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doc_第1页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doc_第2页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doc_第3页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doc_第4页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98年以前,国内高等院校普遍按照二级学科模式办学,材料类专业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二级学科专业,其学科基础课为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硅酸盐物理化学、金属学原理等。98年后,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国内高等学校相继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逐步按照一级学科模式办学,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学科基础课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从一级学科层次阐述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制备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规律。 随着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知识体系构造方面也逐步柔和了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材料共同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基础,既突出不同材料的共性,又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在知识介绍方面遵循从理想到实际、从规则到不规则、从静态到动态的原则,在宏观-微观-宏观的循环过程中介绍材料制备-加工-使用-消亡过程中的科学和工程原理,力求体现知识的规律性和相互联系。 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基础教材建设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出版了新编材料科学基础教材。配合课程建设,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了多媒体课件建设及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及网上辅导、答疑。围绕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完成了3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课程性质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中-澳国际交流班等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中的重点课程,其课程性质属于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模块 多相系统静态(热力学近平衡状态下)条件下相平衡模块 材料动态条件下的结构形成(高温动力学)模块 材料的环境行为效应模块 其中,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模块及相平衡模块时课程的重点,特别是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模块,空间结构复杂,是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立体模型及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结构的立体概念,使抽象的结构直观化地再现出来。 其难点是动力学模块,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知识,以建立物理模型,求解动力学方程,并应用动力学方程的解预测控制材料生产的动力学过程。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得到定量化的精确结果。解决此难题的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数值方法等解决动力学方程解的可靠性。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共性,强调个性,以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及共性规律为主,兼顾材料服役中的环境行为效应,强化工程意识。在知识推介上遵循从理想到实际、从规则到不规则、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介绍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质与性能的相依性,力求再现认识论的规律性。在例题、习题选材及组织方面,注重科学的创新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结构编排方面突出教材编排的新颖性及易读性。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采用精化实验内容、拓展实践能力、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规划教学实践环节,使课程实践活动延伸到课程教学内外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配合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淬冷法研究相平衡、差热分析等静态动态研究相平衡及相变的实验,以及-电位测定、固相反应等性能、静态及动力学实验,充分展现材料科学基础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设立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两大实验体系,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不仅利用本院系设备,而且共享整个材料学科先进的材料制备与合成设备、材料性能测试设备。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开课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中-澳国际交流等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5学 时:80(理论64+实验16)开课学期:第4、6学期先修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物理化学考试方式:笔试(80%),教学实践(20%)授课手段: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开通了网上答疑系统、网上测试系统、考研辅导系统。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大胆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枯燥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改革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武汉理工大学校报,材院通讯,材料学院网站曾于2001年12月作过专栏报道。 对一些容易掌握的内容采取自学和学生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对一些比较繁杂和较难理解的内容,运用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在考核上,采取考试为主,平时作业、讨论、回答问题等为辅的综合评价手段。