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doc_第1页
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doc_第2页
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doc_第3页
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doc_第4页
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热贡“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时间:2011-04-22 11:54:33 模板 作者:秩名论文导读:作为文化形式之舞蹈音乐艺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就是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属的同仁(藏语叫热贡)县,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还有充满神秘的藏乡“六月会”。本文拟以调查材料为主结合相关文献,对同仁“勒柔”舞蹈形式等做些探讨。“勒柔”或“舟贵勒柔”(藏语),即六月歌舞,是同仁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习俗活动。这种乐舞祭神的活动以舞蹈表演贯穿于始终,舞蹈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和形式,当地人也将六月会分为“拉什则”(藏语)神舞、“莫合则”(藏语)军舞和“勒什则”(藏语)龙舞三大类。(2)降神仪式说。关键词:热贡,民间,艺术,仪式,舞蹈,形式,特点人建造的这个世界就是文化,。i 人与文化的不可分离性是客观实在。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之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典籍和创作中。ii 作为文化形式之舞蹈音乐艺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发着人类不断地创造。藏族人民及其深厚的文化也不例外,闪耀着裨益于精神升华的个性之光芒。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举世瞩目的璀璨文化。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就是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属的同仁(藏语叫热贡)县,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还有充满神秘的藏乡“六月会”。本文拟以调查材料为主结合相关文献,对同仁“勒柔”舞蹈形式等做些探讨。一、 “勒柔”(舞蹈)的渊源“勒柔”或“舟贵勒柔”(藏语),即六月歌舞,是同仁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习俗活动。这种乐舞祭神的活动以舞蹈表演贯穿于始终,舞蹈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和形式,当地人也将六月会分为“拉什则”(藏语)神舞、“莫合则”(藏语)军舞和“勒什则”(藏语)龙舞三大类。关于勒柔的渊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据各地民间老艺人提供的情况归为以下几种。(1)天神说。论文参考。相传,在一次祝捷会上以西王姆娘娘为首的十二位地母仙女,为感谢十三位战神表演了各种悠美的神舞。后来,其中的伏敌神转世到人间,被莲花生大师派到安多成了同仁地方的一个山神,他便把王母娘娘等的舞蹈带到了此地。(2)降神仪式说。早在莲花生大师时开始有了“拉洼”(有译作“巫师”或“法师”。行文用“拉洼”),出现了降神仪式。而祈神保佑的祭祀活动是“勒柔”的主旨,在活动中从头至尾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又是拉洼这一核心人物,他既是主持者和组织者也是参与者。(3)吐蕃军说。吐蕃时期,唐蕃两军时有交战,后由双方高僧调和。蕃军为庆贺胜利跳舞时,驻地一湖里出来一个头象老虎、一个头象豹子的两条龙,和人们一道欢庆。现在跳龙舞时,打彩色花纹绑腿,戴虎豹面具,流传至今与这海龙有关。又据老艺人讲,吐蕃军有个叫耶察的,娶了苏乎日一女子作妻,其妻后来回到苏乎日,也就把藏军舞蹈带到了此地。(4)祈龙降水说。相传浪加有个叫阿尼阿拉果的,找到水后因积沙厚易潜流无法灌溉。认为是龙在作怪,因为藏族认为龙是管水的。于是他带领童男童女,每年在龙泉边跳舞唱歌,以娱龙神,求其保佑丰收太平。十三位战神的一些名字在苯教和宁玛派煨桑时颂词中常出现,这种宗教仪式历史久远,说明“勒柔”中有些仪式在颂赞干布以前就已存在。论文参考。吐蕃时期,戍边的吐蕃军出征前祭祀祈祷,自然承袭以前的仪式。与周边藏族联姻、交往中其祭祀仪式等传到周边如同仁等地区也是自然的。二、“勒柔”舞蹈形式及特点“勒柔”即六月会主要分布在隆务河两岸谷地的藏族、土族村落。上世纪80年代末,演出村庄约50多个;二十一世纪初有10余个农耕村落。iii “拉什则”、“莫合则”、“勒什则”,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令人惊叹。各村表演不尽相同,但乐舞娱神,祈祷保佑地方平安、人丁兴旺、农牧业丰收、祛邪逐瘟、禳灾纳福的目的一致。一般,在正式活动前夕,拉洼等沐浴净身,而后到村内为每家每户祭祀请神,次日正式仪式开始,连续几天的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包括最核心的程序拉洼迎神、祭神、送神的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演如神舞、军舞、龙舞,还有狮子舞、高跷、阿扎然、爬龙杆、滑稽小戏、插钢钎、开山、情歌、则柔等等,均穿插有序地顺次展开,场面空前壮观。据各地老艺人反映,三大舞蹈形式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其中一部分由于长期停演等失传。早先,各有十二三个节目,现在大部分村庄只会一部分,另一部分连名称都不知,有些节目又只会舞而不知其名,只有少数村庄能表演比较完整的节目。(一)神舞神舞即擂鼓娱神之舞蹈。同仁演神舞的村庄较多。