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2(2013池州质检)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答案:b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解析:宋太祖为彻底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实行财政军分权;在地方上将财、政、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因而只有b项最能全面反映北宋的体制变革。答案:b4(2013济南质检)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b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主c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d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争权等弊端解析:元朝疆域辽阔,为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宰相,与隋唐宋时期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相反,相权在元朝加强,易出现宰相专权。答案:b5(2013正定检测)“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6(2013锦州模拟)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解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而秦的三公九卿制、宋的三司使制、元的中书省制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措施,军国大事的决策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答案:b7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答案:c8(2013濮阳质检)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废丞相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善治,也就是君主专制强化,原因是因为明太祖废丞相的缘故,所以反过来说明丞相制度对君主权力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故选c。答案:c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本题考查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因政务繁杂,任用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内阁协助处理政务。本题中“中级官员”指内阁官员,内阁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处理政务。答案:a10(2013潍坊检测)下列史料最能反映清朝军机处地位和性质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1(2012安徽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解析: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反映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本题选d项。答案:d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作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3杭州师大附中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8分)(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及趋势。第(2)问考查了顾炎武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后一问材料二中提出的思想指分权思想,对分权思想进行酌情评价。第(3)问考查了黄宗羲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主张和产生的原因可根据相关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3)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