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日E化校园.doc_第1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日E化校园.doc_第2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日E化校园.doc_第3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日E化校园.doc_第4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日E化校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識經濟時代的明日E化校園 自從80年代網路發明以來,經過各種網路伺服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網路儼然已成為繼報紙、收音機與電視機之後的第四媒體。因此身處21世紀的今天,網路應用已深深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休閒等等。當然各種層級的教育與學習環境與方式亦受到網路洪流所衝擊,利用網路科技應用所帶來的便利性與功能性可以使得整體學習效能提昇,並且可以與世界接軌不致於被這股資訊洪流所淘汰。唯有提供全校師生與時俱進的優良整合的校園資訊站結合多媒體網頁服務方能順應世界潮流、掌握時代脈動。如此,學校教育的果實才能面對未來,面對全球化,具備社會與國際之競爭力。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出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系列報告,明確將知識經濟界定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並列的新經濟型態。該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具體的說,就是以資訊科技科技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型態,其基本的特徵是經濟的資訊化、網路化、虛擬化以及數位化。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電腦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自此以後,知識經濟即普遍受到各國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世界銀行在1998年世界發展年報中也指出經濟不僅建立在實質資本及技能累積上,還建立在資訊、學習和知識吸收改造上。因此,知識經濟可說是自1990年網際網路的應用商業化後,另一重大經濟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高希均,民89)。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提出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觀念,在未來的時代中,服務經濟將取代製造經濟,知識工作者也取代傳統勞工,逐漸形成知識社會,知識將成為未來社會新關鍵生產資源(Peter F. Drucker,民82)。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各行各業的知識不斷地擴增,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求,人們必須不斷吸收新知,但人的記憶力、體力、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將知識做有效的運用,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是生於此世代的我們必須要努力的,而學校教育人員更應如此。在網際網路為基礎上的資訊科技運用,使得網路內容的蓬勃發展,帶動知識探索速度愈來愈快。知識傳播的速度以倍數增加,而成本反而以倍數下降,網際網路將使知識的區隔更無藩籬,也更快速便宜。網路上所傳達的知識與訊息,已促使許多教師仔細地思考網際網路將會對他們現有的教學模式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貳、知識經濟對教育的衝擊知識經濟對校園帶來的衝擊,可分為以下幾點:一、教師功能的調整以及教學工具、方式改變: 在知識經濟體制下,電腦科技普遍運用,改變了教學工具、方式以及教師的功能。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將越普及,透過與資訊科技的結合,網際網路排除了師生間的距離,克服了地域限制,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另外藉由網際網路可以使學習突破正規學校限制,使教育環境走向多樣與開放。在資訊科技的基礎上,教學內容不斷創新突破,各種教學軟硬體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校園中,它們內容豐富,解說清楚又生動,具有文字、聲音、影像、圖形、視訊及動畫之多媒體互動式之數位教材將取代傳統靜態平面之內容。有效運用資訊科技產品輔助學生學習,是教師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原來寫在黑板上的文字、圖表,將由全新的教學工具所取代,而且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所使用的紙張教科書,將為電子書所取代;這些知識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將改變教師的角色。教師的功能,由單方向教導調整為導引學習或從旁協助。學生在各種教學軟硬體協助下,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降低,教師功能的自然要接受調整,師生間的關係將發生變化,學生是主動學習者,而教師成為從旁協助者(溫嘉榮,民92)。二、學科領域整合的加廣與加深: 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或資訊的成爆炸性的成長,各門各類的知識,無論學習、研究與運用將加廣、加深整合程度。過去分門別類的學科在學習、研究或運用時,也有相互整合現象,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各種學科相互關聯、舉一反三的廣度與深度均令人難以想像,這種趨勢已促使學校加強各種學科領域的整合。例如,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而各類學科亦兼顧理想面與實際面,落實行動與實踐,規劃整合學科領域的教學課程,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三、終身學習社會將儼然成形: 知識經濟社會強調速度,知識的產生瞬息萬變。微軟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提出:微軟離開失敗,永遠只差兩年。(轉載自高希均,民89)意指微軟須在兩年內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否則就會被淘汰。由此可見知識汰舊換新速度之快,更突顯終身教育、再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體系之下,強調知識的活用,只有能駕馭知識,才能對國家社會有貢獻,個人才能成長。