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构建了相应的试题库,对题目的考核知识点、难易程度等进行相应的标识,使考试的试题做到了难易适中,既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客观地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所需的基本知识 和理论,并涵盖新模型、新概念、新技术,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学科涵盖面更广,在国内外同类课 程中属于学科覆盖面较宽的学科基础课。2.“材料科学基础”既强调材料中的共性规律,又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是科学的方法论。3.“材料科学基础”在奠定科学基础的同时十分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将材料制备、材料使用及服役中的 科学与工程问题融于一体,对强化工程能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4.本课程教材建设得到“教育部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支持,新编教材已由武汉理工 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5.本课程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6.本课程实验充分展现了材料科学基础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校材料学科先进科研设备,设立了材料合 目的。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1.该课程自1998年设置以来,先后有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来我校调研,在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模式办学中,已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该课程内容体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澳国际班教学计划中实施两年,达到较好的效果,得到国 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3.该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教材建设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百 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资助。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Foundation of Material Science学时/学分:80/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物理化学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中-澳国际交流班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主要介绍材料科学中的共性规律,即材料的组成-形成(工艺)条件-结构-性能-材料用途之间相互关系及制约规律。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种类,晶体、非晶体结构,缺陷化学,相图,材料的环境行为效应,扩散,相变等基础知识。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nbsp;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上述五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按预定性能设计材料奠定基础;熟悉材料生产中的静、动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能在一定层次上研制开发新材料。考核方式:笔试(80%),实践环节(20%)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 基础知识第一章 材料引言 2学时第一节 材料种类第二节 结构-性质-工艺过程之间的关系(重点)第三节 材料的选择第二章 数学序言(难点,选讲)第一节 材料科学中的数学第二节 唯象理论第三节 组合第四节 Stirling近似法第二篇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 晶体结构 14学时第一节 晶体结构基础知识第二节 质点间键合与晶体结构第三节 晶体结构与性质(重点,难点)第四节 硅酸盐晶体结构与性质第四章 晶体结构缺陷 10学时第一节 缺陷种类第二节 点缺陷与材料的光电性质(重点)第三节 线缺陷与材料的力学性质(难点)第四节 面缺陷与材料韧性第五节 组成缺陷与固溶体(重点)第六节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与半导体第五章 非晶态结构与性质 6学时第一节 熔体结构第二节 熔体性质(重点,难点)第三节 玻璃形成第四节 玻璃结构第六章 表面结构与性质 5学时第一节 固体表面结构(重点)第二节 单晶表面结构第三节 非单晶表面结构第四节 吸附与粘附第五节 摩擦第三篇 多相相图相平衡第七章 相平衡与相图 10学时第一节 相律及相平衡研究方法第二节 单元系统第三节 二元系统第四节 三元系统(重点,难点)第五节 三元交互系统第六节 四元系统第四篇 材料制备中的高温动力学过程与显微结构控制第八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6学时第一节 扩散动力学方程Fick定律第二节 Fick定律的应用第三节 固体扩散机构与扩散系数第四节 扩散系数与浓度的关系俣野方法第五节 影响扩散的因素第九章 材料中的相变 6学时第一节 相变热力学第二节 成核-生长相变第三节 旋节分解第四节 马氏体相变第五节 有序-无序转变第六节 相变与弥散强化第十章 材料制备中固相反应 4学时第一节 固相反应概论第二节 固相反应机理第三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第十一章 材料制备中的烧结与显微结构的控制 6学时第一节 烧结概论第二节 烧结机理第三节 固相烧结第四节 再结晶与晶粒长大第五节 液相烧结第六节 特种烧结第七节 影响烧结的因素第五篇 材料在环境中的效应第十二章 腐蚀与磨损 2学时第一节 腐蚀第二节 氧化第三节 辐射损伤第十三章 疲劳与断裂 2学时第一节 疲劳第二节 断裂起源与评价三、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材料科学基础.张联盟 黄学辉 宋晓岚 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1.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材料科学基础.赵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3.材料科学导论.徐祖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执笔:黄学辉审阅:陈 文 日期:2003.5.20审定:谢峻林 日期:2003.6.10第1周,第1次课 2学时绪 论第一章:晶体结构第一节:晶体学基础一、晶体结构定性描述二、晶体对称性第1周,第2次课 2学时三、晶体结构定量描述第二节 晶体中质点的结合力与结合能一、晶体中质点间的结合力二、晶体的结合力与结合能第2周,第3次课 2学时第三节 影响晶体结构的因素一、内在因素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第2周,第4次课 2学时二、外在因素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第四节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论一、AX型结构二、AX2型结构第3周,第5次课 2学时三、A2X3型结构四、A2X3型和A2X5型结构第3周,第6次课 2学时五、ABO3型结构六、ABO4型(白钨矿型)结构及声光效应七、AB2O4型(尖晶石,spinelle)结构八、无机化合物结构与鲍林规则(Paulings rule)第4周,第7次课 2学时第五节 硅酸盐晶体结构与性质一、硅酸盐晶体的组成表征、结构特点及分类二、岛状结构第4周,第8次课 2学时三、组群状结构四、链状结构第5周,第9次课 