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鲤鱼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 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大纲执笔人:刘运好 胡传志 王昊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正文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总绪论(4学时)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第一编 先秦文学(10学时)概说(1学时)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史哲不分;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 中国神话(1学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分类。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勇敢的反抗精神 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第二章 诗经(2学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诗经的编纂 三家诗 毛诗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六义说” 风、雅、颂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2)诗经的艺术特点。第三章 楚辞(2学时)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地文化风俗 “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 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思考题:(1)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记言与记事。(2)左传的叙事特点。(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2学时)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说理文的体制 说理的方式 语言的范式思考题: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第二编 秦汉文学(8学时)概说(1学时)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二、秦汉文学概述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1学时)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汉代散文的繁荣 汉代散文的分类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汉初 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东汉中叶以后。思考题: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第二章 汉赋(1学时)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赋的渊源 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第三节 抒情小赋抒情小赋的形成 抒情小赋的特点思考题:汉赋的产生与发展。抒情小赋的特点。第三章 两汉诗歌(1学时)第一节 汉诗概况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思考题:(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第四章 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吴越春秋 越绝书思考题:(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2)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2学时)概说(2学时)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二、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动乱时世 门阀制度 哲学思潮 佛教影响。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2学时)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第三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思考题:(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2)简析正始风骨。(3)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第二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2学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太康诗风的变化 刘琨诗歌 游仙诗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思考题:(1)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2)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第三章 南北朝诗歌(2学时)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 鲍照的乐府诗第三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第四节 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思考题:(1)名词解释: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2)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3)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1学时)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思考题: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以气质为体” “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通脱”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魏晋赋及其特点 南北朝赋及其特点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概念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思考题:(1)中国“小说”内涵的民族性。(2)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二)、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34学时)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20学时)绪论(3学时)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二、唐诗繁荣的原因三、唐诗的发展进程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第一章 初唐诗歌(2学时)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3学时)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生平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辋川集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之涣的诗歌思考题:(1)名词解释:辋川集 (2)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6)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7)高、岑边塞诗异同。第三章 李白(2学时)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3)李白绝句的特点。(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第四章 杜甫(2学时)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动乱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第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2学时)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形成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思考题:(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六章 白居易元白诗派(1学时)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元白诗派的形成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讽谕诗的得与失第三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闲适诗的内容与情调 元白唱和诗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白诗派。张王乐府。(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其讽谕诗的创作。(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4)试比较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诗中音乐描写有何不同。第七章 唐散文与唐传奇(2学时)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 唐传奇传奇的含义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思考题:(1)名词解释:传奇。(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3)韩愈散文的成就。(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思考题:(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第九章 李商隐(1学时)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第二节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五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与齐梁诗歌、阮籍、李贺、杜甫等人的比较 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思考题:(1)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2)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思考题:(1)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2)略述词体的起源。(3)举例说明花间词风。(4)李煜词的贡献。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科院唐代文学史(上、下)、闻一多唐诗杂论、余恕诚唐诗风貌、朱东润杜甫叙论、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中国社科院唐诗选、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陈迩冬韩愈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第五编 宋代文学(14学时)绪论(2学时)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思考题:(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3)唐宋诗的差异。(4)宋代散文的特点。(5)宋词的成就。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2学时)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学时)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诗歌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简洁峻切的散文思考题:名词解释:(1)王荆公体。(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第三章 苏轼(2学时)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第三节 苏轼的诗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第四节 苏轼的词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思考题:(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苏轼的散文成就。(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第四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学时)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演变思考题:(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2学时)第一节 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第二节 秦观伤心之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第三节 贺铸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第四节 周邦彦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范化思考题:(1)小山词的艺术特征。(2)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4)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5)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学时)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思考题:(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第七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2学时)第一节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前后期的创作第二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第三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第四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第五节 姜夔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思考题:(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5)辛词的艺术成就。(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史(上、下)、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黄宝华黄庭坚选集、游国恩 李易陆游诗选、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辛弃疾词选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34学时)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绪论(0.5学时)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二、元杂剧的繁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0.5学时)第一节 说话艺术说话的定义 说话“四家” 话本第二节 小说话本现存的小说、讲史、说经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第三节 诸宫调诸宫调的含义 诸宫调作品 董西厢思考题:(1)名词解释:话本。