如果學校的教育能培養出一個人的求知心、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許學校的教育,會像是唐朝詩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形容一樣,能夠源遠流長,終身相伴。終身學習的習慣與培養求知慾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連這兩項都沒有培養完成,則考試考得再好,也沒有用,浪費了學生的黃金學習時間。如果能更進一步可以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才有潛力發揮出獨一無二的能力。普通人認為終生學習是陳腔濫調,好像認為活到老、學到老就是終生學習,其實不然。終身學習必須是有計畫、有目標,因此學校與社區密切結合來辦理終身教育將加速推動,各社會教育機構將形成學習型組織,未來在終身學習社會中,運用更優質學習科技,不斷增進個人新知、掌握知識,提昇知識競爭力;再造學習機制,已勢在必行。參、知識經濟時代的明日資訊化校園應有的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應以培養:具創新及再學習能力的國民為核心目標,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除了繼續落實全球思考,本土行動的教改政策外,還要營造全民思考,終身學習的社會環境。以這樣的理念作為教育的願景,應可充分掌握知識經濟時代的精神(羅文基,民90)。因此,面對知識社會的來臨,教育機構及人員宜有體認,以因應時代的潮流。知識經濟的明日資訊化校園應有的作為,可分為以下幾點:一、學校組織結構方面1、 1、組織結構扁平化: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朝向扁平式組織或網狀組織,以取代金字塔式的科層組織。由封閉的機械型組織,轉向動態開放的教導型及學習型組織。強化組織各部門的專業分工與授權。以工作團隊為組織運作的基礎,強調資源的整合及有效的串連。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的關係,將由監督服從的關係趨向建構共同願景的伙伴關係。決策模式由上而下的官僚決策模式,趨於由下而上的專業決策模式。結合資訊及網路科技,使資訊的流通更趨於快速及透明化(林海清,民89)。 因此學校需要將組織結構扁平化,為了因應學校資訊化的環境變化,必須要縮短資訊在階層間的流通時間,讓基層員工有能力決定部分工作,減少資訊的流量,使作業流程的縮短,進而造成行政效能的提升。2、.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可以提高人員處理事務的能力,另外藉由應用資訊科技,可以加速資訊的流通及分享,並運用知識管理的管理方式來處理資訊(張志明,民89)。而且學校要鼓勵教師有能力擬定並執行教學策略與活動,包括課程教材發展、教師的自我專業成長、教學活動設計等。學校亦必須設計出制度來鼓勵教師學習,例如獎助教師在職進修,或定期進行各科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發表教學心得或班級經營經驗,或出版教師刊物,或在電腦網站上開設教學討論研究區。同時,在制度的設計上,可以設計某些獎勵方式,如調整授課時數,增加研究時數。二、校園環境經營方面1、妥善運用學校資訊設備:學校的電腦、圖書設備必須健全,並有學有專精的資訊人員負責,同時資訊人員也應該對學校的知識架構相當熟悉,甚至應該由資訊人員建構資訊中心,佈置適當的空間,讓教師們可以在閒暇時上網查詢資料、蒐集資訊,並且資訊中心應有專人負責網站資訊的更新與回應。2、鼓勵教師培養優質的校園資訊素養:學校要鼓勵並舉辦教師資訊技能的研習,並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教師資訊活動,如校內資訊研習、資訊技術的遠距教學。學校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資訊知識座談,或資訊融入教學的觀摩,促進教師的資訊素養成長,使教師願意學習與分享新知識,形成優良的校園教師資訊素養。三、教師方面:1、教師要有興趣參與資訊素養的課程或團體,提升駕馭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的能力,並強調教師專業自主以及彼此資訊知識的相互交流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有效的資訊融入教學來提昇教學效能。2、教師要熱心培養資訊的素養,除了適度調整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積極訓練教師具有網路操作與應用能力,使教師能在資訊科技的協助之下,思考如何使資訊融入教學更有創意,尤其中小學教師們更可發揮專業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肆、結語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造成中小教師巨大的壓力,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執行者,而非知識的創新、建構者。教師只需將已經歸納整理過的知識內容、教學指引熟悉透徹,即可上課堂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而非研發者。但在如今教育改革聲浪中,強調教師專業自主,教師必須對課程的意義、範圍有清楚的定義,且能擬定課程規劃,編排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再進而從事實際教學活動。因此,教師不僅是課程施行的實踐者,更應是參予教學內容發展,實行新課程目標的先鋒,因此必須大量吸收新知識,做好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工作。教師在學校知識創新上亦需扮演重要之角色,成功的學校知識創新仰賴於學校教師在未來的環境中善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上,讓教學結合科技及資訊網路,提高在網際網路上蒐集教學資源的資訊能力,才是創新知識傳授的新途逕。在知識經濟時代中,人與知識的關係產生變化,人際關係也因為溝通或傳播形式的改變而更加緊密結合,以往我們所同窗共讀的同學和朋友,未來都可能在網路上繼續交換豐富人生的體驗。網路上的禮儀規範,也和人與人實際相處的倫理有所不同。人文精神的根本在於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懷、了解和尊重。在數位化與虛擬化導向的時代,如何經由教育,讓文化與科技的傳承得以相輔相成,讓科技工具的便利得以善用,人文精神的思考得以發揚,培育全人的教育是值得深思的。 知識經濟時代的明日資訊化校園如能以人文的關懷與情操,駕馭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應用科技產品的優點,則能創造新的人文知識,促進文明發展的進步。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是一個危機也是一個轉機,希望能使學生的潛能更能發揮、教育品質更為提昇、社會文明更為進步,願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教育遠景是能促進社會提昇精神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創造富國利民的科學知識。參考文獻溫嘉榮(民92)。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影響因素探究。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