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手册(孙宇).doc_第1页
研究生培养手册(孙宇).doc_第2页
研究生培养手册(孙宇).doc_第3页
研究生培养手册(孙宇).doc_第4页
研究生培养手册(孙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 究 生 培 养 手 册学 号: 姓 名: 孙 宇 年级专业: 2010级农业资源利用 培养层次: 硕 士 导 师: 梁成华 职 称: 教 授 学 院: 土地与环境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制 2011 年 11 月 22 日3说 明一、 本手册供研究生使用,毕业时归入本人学业档案。二、 本手册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有关规定而制订,研究生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填写有关内容。各学院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着重对某些项目的考核,亦可增加部分考核项目,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三、 本手册共有五个部分内容,第部分和第部分可根据需要增加附页。其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可单独使用,中期考核后按要求装订成册,由学科统一报给研究生部。四、 本手册2007年9月再版,自200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各院系在使用过程中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望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及时补充和完善。五、 本手册由自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网”自行下载。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部 二00七年十月研究生培养手册材料之二:课程学习计划基本情况-1研究生一般情况姓名孙 宇性别男出生日期学号贯籍民族政治面貌语种入学年月专业研究方向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是否同等学力培养类型非定向 定向 委培 自筹学历年 月毕业于 大学(学院) 专业入学前工作单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家庭地址及邮编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2 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成员姓名分工职称单位备注导师梁成华指导教 授沈阳农业大学?副导师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杜立宇协助指导副教授沈阳农业大学-3 学籍变动记载序号种类起止日期说明1234说明:学籍变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保留学籍、联合培养、转专业、转导师、提前毕业、延迟毕业、退学 课程学习计划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 期任课教师职称考核方式123456公共课学位课选修课补硕(本)课学分合计 说明: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基础及研究方向等条件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培养手册材料之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导师姓名梁成华课题名称辽宁省矿山废弃地现状及复垦潜力研究-1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幅员辽阔,但山地多、平原少,可耕地更少,人均耕地仅 1. 4 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 1/ 3,为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矿山开采成为我国工业生产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我国 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但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和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大矿少、小矿多,富矿少、贫矿多,单一矿种少、伴生(共生)矿种多的特点,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 污染土地,造成大量废弃地,使大量肥沃土地丧失,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存在人均耕地不足 0.101hm2,而开采矿产资源等造成破坏的土地达 400 万 hm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到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367万公顷(5500万亩),而我国土地整治潜力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针对目前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而采取的“土地整理”工程;二是针对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利用的土地,而采取的“土地开发”工程;三是针对由于生产建设项目及自然灾毁己经发生、而且还要发生更大规模的土地损毁,而进行的“土地复垦”工程。然而,我国目前土地复垦系数仅15%左右,“旧账未还、新帐又欠”,这些未复垦的损毁土地,通过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下湿内涝、盐渍化、土壤污染等多种复合退化形式,严重影响着矿山生产安全、矿区生态安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赋存铁、铅、锌、金、硼、铜、石灰石以及钠等稀有元素和大量的煤炭和泥炭资源,矿业一直是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矿业的快速增长,除了国有大型矿区外,众多集体和个体矿点的开工和上马使采矿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调查统计,辽宁省因矿业破坏的土地总面积720.9km2,复垦面积32.49km2,复垦率仅为4.5%。因此,研究辽宁省矿山废弃地现状及复垦潜力具有重要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土地复垦的概念土地复垦,顾名思义,“复”即是修复,“垦”即垦殖,优先恢复为耕地、优先用于农业。根据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1988年11月8日)第二条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2.2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复垦始于上世纪初,但大规模、有计划、有目的的复垦研究工作也不过20多年历史,其中历史较久,规模较大,成效较好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前苏联、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澳大利亚作为矿业为主的国家,矿山复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而且成功地处置扰动土地的国家(Bradshaw, 1981)。由于以前对土地复垦工作的漠视,澳大利亚存在着个别较为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如北领地的Rum Jungie铀、铜矿以及塔斯马尼亚州的Mount Lyell铜矿(开采了100年)至今都因无法复垦而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但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澳大利亚的土地复垦工作现在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新南威尔士州Bridge Hill Ridge以前的砂矿区,经过复垦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现已归入Myall Lakes国家公园;奥尔科公司(Alcoa of Australia Limited)因其在复垦方面的卓越表现而成为唯一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500佳环境成就奖”的矿业公司。它把土地复垦视为矿区开发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以高科技指导、多专业联合、综合治理开发为特点的土地复垦模式。前苏联也十分重视土地复垦工作,早在1954年苏联部长委员会议中就明确指出:“利用后的土地必须恢复到适宜农业利用或其它建设需要状态”。1960年各加盟共和国通过的自然保护法和1962年的部长委员会决议中更明确地要求进行土地复垦。在1968年的苏联宪法和1976年的部长会议决议中,土地复垦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在这些法律的约束、保障和促进下,土地复垦的综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德国是世界上采褐煤最多的国家,从20年代开始对露天采褐煤剥离岩地区进行复垦工作以来,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验阶段(19201950年)、综合种植阶段(19511958年)、树种多样化和分阶段种植阶段(1958年以后),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莱茵矿区受破坏的土地到60年代末已大部分复垦为树林、农田和人工湖。美国早在1918年就在印第安那州煤矿的煤矸石堆上进行再种植试验。