,后来普及。可将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变的光滑和整洁可将较深颜色的坯体覆盖住,为使用较差原料创造了条件,扩大了使用范围增加了釉的使用效果,使釉层饱满、柔和、光亮。2.点彩、彩绘装饰技法的应用。点彩和彩绘技法于东吴后期、西晋初在南方开始使用,其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褐色彩绘、点彩的使用,突破了以往瓷器以刻、拍、划等传统技法,开辟了新的思路。彩绘出现以后至唐朝长沙窑始发展,明清登峰造极。3.龙窑分段烧成技术的发明。大约在西晋时出现,解决了龙窑过长导致烧制不均的问题,从而增大了烧制规模,至宋代出现长达135米的龙窑。4.试火具的出现。又称火照。其为检验瓷器之坯体在窑内的烧成情况的一种工具。用瓷土做成,形状多样。94年在江西丰城洪州窑发现了东晋、南朝时期的火照,它从这一时期出现,一直使用至清代。官、民窑使用均很普遍。5.匣钵的发明。以耐火土制成,装烧瓷器的工具,桶形、漏斗形等,以之装烧可避免窑顶落灰,影响釉面,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其耐高温,厚实,耐重,叠落后不易塌,可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反过来,又可以提高窑炉的高度,增加装烧量,提高产量。匣钵发明于东晋晚南朝早期的江西丰城洪州窑。6.白瓷的出现:现有资料河南安阳范粹墓、河北内丘刑窑遗址说明了白瓷创于北朝晚期的北方出现。而且一出现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将胎釉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就可以烧制出白瓷。若是胎色深,窑施化妆土。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独霸的局面,还为以后彩绘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彩绘瓷器多用白釉瓷,它对于彩绘瓷器和制瓷手工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贡献。隋唐五代:l “南青北白”生产格局形成的原因:我国唐代的瓷器烧造工艺,概括起来即为“南青北白”,指南方地区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方地区则以烧制白瓷为擅长。其中“南青”的代表是浙江上虞的越窑,“北白”的代表是河北刑窑。“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总的来说是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制瓷手工业也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而形成的。具体来说,可分别从南、北两方面各自来分析。从陶器向瓷器的质变,标志之一就是在瓷胎上施釉。商周原始瓷器中就已经出现了青釉瓷器,东汉后期成熟瓷器出现,使青瓷的生产得到提高。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生产成为南方瓷器生产的主流,器型、装饰极为多样化。北朝部分地区受到南方影相,也有青瓷烧制。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青釉瓷器质地越来越纯净,色彩也越来越青翠。到了唐代,三国两晋时期创烧的青瓷窑址不仅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进入了繁盛时代,出现了六大青瓷名窑。其中浙江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中国南方的青瓷工艺在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北朝晚期开始出现白釉瓷器,标志着北方制瓷业脱离了南方青瓷系统,而有了自己独立的系统,并于青瓷烧制并存发展。起初的白瓷釉并不纯净,釉色中泛有青灰。到了唐代,河北的邢窑烧造出如银似雪的白瓷,真正出现了一个可以与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这个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主要烧造青瓷产品,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则擅长烧制白瓷。