此舞首先在拉洼的带领下,到庙院桑台煨桑,舞队面向桑台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了!而后顺时针击鼓跳舞,舞队成一大圆圈,向四方敬拜,迎请四方诸神前来观看神舞。而后以海螺、如意宝、鸟舞、黑马戴绊、黑旋风、白雕展翅、白马跃沟舞等十三个节目段展开表演。该舞蹈的节奏、队形,以及手部击鼓、腰部、腿部的吸腿跳等动作都随鼓点而变。击鼓动作灵活多变,主要位置在头上、胯侧及耳侧左右、胸前及身后等。舞姿有豪放跳跃轻松如龙腾虎跃式,踮脚旋转似立马悬蹄式,似一群骏马奔腾之势,轻缓舞步形似大鹏翱翔,活泼欢快似鸟理其羽毛,还有文雅庄重而神圣之美等,令人大饱眼福。队形有似右旋白海螺盘旋之状;有如一长蛇阵,时而又似高山盘路状,时而两队并驾齐驱飞奔出仙洞之势,似蛇蟒忽而悠悠盘踞忽而悠然伸展;也有团成一朵即开的菊花状,时而后退散开又似一朵盛开的菊花。论文参考。等等,仅队形的组合变化之精彩壮观,令人叹服他们的智慧才华。(二)军舞军舞可有百余人参加,舞者均为男子。演出前先在本村神庙煨桑请神,拉洼高声呼唤东、南、西、北各方的“二郎老爷”及中方“阿訇老爷”,并为各方老爷跳舞,念完颂词后,舞队便开始跳军舞。有边跳边转共转十三圈表示远征的舞蹈;有手执花棍交战的拳舞;边舞边唱的二郎赫台舞;有锣鼓开道,舞队成两行,打古代军旗,迈缓慢舞步,边舞边时而高呼“外哈”冲锋呐喊的外哈舞;还有边舞边说的果拉顿舞等。道具有傩面、木制小斧等。舞蹈动作、队形等变化随锣声而动,有边舞边作砍杀敌人之动作,有杀敌取胜或行军打仗的情景;有刺杀互相击打的操练动作等。军舞的基本步伐为“旋转步”,舞棍的基本动作有竖持棍、右臂搭棍、左臂搭棍、腰后进棍、腋下进棍、上端绕棍,腿部动作有单腿屈膝轻颤等。iv 队形有舞成圆形的,也有一队变两列穿插互击棍的等,组合形式变化多样。从表现形式和唱词看,军舞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战争生活,既有打仗的内容,也有歌功颂德的。形式多样,有其特色。 (三)龙舞龙舞为男子群舞,服饰也较别致。开演前先举行祭神活动。现在演出时多达百余人,舞队浩浩荡荡成一队绕圆场而舞。其中前面八人是主角当前导,各人左手拿一木制面具,右手拿一木制小斧,其后舞者右手拿彩条、左手持斧。面具和斧是龙舞的主要道具,还有似蛤蟆、蛇状面具等。舞姿文雅沉稳,以悦龙神,求其保佑风调雨顺。有吸腿踮跳、吸跳转身、单腿跳、转身横移步、踮跳转等基本动作。v 队形宛如一长龙,随锣点舞动,时而挺身前行,时而左右轮换吸腿,时而旋转,碎步侧身舞,时而横行,时而舞三步一拜,时而曲身悠抖三次一拜,时而吸腿三次一拜等,配合以面具和斧的动作,稳健、悠缓地移动。每种舞步舞一圈,随领舞高喊“唤哈唤哈”而变舞步。还有“知切”、“勒毛尕切”、“阿妈勒毛”等节目,主要表现了对龙的崇拜和敬奉。其中“阿妈勒毛”(藏语,龙妈妈)中还表现生殖崇拜。三大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锣鼓,也是伴随整个仪式最主要的道具和音乐,不仅起着协调舞步、节奏、队形与动作变换之作用,还烘托气氛、衔接节目等,浑亮而悠长的音乐声激发着舞者与观众的热情,以优美动人的舞姿尽情表达着对神灵的感恩与虔信。有的村庄也用悠扬的竹笛声伴奏舞蹈。一般,神舞和龙舞的伴奏以三拍子的奇数节奏为主,军舞以两拍子或四拍子的偶数节奏为主,还有一个三拍子的节奏型出现频率最高,它既是敲锣、击鼓的一个“通用点”,也在表演神舞、龙舞、军舞系列的各村通用。vi 可见,热情奔放而激烈灵活,表现自如粗犷欢快的舞蹈魅力四射;舒缓轻舞而沉稳活力,表现文雅、庄重、稳健之舞蹈更具摄人之美。展示了阳刚与阴柔之和谐美。同仁“勒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其范围之广,规模场面之恢宏,叹为观之。三、文化价值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不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体现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同仁“勒柔”的仪式舞蹈传达着丰富的内涵,具有浓郁的古风味,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艺术、信仰、生产、生活、风俗乃至民族关系等,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之祈愿,再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审美,以及与万物和平友爱相处的高尚情操与精神气质。也是一部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古代部落社会习俗中祭神乐舞仪式的鲜活的记录片,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乃至语言学(如一些唱词的意义及音变)等价值。充分体现了与神共舞、与人同乐的和谐美,以及勇敢奋进的精神和向上的集体观。正是其多重的社会功能与深层文化蕴义,使其深深扎根于群众,历久不衰,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传统活动。今天,从人类对多元文化、特色文化的追求和客观需求这一本性看,以开放、尊重、客观、科学的态度,弘扬民族文化之精华,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不断走向进步、文明、和谐,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保护、发掘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参考资料:i 美彼得贝格尔著 高师宁译 何光泸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页ii 张文勋 施惟达 张胜冰 黄泽著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iii 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64页 iv 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3页v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1-72页vi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第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