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精品课习题第五单元壹 文选诸子作品贰 通论(十三、十四)十三 连词,介词一 填空题1连词是连接词、 和 ,从而构成各种不同的逻辑关系的一类词。2在古汉语中,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的的连词一般不用“而”字,是 和 。3“虽”作连词表示让步,但当“虽然”讲时则属于 ,当“即使”讲时则属于 。4“因”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示 ,一是表示 。5在古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省,其中省宾语最经常的两个介词是 、 。6“乎”和“于”古音同,用作介词基本一致,但“乎”一般不表示 和 。7介词“于”“为”都可表被动,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于” 、“为” 。8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来自 ,所以介词和 连用是完全合理的。二 判断题1 古汉语中单音连词居多,而复音连词或成套使用的连词较少。 ( )2 连词“及”在用法上有“先后之别”的特点。 ( )3 连词“然”表转折具有“口虽然而势已转”的特点。 ( )4“虽然”在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连词的连用。 ( )5 古汉语中的“然而”一般都可理解成今语的“然而”。 ( )6 “今”字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假设连词又可作时间副词。 ( )7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前面。 ( )8在左传中“于”“於”并用的,但有大致的分工:当所介的是地名时,一般用“于”;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中,一般用“於”。 ( )9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句中“其”可直接换作“师之”。 ( )10“因”可作介词表凭借,与“因”的本义为“席子”的功能有关。 ( )三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古汉语中连词主要是以( )为主。A单音词 B复音词 C成套使用 D单音词、复音配合使用2下列作连词不表转折意思的是( )A 则 B而 然 以3下列连词主要用来联系时间和逻辑事理的是( )因 与 及 则4下列词语可以作介词表工具的是( )A于 B与 C以 D及5下列词语作介词使用,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的是( )A以 B于 C因 D为(二)多项选择1下列各句中的“虽然”用在已然性事实让步的是( )A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B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说,曰:“璧则犹是矣。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C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年)D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E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也,则必杀挚也。(吕氏春秋忠廉)2下列各句中“然则”能理解为“既然如此,那么”的是( )A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B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商君书更法)C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E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3下列各句中“然而”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A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史记李斯列传)B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变。(淮南子说林训)C有父在则礼焉,然而众知父子知道矣。(礼记文王世子)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E以骄主使罢民,然而不王者,天下少矣。(吕氏春秋适威)4下列各句中“而”表示偏正的是( )A顺流而东,至于北海。(庄子秋水)B辄倚柱而歌,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C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E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5在下列各句中“以”作连词的是( )A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B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传)C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D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E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6下列词语作介词可表对象的是( )A于 B为 C与 D以 E因7下列词语作为介词可表原因的是( )A于 B为 C因 D以 E与8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为介词引进原因的有( ) A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 B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D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9下列各句中“与”用作介词的是( )A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左传僖公四年)B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C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D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E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千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下列各句中“因”表凭借的是( )A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左传昭公三年)B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墨子非儒)C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D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汉书王商传)E行数里,醉,因卧。(汉书高帝纪)四 说明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2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3我决(迅速的样子)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6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7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8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9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同上)10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11苟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12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13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庄子逍遥游)1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15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1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17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五 说明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1 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2 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马中锡中山狼传)3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史记项羽本纪)4 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六 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夫衣之于寒,不待轻煖。