这样,“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正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正是对当时中国瓷器生产局面的形象概括。l 青瓷的发现:(1)扬州唐城遗址中出土青花枕残片;(2)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收藏一件三足釜;(3)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发现沉船黒石号,出土三件唐青花瓷盘;(4)巩县窑址近两年发现少量青花瓷片发现的意义:对青花瓷时间的认识有意义。至70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青花瓷是明代瓷器,后来在英国发现一件青花象耳瓶,上有“元至正十一年”字样,将青花瓷时间提到元代;一直到70年代中期,唐城遗址中瓷片的出土,将青花瓷器的生产提到唐代。以上资料表明,青瓷出现在晚唐的巩县等地。l 唐代六大青瓷名窑:浙江上虞越窑、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湖南湘阴的岳州窑、安徽淮南寿州窑、江西丰城洪州窑、陕西鼎州窑l 白瓷名窑:刑窑、巩县窑在唐代早中期作为贡品,定窑最有成就,唐末五代得到发展,取代了刑窑和巩县窑,到宋代更是充分发展。l 龙窑和馒头窑的形制特点。长江流域为龙窑,而?为馒头窑。发现的龙窑形制:分段的角度不同,222522,而馒头窑的形制l 秘色瓷:晚唐五代越窑中的一部分瓷器成为“秘色瓷”,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全唐诗卷629),宋代开始流行。对于“秘色”的解释,历代以来有多种看法,宋代认为其为贡物,平常人不得用,因此叫“秘色”;清代学者认为认为“秘色”是针对瓷色而言;今年来有研究认为“秘色”为“碧色”之误,即为越窑瓷器中的精品。应该说,秘色是指瓷色,是越窑中的精品,指青绿、草绿色。宋元:l 宋代五大名窑:河南汝窑(民与官,河南宝丰清凉寺)、官窑(北宋和南宋,南宋又分修内司、郊坛下两处)、钧窑(河南禹州);河北定窑(唐中期开始,晚唐五代水平最高,在河北曲阳涧磁村,薄胎白瓷);浙江哥窑(窑址未定,金丝铁线,)l 宋元瓷器的主要品种及其特点,与唐代相比增加了哪些新品种?1.南方地区:()青瓷越窑:南宋初停烧龙泉窑:北宋后期使用石灰碱釉,创造出粉青、梅子青等新品种南宋官窑:紫口(薄釉)铁足(不施釉)哥窑:青釉系统,有白黄、米黄釉()青白瓷:南方兴起并迅速发展。颜色在青、白之间,以景德镇为烧制中心。()黑瓷:宋元发展迅速,流行黑釉茶盏,利用釉的结晶(如兔毫盏),或异色釉,或剪纸贴花等装饰(4)白底黑花瓷:在白底上以铁彩绘花纹,再施釉、高温一次烧成(5)白瓷:分布较广,出现专门烧制白瓷的窑,以四川彭县窑为代表,但发展较慢。(6)青花瓷器:唐创烧,宋元发展迅速。景德镇为主产区。造型丰富,胎白净细腻,釉呈青白色,钴料分进口和国产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有铁斑点;国产料青花色泽淡雅,无铁斑点。流行柿蒂纹等。(7)釉里红:用铜料在未烧的胎体上绘花纹后,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铜高温还原气氛下呈红色。景德镇创烧,烧制难度较大。(8)枢府瓷器: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白,质地细腻,鹅蛋色调,也称卵白釉瓷器。装饰以印花为主,并印有“枢府”或“太禧”等字样。(9)高温铜红釉瓷器:元代景德镇创烧。一定量的铜摻入釉料中作为呈色剂,高温还原气氛烧成红色。技术难度高,传世品较少。(10)高温钴蓝釉瓷:景德镇创烧。以钴为呈色剂,装饰较为复杂,成品种类多。2.北方地区:()白瓷:定窑最好,胎薄釉韧,装饰美观()青瓷:钧州窑出现玫瑰紫色瓷,为宫廷使用;耀州窑在花纹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黑釉瓷:磁州窑出现“铁锈花”装饰,吉州窑采用“剔花”的装饰方法。()黑底白花:北宋晚期磁州窑创烧,大致与南方地区白底黑花烧制相仿,多瓷枕。()红绿彩瓷:金、元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白底上施红、绿彩,器型分契丹型式和中原型式。与唐代相比增加的品种:南方地区:青白瓷、白底黑花瓷、釉里红、枢府瓷、高温红铜釉瓷、高温钴蓝釉瓷北方地区:黑釉瓷、黑底白花瓷、红绿彩瓷l 简述宋代青瓷的特点:(一) 南方地区:(二) 越窑:南宋初停烧(三) 龙泉窑:北宋创烧,发展起来,早期为越窑特风格没,北宋后期使用石灰碱釉,烧粉青,至繁荣。