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婚姻风尚.doc_第1页
畲族婚姻风尚.doc_第2页
畲族婚姻风尚.doc_第3页
畲族婚姻风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 川 大 学中华文化(历史篇)课程论文 姓名 张培 学号 1043011023 院、系(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材料物理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畲族的婚姻风尚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大山里,经常会有对歌,对歌没有可以的歌词,都是随性发挥的,用歌表达想说的话。大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可畲族人民都很友好,乐观。很自给自足。畲族婚恋较自由,但过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民国进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聚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男家也按其日子准备迎亲,最后是迎春娶成亲。经过以上程算是定亲。定亲后的姑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畲族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畲族完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男子,全权代表男方,俗称“亲家伯”或“迎亲伯”。迎亲伯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开大门鸣炮接人,亲家嫂把板凳放在厅堂左首让他入坐。亲家伯要晓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坐。接着亲家嫂请他抽烟,亲家伯得先拿出烟来敬她们,连小孩也敬。否则,就会被认为无礼貌,便点着鞭炮扔到他的脚下,轰他,烧他的衣衫,取笑他。接着亲家嫂拿猪肉、禽蛋过秤。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古时,畲村还有喝宝塔茶的习俗,即亲家嫂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捧出五碗热茶,上下层各一碗,中间突出三碗,迭成宝塔形。迎亲伯张开门牙咬住“宝塔”顶上的1碗茶水,双手挟下中间一层的3碗茶水,把中下层4碗茶水分别递给4位轿夫,自己则一口饮干以牙咬下的1碗热茶。要是卸不下宝塔茶或且把茶水弄溅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而且要遭到女方的奚落。畲村迎亲伯还带一位厨师挑在女家设宴,厨师称为“赤郎”,又称“大赤郎”。在畲族乡村,畲族姑娘出嫁时,男方必须托亲家伯挑着猪肉、公鸡、酒、菜等,带着厨师到女家煮酒,宴请女方眷属亲友。这个厨师称为“赤郎”。他们来到之前,女家必须把铁镬、炊具、餐具等都藏起来。到时,必须由亲家伯和赤郎唱“借镬歌”。唱一件“借”一件,要是哪一要借炉灶象垛墙,两只铁镬象龙潭,借双铜镜对明月,金乌洗浴水中央。亲家嫂听歌,从房里频频递出铁镬、镬盖、木勺。炊具“借”齐了,亲家伯坐下烧火。可是,干柴也早已换成湿柴,生不着火。即使生着火,亲家妹还要用嘴来吹灭。懂规矩的亲家伯早已在怀里揣着一大把棉花引火,只要灶膛升起火之后,姑娘的母亲就会送来干柴。还有懂规矩的赤郎在切猪肉时,要在衣袖里藏一小块肉,而把切好的肉摆在灶头,吸引她们。一刷完镬,袖筒的肉早已下镬。否则,她们还会在刚刷净的镬里撒入一把砻糠,使他煮不成。同时,厨师还要找机会把带来的公鸡悄悄宰掉,否则亲家妹也要故意来相撞,使他不敢下刀。因为宰鸡时,不能有一点鸡血洒在地上,要是发现一滴血,赤郎就要喝罚酒1杯。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摆起香案,备三牲福礼,恭请祖公神。由女家长辈搀扶行将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礼,祷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畲村降祖公礼待迎亲人马到后进行。新娘出嫁前都要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的惜别,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古时,畲族姑娘结婚都是走嫁。走嫁时,是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鞋帮是用红头绳系着,鞋面串着石珠之类。由新郎过来陪伴,步行到夫家。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双喜”,其中女方兄弟或姐妹1人,男方接亲者6人,包括新郎。在这一天子时(凌晨)起程,在天亮前到达夫家。新娘手撑雨伞,伴人手提灯笼,履声踏踏,灯火煌煌,一路上有唱有说有笑。走嫁新娘为了防止路上碰上陌生人“冲喜”,身上都要带化解物,即桂圆,以保吉祥如意。这一天,要是同村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让夫家远的先走。为了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都要用l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后,她们认为牛踏过的路子又是新路,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民国期间,畲村也兴花轿迎亲。畲家称轿夫为“行郎”男家花轿列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为难行郎,与行郎对歌赛歌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撬出来,“蛙包”是行郎预先在夫家准备好的硬币红包。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出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灶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扛“留轿”花轿要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水,最后抬轿出门。在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围以绣花桌慢,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花轿出村,男家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董事不搬开桌子,轿子无法通过。“拦旗包”收入归公,作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往夫家。古时,畲族陪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的农具,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棕衣、笠斗、母羊等物作为姑娘的陪嫁。笠斗此类陪嫁物,要等姑娘嫁出后,到来年三月回头拿。这时还有一个好处是,母亲还可以见女儿一面。陪嫁受孕的母羊母猪母牛者,多是牧羊姑娘、养猪姑娘或者看牛姑娘,一是父母以资鼓励、给姑娘做私蓄(任何人不得侵犯),二是以示送子。母舅坐大位,畲族母舅权力最大。外甥出世,亲友送面送鸡蛋,母舅则要送鸡、送鸡蛋、送衣裤、披肩、银铃和银镯。畲族拜堂仪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红双喜,横眉书“凤凰到此”,左右书“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闽东畲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红纸要重写刷新。长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几桌上的一对喜烛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新带,脚履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织掩面,由送嫁嫂掺挽,不拜。新人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唱猜种歌,新娘将嫁妆中随带作物种籽一包包递出。完婚宴称“请大酒”,客席散后还为新郎办一桌“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新郎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且边吃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对歌。新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