2学时五、层状结构六、架状结构第5周,第10次课 2学时 第二章:晶体结构缺陷第一节:点缺陷一、点缺陷类型与符号表征第6周,第11次课 2学时 二、点缺陷浓度表征三、点缺陷反应表征第6周,第12次课 2学时第二节:线缺陷一、 线缺陷的概念及类型二、 线缺陷的运动及反应第三节:面缺陷一、面缺陷类型二、晶界结构三、晶界特性第7周,第13次课 2学时 第四节 组成缺陷与固溶体第五节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与半导体第7周,第14次课 2学时第三章 非晶态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熔体结构第8周,第15次课 2学时第二节 熔体性质第三节 玻璃形成第8周,第16次课 2学时第四节玻璃结构第9周,第17次课 2学时第四章 表面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固体表面结构第9周,第18次课 2学时第二节 单晶表面结构第三节 非单晶表面结构第10周,第19次课 2学时第四节 吸附与粘附第五节 摩擦第10周,第20次课 2学时第五章 相平衡与相图第一节 相律及相平衡研究方法第二节 单元系统第11周,第21次课 2学时第三节 二元系统第11周,第22次课 2学时第四节 三元系统一、基本原理二、类型1第12周,第23次课 2学时 三、类型2、3四、类型4、5第12周,第24次课 2学时五、类型6、7习题与讨论第13周,第25次课 2学时第六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第一节 扩散动力学方程Fick定律第二节 Fick定律的应用第13周,第26次课 2学时第三节 固体扩散机构与扩散系数第四节 扩散系数与浓度的关系俣野方法第五节 影响扩散的因素第14周,第27次课 2学时第七章:材料中的相变第一节:相变分类第二节:相变动力学第14周,第28次课 2学时第八章 材料制备中固相反应第一节 固相反应概论第二节 固相反应机理第15周,第29次课 2学时第三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第15周,第30次课 2学时第九章 :烧结第一节:烧结过程及机理第二节:固相烧结第16周,第31次课 2学时第三节: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第四节:影响烧结的因素第16周,第32次课 2学时总复习习题、大作业内容:每次课后有2-3道作业题。由于学生手上不可能有所有参考书,所以每次课后的作业单独给出。必读:1.材料科学基础,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1.材料科学基础教程,赵品,哈尔宾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2.材料科学基础,谢希文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3.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材料科学基础,徐恒钧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5.其它参考书在各章节给出。 周次 讲课内容 学时 实验 习题 作业内容 附注 1 第一篇:材料科学基础知识 每次课后有2-3道作业题。由于学生手上不可能有所有参考书,所以每次课后的作业单独给出。 必读与参考书读与参考书1.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编2.材料科学基础哈工大编3.材料科学基础谢希文编4.材料科学导论徐祖耀编5.其它参考书在各章节给出。 绪论 2 第一章:固体材料结构 第一节:晶体学基础 4 一、晶体与非晶体 二、晶体结构定性描述 三、晶体结构定量描述 四、晶体对称性 2 五、倒格子 第二节:材料晶体结构 2 一、晶体结构信息 二、晶体结构分论 3 金属晶体、氧化物晶体 2 硅酸盐晶体 2 聚合物结构 2 4 第三节:材料的相结构(显微结构) 2 一、 相的基本概念 组元、相、组织、合金 二、材料的基本晶体相 固溶体、化合物(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硅酸盐材料) 第二章:晶体结构缺陷 第一节:点缺陷 2 5 一、点缺陷类型与符号表征 二、点缺陷浓度表征 三、点缺陷反应表征 第二节:线缺陷 2 一、线缺陷类型 二、线缺陷运动 三、线缺陷的应变能与杂质聚集 第三节:面缺陷 2 一、面缺陷类型 二、晶界结构 6 三、晶界特性 第三章:相图 第一节:单元相图 2 SiO2相图 第二节:二元相图 2 基本类型 第三节:三元相图 2 基本类型(一) 7 基本类型(二) 2 第四章:固体中原子的扩散 第一节:扩散现象与扩散定律 2 第二节:扩散方程问题 2 8 第三节:扩散机构与扩散系数 2 第五章:材料中的相变 第一节:相变分类 2 第二节:相变动力学 9 第六章:工程材料性能 第一节:力学性能 2 10 第二节:物理性能 2 第二篇:材料分论 第七章:金属学及热处理原理 11 第一节:铁碳合金相图 2 一、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二、Fe-C相图 2 三、平衡结晶 12 第二节:铁碳合金热处理 2 一、临界温度 二、加热过程 三、冷却过程 第三节:钢的热处理工艺 2 一、钢的退火 二、钢的正火 2 三、钢的淬火 四、钢的回火 第四节:非铁基合金(选讲内容) 2 一、铝合金及其热处理 13 二、铜合金 三、钛合金 第八章: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过程陶瓷材料 2 一、结构陶瓷 二、功能陶瓷 第二节:陶瓷的工艺过程 第三节:陶瓷的脆性与韧化 机动 2 总结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大胆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枯燥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改革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武汉理工大学校报,材院通讯,材料学院网站曾于2001年12月作过专栏报道。教学特点讲课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具体方法是:对一些容易掌握的内容采取自学和学生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对一些比较繁杂和较难理解的内容,运用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对一些与科研、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讲课教师有的将研究过程演示给学生,有的将学生带入科研、生产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这一新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要求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作研究训练。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电子教案、作业习题、实验讲义上网,开展网上讨论、在线考试、网上考研辅导和师生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考核方式在考核上,采取考试为主,平时作业、讨论、回答问题等为辅的综合评价手段。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考试的试题做到了难易适中,既能准确反映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客观地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小专题、学生教师角色反串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又锻炼的学生的演讲及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献身材料、热爱专业的崇高思想,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改革效果。武汉理工大学校报,材院通讯,材料学院网站曾于2001年12月作过专栏报道。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课内容准备充分,讲课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