(四) 南宋官窑:修内司,效坛下:烧青词,有薄胎厚釉,有厚胎薄釉。(五) 哥窑:青瓷系统,白黄米黄釉。(六) 紫口铁足:釉薄为紫褐色,施釉不到底,非通体施釉。(七) (二)北方地区:(八) 汝官窑民窑。(九) 器物皆画有支钉的痕迹。(十) 钧州窑: 天蓝色釉(北宋晚期),流釉越来越厚、高。(十一) 玫瑰等(北宋晚期)非要便,先施均釉(即天黄釉),撒铜红釉。高温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红十蓝=紫,北宋宫廷使用。(十二) 耀州窑:刻花较深,斜刻,称“半刀泥”,低洼处釉色深,高处釉色稍浅,采用浮雕状,如倒流壶。(十三) 耀州窑的印花,有刻花效果。宋元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双元配方法,石灰碱釉,支圈覆烧法,使用煤,涩圈工艺,印花工艺)南方地区:()在制胎原料方面,景德镇在元代采用磁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以前只有高领土一种,由长英岩风化蚀变而成,氧化铝含量低,烧造时易变形,加入高岭土后,情况大有改变,提高瓷胎氧化铝的含量,减少变形,可利用的原料范围扩大。高岭土开采加工方便,对景德镇的发展和制瓷手工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在釉的配制方面,百花齐放。最大的变化是发明了石灰碱釉,出现于南宋。其特点是氧化钙含量降低,氧化钾含量增加,釉在高温下粘度增大,不易流釉,且釉面饱满柔和,颜色也更纯。()在装饰方面,宋以前多为戳印,不连续。北宋中期后连续花纹,可进行批量生产,提高了功效。()窑炉形制方面,出现了分室龙窑,窑身加长,提高了瓷器的产量,节约了成本。()装烧方面:比原来更加精细,出现了支圈覆烧等技术。北方地区:()原料方面,南方一直到清均用柴,北方在北宋中期开始,一些窑以煤作原料,晚期较为普遍。以煤为原料,提高了窑内温度,延长了窑内的保温时间,使胎釉中各种元素的化学反应更充分,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窑炉形制方面:北宋早期和唐一致,晚期用煤以后,窑炉形制也发生了改变。窑炉加强了通风设施,充分供氧;对火塘结构有所改造,增加炉栅和落灰坑;窑身逐渐缩短,至元代基本呈圆形。()装烧方面,一个匣钵装一个瓷胎或多个同时盛行,一些特殊器型有了自己专门的匣钵;定窑到北宋中期发明之圈覆烧技术,瓷胎累叠起来以后不抹泥,而套匣钵,比普通装烧容量扩大了倍;一般民用品烧制时流行砂圈或涩圈装烧法,可以不用垫具,不用间隔具,放置简单,提高产量,但影响造型美观,因此仅局限于民用品。明清时期l 景德镇:明初设官窑。主要品种有青花、彩瓷、单色釉瓷器等,出现御窑窑炉,使全国瓷器生产的中心。l 明清多彩瓷器及其制作方法()斗彩瓷器:出现于宣德年间,成化时期成熟,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器物拉坯成形后,在胎体上以青料画出胎体轮廓,施透明釉,以高温烧制。冷却后在釉上花纹的轮廓内填充彩色,再以度低温烘烧。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称之为“斗彩瓷器”。()五彩瓷器:属于釉上彩。先在胎体上施白釉高温烧好,冷却后再在釉上绘制各种彩色花纹,以度低温烘烧而成。也有些以蓝彩为底釉。()粉彩瓷器:在康熙五彩瓷器基础上发展而来,受到珐瑯彩瓷的影响。釉上彩,烧制过程与五彩瓷器一样。与其他釉上彩不同的是,材料中掺入玻璃白的化合物,利用砷的乳蚀作用,使画面凹凸不平,浓淡有别,色彩柔和,又称软彩。出现于康熙晚期,雍正时达到最高水平。()珐瑯彩瓷器:瓷胎画珐瑯瓷器,又称古月轩瓷器。两次烧成,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然后入窑烘烧,艺术效果很好,专供宫廷使用,为宗教祭祀供器。创于康熙,雍正、乾隆时达到高峰。()广彩瓷:釉上多彩瓷器,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颜色以红色为主,艳美有余,雅致不足。()素三彩:以黄绿紫为主要色调,创烧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得到发展和提高。l 宋元明清官窑:宋和明清都设官窑,生产由中央政府派官或委托地方官管理,经费由中央支付,烧制的产品完全由宫廷使用或由中央支配。