(晁错:论贵粟疏) 3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赤壁之战)5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上)七 说明下列各句加点的介词“以”的用法1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3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4 此天以君授孤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6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列传) 7 子厚以元和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八 补出下列句中所省略的介词或动词宾语、介词宾语。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2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记项羽本纪)3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马君传)4 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史记晋世家)5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世家)7 促织入石穴中,成掭以草尖,不出。(蒲松龄:促织)8又试之鸡。(蒲松龄:促织)9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10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九 问答题1连词“而”有哪几种用法(至少三种),各举一例说明2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至少三种),各举一例说明。3古今汉语介词差异怎样?4“为”的介词和动词用法有何区别?5简述“以”作连词、介词的辨识方法。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1 词组句子 2 与 及 3 已然性事实让步 将然性假设让步4 承接 原因 5 以 与 6 被动 原因 7 “于”必引进施事者 “为”可引进也可省掉施事者。8动词动词二 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A 2 D 3 D 4 C 5 B(二)多项选择题1 ABC 2 ABDE 3 AB 4 ABCD 5 AB 6 ABC 7 BCD 8 BD 9 CDE 10 ABC四说明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1则:用在表示动作的句子前,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2则:用在假设关系的紧缩句中,译为“就”3则:连词,表选择。4则: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的分句前,表示事理上的承接,译为“那么”。5则:用在于前句意思相异的句中,表转折,译为“却”。6与:连词,用在两个名词间,可译为“和”。7虽:虽然,即使; 然:然而,但是8及:连词,用在两个名词之间,译为“同”。9且:连接前后意思并列的两句话,可译为“并且”。10故:用在表示结果的分句首,可译为“因此、所以”。11苟:用在表假设意思的分句前,可译为“假若、假使”12若:用在表假设的分句前,可译为“假如”13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同”。14介词,引进处所,相当于“从”。15介词,引进原因,相当于“由于”16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比较程度,相当于“比”。17介词,引进处所,相当于“从”。五 说明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1连接动词“夺”和“杀”,表示一前一后两种行为动作。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并列的性质。3连接在意思上相反,表示转折。4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连接偏正两项。5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六 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介词(有的书称为“助词”)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相当于“的”。2介词,用于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于寒”)之间,取消“衣”作主语的地位,是偏正结构作句子的主语。3介词,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介词,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介词,用于假设分句的主谓语间,表示语意未完。七说明下列各句加点的介词“以”的用法。1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马二十乘)为凭借。相当于“用”、“拿”。2介词,表示以某物为原料,相当于“用”。3介词,表示论事的标准。可译为“依”、“按”。4介词,表行为以某物为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5介词,引进原因,可译为“因”、“因为”。6介词,表示行为所依照的次序,可译为“按照”、“按”。7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在”。八补出下列句中所省略的介词或动词宾语、介词宾语。1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在)咸阳。2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在)上。3 饰之(它)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4 楚庄王围郑郑告急于(向)晋。5 齐使以之(孙膑)为奇,窃载与之(他)之齐。6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之(他们)战于(在)谯门中。7 促织入于(在)石穴中,成掭之(它)以草尖,不出。8 又试之以(用、拿)鸡。9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刘邦)所虏!10 狼欣然从之,信足于(给)先生。九 问答题1 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有时表示假设的意思,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连接状语和动词,如太后盛气而揖之。2 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介绍比较的对象。 介绍主动者。3 古代汉语有些介词的宾语可以提到介词之前,现代汉语则无。古代汉语有些介词的宾语可省(以、为、因、与等的宾语),现代汉语不可以。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位置可前可后,而现代汉语除表时间的介词结构可在谓语之后外,其他用法的介词结构一般用在谓语之前。4“为”作动词时读wei(阳平),作句子的谓语;作介词时读wei(去声),与其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5“以”作连词、介词都可表原因,其区别在于:从形式上看,“以”作连词表原因一般用在句首,作介词表原因一般用在句中。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 填空题1语气词“也”用在句中主要表示 ,用在句尾主要表示静态陈述,作用是表示 。2语气词“矣”主要表示 ,对事物发展情况带有 性质。3语气词“耳”主要表示 ,带有 意味。4语气词“哉”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 ;一是表示 。5“者”字用在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 ,“也”字用在判断句谓语之后表示 。6不同作用的三个判断词连用时,其顺序一般是 ,虽各有作用,但确定全句的语气重点应以 为准。二 判断题1“薄、言、曰、于”等音节助词主要出现在诗经中,汉代以后基本消失。 ( )2“也、矣、焉、耳”用在句尾时,都是表直陈的语气词。 ( )3“夫”用作句首语气词时,带有引发议论的意味。 ( )4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句中“焉”是兼词。 ( )三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然”字作音节助词,一般都是附在( )后面。A形容词 B动词 C副词 D名词2下列词语用作助词,能够用在实词的前面,主要起凑足音节作用的是( )A有 B是 C之 D而3下列词语用作助词主要是凑足音节作动词词头的是( )A有 B是 C之 D薄4词头和词尾的特点主要是( )A依附性 B指代性 C不定性 D联系性(二)多项选择5下列各句中“有”用作音节助词用来充当名词词头的是( )A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B摽有梅,其实七分。(诗经召南摽有梅)C桃之夭夭,有其实。(诗经周南桃夭)D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E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6下列各句中“然”作词尾的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B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孟子万章上)C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D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E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句首、句中语气词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4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5惟怀(晋怀帝)逮愍(晋愍帝),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晋书儒林传)6惟此奄息,百夫之特。