诸宫调。董西厢。(2)南宋说话四家是哪四家?每类包括哪些题材范畴?(3)董西厢对莺莺故事的沿袭与发展。第二章 关汉卿(2学时)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人格构成的二重性 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第二节 窦娥冤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 悲剧艺术特色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尽快入戏 曲词的动作性 巧妙设置悬念 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 本色当行的语言。思考题:(1)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角度来判别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 如何理解窦娥身上的浓重的贞孝观念?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2学时)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王实甫的生平 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戏剧冲突 点铁成金的人物 语言艺术 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与第五、六章共1学时)第一节 白朴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 梧桐雨的本事来源 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及蕴涵 梧桐夜雨意象渲染的悲凉、感伤的氛围 墙头马上的情节及尊情的价值取向第二节 马致远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汉宫秋 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 (2)梧桐雨极力渲染的主题意蕴是什么?(3)汉宫秋中对历史与现实有哪些体悟?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赵氏孤儿 潇湘雨 竹坞听琴 不认尸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燕青博鱼 柳毅传书 风光好 看钱奴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水浒戏 李逵负荆、双献功、张生煮海、老生儿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思考题:北方戏剧圈的代表作家作品。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创作中心由以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向以杭州为核心的南方的转移 体制的局限 元杂剧的衰落第二节 郑光祖倩女离婚的艺术构思、本事来源及其情节关目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乔吉才子佳人剧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七里滩中的隐逸情调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 秦简夫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的文化意义思考题:元杂剧衰落的原因。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1学时)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 早期南戏作品第二节 琵琶记琵琶记故事的流变过程中的彻底翻案及其原因 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 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 双线结构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的具体所指,及其剧情。重点:通过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看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深重灾难,了解。难点:理解作品体现出来的封建伦理自身的矛盾。思考题:(1)名词解释:南戏 四大南戏 (2)从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看琵琶记的悲剧内涵。(3)分析琵琶记苦乐交错的双线结构形成的巨大感染力。(4)南戏有哪些不同与杂剧的体制特征?第八章 元代散曲(1学时)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的体制 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 元代散曲的创作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 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哀婉蕴藉的主流情调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看散曲的文体风格与审美取向。第九章 元代诗文(自学)第七编 明代文学(12学时)绪论(1学时)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与文学的论争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学时)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故事流变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 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实与虚的关系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 在国外的影响思考题:(1)三国志演义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3)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题意旨。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学时)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 水浒传的繁、简本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忠义的悲剧 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社会影响 文学地位 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思考题:(1)水浒传忠义悲剧的复杂内涵。(2)水浒传中“犯中见避”的人物塑造。(3)怎样看待水浒传中描写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2学时)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戏笔中存至理 “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第三节 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 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 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题意旨的隐喻性、象征性?(2)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几种主要艺术方法。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学时)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版本情况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的辐射式写法 对人性丑恶的剖析 戒世目的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 人物性格塑造的立体与多元 网状的叙事结构 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基础 在后代的影响思考题:(1)怎么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2)如何正确看待其性描写?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学时)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初期话本小说的刊行情况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的基本情况 型世言及明末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商人形象的美化 女性意识的张扬 婚恋自主的愿望 清官的市民化与对贪官污吏的抨击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传奇观念的变化 关注平常生活蕴涵的“奇” 细腻入味的心理描写 文人特点的增强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思考题:(1)名词解释:“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时代内涵。第十一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与第十二章共用1学时)第一节 明初宫廷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情况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向短剧的转型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徐渭的生平 四声猿思考题:(1)“四声猿”杂剧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有无新的特点?第十二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的逆流及少数不为其牢笼的作品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三大传奇 “四大声腔”流布的地域、特点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明代后期传奇概述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吴江派与临川派作家群体及其风格特色 “沈汤之争”的实质及各自的偏颇思考题:(1)名词解释:四大声腔。吴江派。临川派。(2)沈、汤之争的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三章 汤显祖(1学时)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生平 “至情”论第二节 牡丹亭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奇特的的情节构思 浪漫主义的风格,文化警世意义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三部戏“临川四梦”及汤显祖写梦的特点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在社会领域、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思考题:(1)名词解释:临川四梦。(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牡丹亭的文化警世意义。第十四章 明代诗文(1学时)第一节 明代初期的诗文台阁体、茶陵派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诗文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诗文李贽及其童心说 公安派及其性灵说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复社与几社,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思考题:(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2)简述明代重要诗文流派发展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第八编 清代文学(共12学时)绪论(与第一章共1学时)一、清代的文化专制和文学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与绪论共1学时)第一节 清初诗坛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第三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京华三绝思考题:(1)名词解释:梅村体 清词三大家 (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点。(3)“梅村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歌行体的新贡献。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学时)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郑燮、黄景仁诗作中的盛世哀音第二节 桐城派桐城派的出现 一祖、三宗 创作主张 审美标准第三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思考题:(1)袁枚性灵诗歌的基本特点。(2)桐城派的三宗及其创作主张。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学时)第一节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 李渔的风情喜剧第二节 长生殿洪升的生平 李杨故事的嬗变过程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长生殿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道具的运用 艺术风格第三节 桃花扇孔尚任的际遇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情节构思 关键道具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重点:长生殿、桃花扇的主题意蕴。思考题:(1)通过主要情节关目及关键道具的运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2)桃花扇如何处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关系?第四章 清初白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主要情节 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画,叙事的喜剧风格与幽默色彩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小说的个人化、主体化倾向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技巧,娱乐与讽喻色彩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违礼 小说的模式化倾向。思考题:(1)李渔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第五章 聊斋志异(2学时)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蒲松龄的生平及心灵挣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神鬼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人情化和意象化的花妖狐鬼形象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抒情表意倾向 对科举失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