l 中国制瓷手工业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出现的时间早,烧制区域大,地点多,而且产品使用较为普及;()从商代一直到清代的多年中,瓷器生产从来未间断过,而且制瓷工业技术由低到高,产地由局部不断扩大,产量由少到多,产品釉色、装饰由简到繁,各个时期都有新风格、新面貌出现,一直处于上升局面;()瓷器既是人类物质日用品,又是工艺品,中国古代瓷器制造在考虑到实用和使用方便时,还特别注意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釉色、图案花纹都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瓷器在发展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如南北朝的莲瓣纹受到了外来佛教的影响,不少器型也受到中亚地区影响,等等;()中国的制瓷手工业十分注重表现和突出各自的风采,不千篇一律,各地瓷窑在保持民族风格,体现共同时代风格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这一特点在南北朝时开始体现,唐朝迅速发展,到宋朝时百花齐放,明清之际由景德镇统一;()中国制瓷手工业的产品,不仅受国内人民喜爱,也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从唐代开始瓷器以商品形式走向世界,越来越广,外销领域的扩大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瓷手工业自身的进步;()中国制瓷手工业分官、民窑,其中官窑很少,大部分为民窑。这些民窑都属于商品性生产,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自由生产,互相竞争,适者生存。这有利于瓷器生产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瓷器手工业的这种特点,在其他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是很少见到的,在古代手工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项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l 瓷器烧制工具:匣钵:装烧瓷器的窑器,筒形或近似筒形。由耐火土制成,十分坚固。用匣钵装烧,可以防止瓷器掉花,过烧,使瓷器釉色均匀,提高成品率。东晋晚期或南朝早期最早出现在江西丰城洪州窑。支圈覆烧:北宋中期河北定窑发明的一种烧制方法。在支圈外套匣钵,减少了瓷器的变形,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但这种烧制法烧制出来的瓷器口沿没有釉,使用起来不方便,加之其使用的窑具为一次性的,因此耗度较大,到元代以后这种方法就不再被使用。火照器:测试窑炉温度的窑具,也称试火具。使用火照可以掌握窑内温度,以保证瓷器在合适的温度下烧制。发明于东晋晚期或南朝早期的江西丰城洪州窑。l 龙窑形制及其发展定义: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火焰式方窑发展到后期,将窑顶封闭,窑身倾斜放置,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口,就成了龙窑。他的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似一条火龙从山而下,所以古称为龙窑。龙窑升温快,降温也快,能少还原气氛,适于焙烧胚胎较薄,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烧造出来的瓷器一般光泽好,透明度高,釉色纯净晶莹,如冰如玉。南方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我国南方龙窑由升焰窑发展而来的。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最早的龙窑为战国时代的广东增城龙窑和浙江兴富城龙窑,以后还出现了浙江上虞东汉、三国、两晋的龙窑,南朝的丽水龙窑,唐代的宜兴涧众龙窑,宋代的浙江龙泉、广东潮安、广西西村、福建建阳等地的龙窑,明、清时代的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龙窑以及江南个省现在还在使用的龙窑。南方地区主要使用的窑炉形制。依山坡倾斜建筑的一种隧道式窑炉,装烧量大,产量高。分为火塘、窑室两个主要部分。创制于商代,隋代成熟。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五座。烧制印纹硬陶,无烟囱,火塘长1.3m,窑室水平长3.8m,倾角16度。最宽处1.22m。