(诗经秦风黄鸟)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8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左传襄公十四年)五 分析下列句中带点号各字的构成,并说明它在句中的用法1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3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4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6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论语乡党)7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周密:观潮)8卷言顾之,山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9确乎其不可拔。(周易乾卦文言)六 问答题1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2句尾语气词“哉”、“夫”在使用上有何区别?3简述句尾语气词“乎”、“耶(邪)”、“与”的异同。4请写出上古汉语常见的词头,并各举一例。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1 停顿 断定2 动态陈述 推导3 限止 缩小4 反问 感叹5 提顿 断定6 陈述+疑问+感叹 最后一个语气词二 判断题1 2 3 4三 选择题1 A 2 A 3 D 4 A 5DE 6ABC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句首、句中语气词1 夫 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2 夫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可译为“啊”3 其 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4 其 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5 惟 句首语气词,引出时间6 维 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7 盖 句首语气词,表示承上启下,说明原因的语气8 繄 句首语气词,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的语气,相当于“只有”。五 分析下列句中带点号各字的构成,并说明它在句中的用法1“然”用在形容词“欣欣”后,作形容词词尾,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有”。2“老”,名词词头,用在专名前。3“有”,名词词头,用在专名“扈”前。4“有”,通“又”,在此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5“若”,作形容词词尾,增加形象化的色彩。“沃若”在句中作谓语,意思为“润泽的样子”。6“如”,形容词词尾,用法同5,表示人谈话时的状态。7“尔”,形容词词尾。8“焉”,形容词词尾。9“乎”,形容词词尾。六 问答题1“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2“哉”和“夫”表感叹语气,他们的特点:“哉”最强烈,属于外泄型;“夫”往往带有哀惋的意味,属于内涵型。这三者都是表疑问的句尾语气词,但语气的强度有所不同,“乎”的疑问语气非常强烈,并且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反诘问等各种疑问语气都能表达;“耶(邪)”、“与”疑问语气较弱,且通常表现出说话人对提出的内容不敢深信,有向对方征询的意味。有 有夏有商 薄 薄伐猃狁 言 言告言归 于 凤凰于飞 其 击鼓其镗 叁 单元测试题一 填空题(一)在下列空格处分别填入介词“以、于、之、诸、为”。 1臣 神遇而不 目视。 2当仁不让 师。 3而求也 之聚敛而附益之。 4言举斯心加 彼而已。 5无冥冥 志者,无昭昭 明。 6岁寒,然后知松柏 后凋也。 7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戒,视 止,行 迟。 8鸡鸣狗吠相闻而达 四境。 9我非爱其财而易之 羊也。 10 江汉 濯之,秋阳 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二)请把连词“而、以、则”和“然而、然则、虽然”分别填入下列空格中。 1 得之 生,弗得 死。 2 臣则常能斵之, ,臣之质死久矣。 3 辞多类非 是,多类是 非。 4 志士仁人,无求生 害仁,有杀生 成仁。 5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6 乡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不王者,未之有也。 8 匠石运斤成风,听 斵之,尽垩 鼻不伤。二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 )A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B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C 魏其由是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下列各句中“且”表并列的是( )A 先生且喜且愕。(马中锡:中山狼传)B 王以天下尊秦乎?且尊齐乎? (战国策齐策)C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列子汤问)D 苏秦且之楚。 (战国策楚策)3下列“而”用作连词表因果的是( )得其精而忘其粗。(列子说符)玉在山而草木润。(荀子劝学)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四年)昭公南征尔不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4下列各句中“则”表倒承的是( )。A至,则行矣。(论语微子)B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C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驴)D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5下列各句中“于”表原因的是( )A季文子使于晋。(左传成公四年)B毒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C贪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D季氏富于周公。(礼记檀弓上)6下列各句中“为”字用为介词的表原因的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荀子天论)B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D邴夏御齐侯,逄丑父为右。(左传成公二年)7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句中“以”的用法是( )A表凭借 B表原因 C表工具 D表时间8下列词语中不能兼有连词、介词用法的是( )A与 B为 C因 D于9下列句中“乎”表特指问的是( )A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C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D孟尝君曰:“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10论语秦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句中的“哉”字应理解为( )A句中语气词 B远指代词 C名词 D表感叹的句尾语气词(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用于逆接的连词“而”有( ) A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B 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C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 D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 E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2下列各句中“尔”字用为词尾的有( ) 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 子路率尔而对。 C 盍各言尔志? D 蕞尔小丑,不足为患。3下列各句中“然”字用为词尾的有( ) A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C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 非不呺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4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为介词的有( )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C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D 之二虫又何知?5下列词语用作连词可表并列的是( )A以 B而 C且 D与 E及6下列“则”表示逻辑事理的是( )A木受绳则直,金就礰则利。B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宋应星:天工开物)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E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荀子解蔽)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句中“于”的用法是( )A介词 B表对象 C表比较 D表范围 E表被动8下列句中“焉”用作兼词的是( )A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B君为政焉,勿卤莽。