火塘半圆形,尾部无挡火墙,没有使用窑具,技术尚原始,处于初级阶段。春秋:浙江肖山窑址20余处。面积大,富盛区8000多平米。一座龙窑,残长3.12m,宽2.42m,推测全长6m,倾角16度。窑床装沙子,窑室后有长方形排烟坑,与窑室间可能有挡火墙,不见支具。“托珠”出现,泥团作间隔,最早的窑具。陶、瓷兼烧,结构有所改进,出现窑具,技术明显提高。东汉:帐子山两座,长3.9m,残10m,宽1.97-2.08m,1号前段倾角28度,后段21度。粘土作墙,内满覆盖窑汗。有很大改进提高。比早期明显加长,倾角趋于合理,更好的控制了火的流速,挡火墙、排烟设施改进,成熟瓷烧造的技术基础。窑内1号烧碗、盏等小型器物为主,2号烧壶、罐等大件为主。两窑具有某种分工的可能,进而推测可能属于一个作坊主。窑内外堆积中发现窑具。1号窑床发现有桶状窑具、三足支钉(小件间隔具),成品率提高,窑具越来越复杂。东汉晚期特有一种斜底支具。三国魏晋南北朝:浙江上虞联江,前段13度,后段23度,不用砖砌,长13.32m,宽2.1-2.4m,与东汉晚期比技术明显提高,结构复杂。窑身加长。新问题出现:离火塘越远火越小,程度不一,所以前坡小,火可以很快抽上,前宽后窄,后火集中。但是不能完全改善。发现大量“生烧”者,即温度不够。因此窑室不能过分加长,装烧量大的优势难以发挥。西晋难题解决:分段烧成技术。龙窑顶两侧开设“投柴口”,每个口下实际为一个火塘,烧前段时后段开始预热,因此后段烧造时间节省。帐子山龙窑,据迹象长度比联江差不多或更长,无生烧情况,因此必然使用了投柴口。龙窑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长度,越长越省燃料,成本越低。两晋后继续向长发展,倾斜度趋于合理。南方窑具、装烧方法明显进步,复杂化,出现了“匣钵”,使用了“试火具”,环形锯齿状、圆饼、环形三足状间隔具。匣钵出现之前裸烧,没有保护易落沙,造成釉色不良,釉面粗糙,影响美观和成品率。匣钵:江西?最早出现,以耐火土制,耐高温,结实,可以叠摞很高,不易倒,有助于提高产量,适当提高炉高。基本为桶形或接近桶形。流行“罐套烧”,充分利用空间,对匣钵有启示作用。也有匣钵、罐结合的方式。多级盘式、钵式覆烧窑具,口径逐渐减小,不能生产同型号产品东晋洪州窑发明试火具,宋代称“火照”,放置于窑内监测温度、烧成情况。将小碗壁挖孔,放于窑口,将碗钩出,根据状况判断窑内情况。唐代以后改为削片,放于匣钵,插在沙子上。隋唐:长江中下游仍以龙窑为主。,广东、淮河以南个别地区用馒头窑。此时期龙窑成熟,坡度合理。隋代洪州窑:斜长18.55m,宽1.65-1。M,窑床坡度10度,前段倾角23度,中段22度,最后19度。唐代窑址,水平长20.8m,斜长21.62m,宽1.91.95m。坡度10、18、24、17。装烧?宋元:窑身普遍加长,建窑斜长可达135.6m。水平高差大。自然抽力增大,窑内各部分烧成气氛、温度难以控制,修建费工、费力,形制从而改变。窑床砌成阶梯状,火焰流速减慢。炉砌成弯曲状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下面有排烟孔,各小室相连。“分室龙窑”:元代德化屈斗宫遗址,长57.1m,共17道挡火墙,18个小室。平面呈束腰状葫芦形。有烟囱、前室、后室、窑门、火塘。景德镇最早出现。北宋中期定窑发明“支圈覆烧”工艺,南宋中期景德镇开始使用。最多可达32in1,下有底座,上有盖,周围用支圈叠摞,以薄瓷泥密封。提高了密度、产量、降低成本,节省原料。可以烧造同型号产品,利于批量生产。问题:口沿不能有釉-“芒口”,使用不方便;一次性窑具,对原料要求高,耗损严重元代后基本废除。明清:葫芦形窑,明中期较元明前期缩短,前后室比例缩小,但实际空间增大。御窑炉流行一匣一器,下有垫饼。永乐始为了烧造更好的瓷器,使用两层“套钵”清代无后室,呈鹅蛋状,称为“蛋形窑”延用至今。l 馒头窑形制及其发展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圆窑,发展到后期,将窑顶封闭,在近窑底的墙壁上开口排烟,在火膛相对的后墙砌竖烟道,排烟孔和竖烟道相通,这就是馒头窑。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西周晚期出现,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窑炉。陶窑在断崖直接掏修,烟囱小,抽力小;瓷窑以耐火砖砌出,耐高温,烟囱大,1或两个。分为半倒焰式、全倒焰式。最早实物发现于隋代,推测北朝也使用。使用窑具,方法同南方。支具有束腰桶形,间隔具环形锯齿状、三岔形隋唐:形制与时代、地域不统一。隋代枣庄2号,长12m,宽3.8m,较简单。中间有柱,一侧有两烟囱,中间有出灰口。非中心区域,结构落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址,长5.8m,宽2.6m,半倒焰式。没有挡火墙,浪费燃料,容易造成室内温度不均,不完善。晚唐邢窑:挡火墙有烟火口。陕西黄堡窑,长8.28m,宽4.8m窑内均发现有木炭灰,说明以柴为燃料。小结:窑身窄长,左右壁齐直或略弧火塘较大唐、五代烟囱较粗大以柴为燃料技术进步,隋代出现匣钵,后普及。支具减少,有些间隔具宋元:北宋早期馒头窑多,中期后开始用煤作燃料,形制结构改变。加强了通风设施火塘结构改造,增加了炉栅(箅子)、落灰坑窑身逐渐缩短,元代基本圆形,明代完全圆形。长宽比例缩但,但S实际增大装烧:一个匣钵装1个或多件的做法同时盛行特殊器型有相对固定的匣钵。如瓷枕元代不再使用支圈覆烧法,开始使用砂圈、涩圈装烧法:器心挂掉一圈釉,上器底置于无釉处,无须支具明清:北方地区继续使用,流行全倒焰式。“民间青窑”小器千件。(3)阶级形窑:福建地区流行,结合龙窑、馒头窑的优点而创造,分若干窑室,有独立的顶,呈台阶状。一钵一器、多器都有。青花瓷: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品种,以钴料在未经素烧得坯体表面绘画图样,施透明釉, 高温一次烧成,花纹呈蓝色。发现地点:1975扬州唐城遗址1片青瓷枕残片,三件采集品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藏三足鍑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沉船黑石号出土三件晚唐时期青花瓷盘河南巩县窑今年发现少量瓷片,其中有半个瓷碗可以复原窑址:可能为河南巩县窑。胎料接近,当地唐三彩中钴料的使用证明了当地有能力烧青花瓷。银釉:绿釉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受到水、二氧化碳侵蚀,铅釉表面逐渐水化,溶蚀形成硅酸和可溶性盐,遗留下富含氧化铅的沉积物,表面在阳光照射下显示银白色析铅现象。艺术特点:唐三彩的制作盛于唐开元时期,天宝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并没有失传。以后的辽三彩、宋三彩均是受其影响而发展的,风格转为清秀,品种、数量远不及唐时之盛。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唐三彩的造型以丰满浑厚见长,同时也揉进了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写实为主,重在摄神。如仕女,大多丰肌秀骨;武俑则肌肉发达,短颈粗腰;文俑刻画得道貌岸然,表情肃谨。在动物中,以雄健的骏马和稳沉的骆驼最出色,其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唐三彩的铅釉釉色独特。釉料中含大量氧化铅作为熔剂,其高温时粘度低,烧成时易流淌。工匠们吸收了染织等工艺的技术,创造了梅花点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红、白、绿、蓝等釉色交错施点,经烧制后各色釉互相渗融,浓淡相间,淋漓斑驳。同时铅釉使釉面光亮度增强,色彩更加晶莹玉润。此外,在装饰方面,有些三彩器花纹与釉色的结合,使得整个陶器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沥粉:一种应用于法华器的彩绘工艺。将猪膀胱经过硝泡制,接细铜管,装浆糊状绘画材料,挤压之,射出,线条粗细据铜管口径大小而不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发展、普及、提高的时期。南北朝已经普遍设立瓷窑,烧制成熟瓷器,北朝晚期发明白瓷。此时期瓷器已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用具。青瓷:中国传统瓷器之一。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早在东汉时期浙江越州一带即有烧制,至唐代通称越窑。唐代越窑青瓷为当时全国之冠。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青瓷系统。历代称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南方青瓷发展: (1) 概述相对稳定,生产发展快。人口增加对瓷器需求激增。民窑以商品生产为主,官窑比例很小。起点比较高,南朝初期后逐渐形成各自地方特色,窑有别,百花齐放。发源地浙江地点增多,规模扩大,种类增加,质量提高。江苏发展快,宜兴东吴、西晋已烧造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江西丰城罗湖,东晋南朝迅速发展,莲瓣纹盘、碗可与同时期江苏产品媲美。