(庄子则阳)C使来着读之,悲余志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D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檀弓下)E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9下列词语中能与“乎”配合的是( )A无乃 B得无 C不亦 D特 E但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常用词(同一字如不同读音,用汉语拼音注出)1从天坠着,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吕氏春秋异用)2俄而又誉其矛。(韩非子难势)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兔走触株因释其耒而守株。(韩非子五蠹) “称”组5度而取长,称而取重。(商君书算地) 6称其讎,不为谄。(左传襄公三年) 7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8以责赐诸民,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易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1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1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韩非子五蠹)“求”组1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14邯郸之难,赵求救于其。(战国策齐策) 15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战国策东周策)16予尝求古人仁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17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史记刺客列传)“益”组18汤沐之于河,有益不多。流潦注海,虽不能益,犹愈于已。(淮南子说林训) 19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帝纪)20天下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史记项羽本纪) 2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陈”组22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吕氏春秋孟冬纪)23韩非欲自陈,不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4用其新,弃其陈。(吕氏春秋先已)25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已”组 2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27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 (柳宗元:捕蛇者说) 2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9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30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31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32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四 译句题1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2此龟者,宁其死而留骨为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5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五 问答题1举例辨析下列三组词 至、致 完、备 贫、穷2庄子一书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比较下面两句中“而”字,说明其用法的不同。a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4怎样辨识“因”是连词还是介词? 5句首语气词“夫”与指示代词“夫”有何区别? 6 “唯”字用在句首有何作用?“维”“惟”用于句中有何作用?六 阅读题(仔细阅读题目所给内容,按要求做题)(一)选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事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加上标点并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 文中共有五个“而”,请分析它们的词性和用法。 3 文中共有七个“与”,请分析它们的词性和用法。(二)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备矣!”司马子反曰:“嘻!甚矣备!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衿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备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备!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曰:“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1 文中共有九个介词,请找出并作具体分析。 2 文中共有九个“尔”,请概括出其不同的用法。 3说明下列各句作中“之”的用法。是何子之情也? 君子见人之厄则衿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子之国如何? 臣已告之矣。 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一)在下列空格处分别填入介词“以、于、之、诸、为”1以 以 2于 3为 4诸 5之 之 6之 7为 为 为 8于 9以 10以 以(二)请把连词“而、以、则”和“然而、然则、虽然”分别填入下列空格中1则 则 2虽然 3而 而 4以 以 5则 6然则 7然而 8而 而二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B 4A 5C 6A 7D 8D 9A 10D(二)多项选择题1AD 2BD 3ABD 4AB 5ABCDE 6ABCD 7AB 8DE 9ABC 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常用词(同一字如不同读音,用汉语拼音注出)1离:通“罹”,触 2誉:称赞 3参:检查。 4因:副词,于是、就。5称量 6举荐、推荐 7称赞、赞许 8称呼 9称作、自称 10声称、托 11符合,音chen(去声) 12适合 13找,寻找。 14请求,乞求 15索求、求讨 16探求、寻求 17乞求、希求 18涨 19更加 20 好处,益处;增加。21渐渐 22陈列 23陈述、陈说 24陈旧,与“新”相对。 25摆阵,音zhen(去声) 26停止 27治愈 28止,完了 29已经 30不久 31同“以” 32同“矣”四 译句题1 所有人都称赞他时,他不会受到更多的鼓励;所有人都责难他时,他不会更加沮丧。划清了内心和外界的界限,辨清了荣耀和侮辱的境地,仅仅就是这样。2 这只龟,是宁愿死后留下骨用于隆重的场合呢,还是宁愿或在泥土里拖着尾巴爬行呢?3 君子好学并且每日都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智慧明行为没有过错。4 听到一种说法,都要渗透地讲论,对于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检验。5 骨节间有间隙,然而刀刃却很薄;用极薄的刀锋切入有间隙的骨节,那里面宽宽绰绰,有足够的空间让刀锋活动了。五 问答题1 至、致 “至”:到,如荀子劝学:“无以至千里。”“致”:使到来,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完、备 “完、备”都有“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完”着重在完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备”着重在数量,“什么都有”之意,如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春秋之法,责贤者备。”贫、穷“贫”指缺乏衣食金钱,与“富”相对,如诗经邶风北门:“终窭且贫” 。“穷”指不能显贵,与“通达”相对,如王粲登楼赋:“人情同于怀士兮,至穷达而异心”。2 在语言上,想象力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3 “而”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蓄电池供电输送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门式起重机操作证(Q2)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含答案)
- 小班认识数字题目及答案
- 消费金融算术题目及答案
- 2025玉米购销运输合同
- 线性代数题目理解及答案
- 葡萄酒保储知识培训课件
- 一堂课告别双体系小白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2025版《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解读 4
- 数据退役管理办法
- 徒步小组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任天堂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初级(五级)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真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卷真题(精校打印)
- 市政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博物馆布展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