两湖地区,东晋大量使用浙江产品,自己也能烧造比较好的西晋统一为南方制瓷技术发展、交流提供极大方便。西晋后南方普遍建瓷窑。重要的有:安徽淮南、四川?崃、成都青羊宫、福建闽侯广东未发现同时期遗址,但墓葬出土与周围瓷器产品有明显区别,有地方特色。可能为本地烧造。(2)主要品种及特征:A青釉瓷器:大宗、主流。种类:a。为日常生活用具(壶、罐、碗、盘、杯、水盂等)圆形器均为拉坯成形,厚薄均匀合理,造型美观规整。吴晋时期流行塑刻动物形象。式样协调,优美适用。b专供随葬用明器:谷仓罐、猪圈、鸡笼、灶、碓、磨、俑、家畜家禽等多用模制,部分手捏。谷仓罐成形工艺复杂,集各种方法于一身,说明当时已经具有较高成形工艺水平。胎釉:以当地瓷土为原料,加工精细。丰城地区为了降低含铁量,加入无铁原料。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窑到唐代总称婺州窑,胎外涂有化妆土,不同于新石器时代陶衣。化妆土:选择质量较好、含铁量较低的瓷土,经过提炼、淘洗加工后用水调成泥浆,施于胎表,一般为灰、白、灰白色。青瓷多涂灰、灰白,白釉瓷多用白色。是重要的工艺创新。由于施透明釉,胎色对釉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化妆土可使胎表色浅于胎色。优点:粗糙坯体表面光滑、整洁;将较深坯色覆盖,为利用低质量的原料创造条件,扩大原料使用范围;可以增加釉效果,外观饱满,柔和、光亮、提高质量,对后来的发展作用大化妆土流行很快,东晋其他窑已普遍使用。南朝更加广泛。釉仍为石灰釉,主要呈色剂仍为铁。3%-5%,淡青、青绿、青黄色。青黄非本意,由于还原气氛未掌握好。普遍采用了浸釉法,釉面更加光滑。青瓷装饰:比东汉丰富,技巧更高。主要有刻花、划花、模印、贴花、堆塑、彩绘、点彩等,富于变化。东吴承袭汉代简朴纹饰,西晋花纹开始复杂化、普遍。常见旋纹、网纹、连珠纹、忍冬纹、斜方格纹带饰、瑞兽等贴花流行,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佛像、任务等,常与刻花、模印相结合。堆塑人物、动物、房屋等(谷仓罐)亦流行。吴末晋初出现彩绘,内容以褐彩绘器。西晋中期贴花、堆塑减少,装饰简化,南朝更加简单。东晋南朝时期:普遍用褐色点彩装饰技法,有规律的斑点;在佛教影响下逐渐流行刻划、浅浮雕状的莲瓣纹B黑釉瓷:与青瓷兼烧,量少东晋南朝浙江德清窑以黑釉为主,质量较好。影响较大。代表了当时黑釉瓷的生产水平。种类: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罐、鸡首壶、盘口壶等大型贮藏器),俭朴实用。胎色深,氧化铁含量超过3%。釉层厚。精致产品釉面滋润,色如漆黑,氧化铁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河北省忠德学校衡水教学部高三上化学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考英语翻译:英汉互译能力提升模拟试卷
- 2026届江西省校级联考化学高一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莆田九中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甘肃省兰州市甘肃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婚前财产约定协议
- 线上线下活动合作协议的特点
- 2026届安徽省二校联考化学高三上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关系研究及策略优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融资租赁与抵押担保合同
- 2025秋季开学初班主任会议德育副校长讲话:从‘知责’到‘善育’这4步你做到几步
-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 瑞雪迎春春节家宴主题说明书
- 军用车修理知识培训课件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全文培训课件
- 乘客遗失物品处理课件
- 2025年云南省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医院保卫科岗位竞聘工作汇报
- 医院科室停电应急预案
- 2025年教育学家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保健公司客户服务流程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