1939年到1975年,美国34个州制定了露天矿矿区土地复垦法规,大多数州要求采矿许可证,有的还包括监察制度,有的要求业主缴纳保证金,以保证采矿完后进行复垦。然而,由于各州的法规不一致,标准要求不统一,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未复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1977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露天采矿与复垦法。目前美国把矿区环境污染分为空气污染、地表特征的毁坏和水污染三种类型,并根据不同污染对象先后颁布了严格的国家法令,如露天开采控制和复田法令等。在国家法令的强制作用及高科技支持下,美国的矿区环保及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在复田区种植作物,矸石山植树造林及粉煤灰改良土壤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英国政府于1969年颁布矿山采矿场法,提出复垦和管理工作,明确按农业或林业标准进行。如果复垦不好,则禁止或停止开采。同时,英地方政府拨复垦费,用于购地、复垦和种植科研费。拨款数额根据当地政府的经济状况而定,经济发达地区给50%,贫困中等经济水平地区拨给全部复垦费的75%。复垦资金除国家拨款外地方政府也承担部分复垦费,恢复的土地归属地方政府或由地方政府出租、出售,以弥补复垦费用不足。1966年在威尔士的阿卑芬地区发生了煤研石山滑坡造成100余人死亡事件后,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更加得到了重视,并且认为复垦的目标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和恢复土地利用,更重要的是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目前,英国复垦的重点是污染土地的修复和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此外,法国、日本、加拿大、匈牙利、丹麦等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国外复垦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采用了综合复垦模式,实现了土地、环境、生态的综合恢复,克服了单项治理带来的弊端。同时,国外复垦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有强大的组织、科研实施机构,有固定的复垦资金渠道和严格的制度、标准作后盾。此外,还应指出的是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联合多部门和不同专业人员协同攻关。2.3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及进展“土地复垦”在我国出现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称之为“复田”(reclamation),当时新中国工业尚不发达,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条例第18条规定国家建设占用临时用地应当“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复田”的概念显示出其局限性,逐渐被“土地复垦”替代,恢复的对象和范围以及恢复后的土地用途都有所扩大。1986年3月颁布的和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都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同年6月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采矿、取土后能够复垦的土地,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负责复垦,恢复利用。”第三十三条规定:“工程项目施工,需要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他临时设施的,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应当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1988年11月8日国务院令第19号发布土地复垦规定,明确的土地复垦的概念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基本原则,较全面的规定了企业的义务、资金来源、政府和部门的职责等。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环境保护法、煤炭法、铁路法等法律中都有土地复垦方面的规定。自此,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2006年9月30日,国土资源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F25号,以下简称“七部委文件”)。“七部委文件”指出了我国土地复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加强土地复垦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了土地复垦义务人的责任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的要求;同时还规定了征收土地复垦费,加强复垦后土地使用管理等政策措施。七个部门专门就土地复垦管理工作联合发文,共同部署,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对土地复垦工作开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产生的积极明显的影响。为了加强上地复垦前期管理,做好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评审和报送审查工作,2007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结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需要和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进一步规范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格式、内容、深度、关键技术方法和成果要求等,确保方案编制成果的正确、完备和可操作,为上地复垦方案的评审和土地复垦的实施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1年3月5日颁布了土地复垦条例,对于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由破坏单位或者个人(即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对于能够复垦的历史遗留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复垦,具体工作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承担;土地复垦义务人不依法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在申请新的建设用地或者申请采矿许可证新立、延续、变更、注销时,有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历史遗留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复垦,可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利用社会投资和政府投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政府投入方式筹集资金的,复垦费用应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复垦为耕地的土地,应当用于农业生产;对复垦为非耕地的土地,应当合理确定用途。进行非农建设需要占用土地的,应当优先使用复垦后的非耕地。土地复垦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对土地使用权人不明的国有土地复垦后的利用进行了规定。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系数从5%左右提高到了目前12%左右。全国累计复垦利用各类废弃土地约100万公顷(合1500万亩),占废弃土地总量的8%左右,其中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土地600万亩,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量的10%;复垦利用其它废弃土地900万亩左右,约占该类废弃土地总量的6%。复垦后的土地70%为耕地,其余的多数为其它农用地。通过土地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4土地复垦潜力研究概况2.4.1土地复垦潜力概述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损毁的土地复垦后增加的可利用土地面积,用于农、林、牧各业或其他方面的潜在能力。目前土地复垦潜力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复垦潜力来源以及土地损毁程度分析等方面。在土地复垦潜力来源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复垦潜力的来源以及地震损毁土地复垦潜力来源。陈丽等(2003)以山西省潞城市为例对土地复垦潜力构成进行了补充调查分析,发现全市土地复垦潜力的构成主要有以下五大部分;一是采煤塌陷土地废弃而形成的复垦潜力,也是土地复垦的主要部分;二是固体废弃物压占上地形成的潜力,包括城市垃圾、研石山等;三是砖瓦窑废弃地;四是单位或个人用于炼焦、烧灰等形成的零星废弃地;五是其他废弃地,是指除以上四类之外的废弃地,包括工程建设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废弃地。杨尽等(2009)从坡度、土壤质量、客土来源、交通水利基础条件、失地人口的数量、投入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了汉川地震损毁土地的复垦潜力,发现地震地质作用地面变化(包括塌陷、开裂、隆起等)及农田基础设施损毁土地、农村宅基地、次生地质作用堰塞湖淹没土地及滑坡体前缘损毁土地、滑坡体、泥石流及堰塞湖冲毁土地、后期营力作用救灾、临时安置占压损毁土地等均具有较大复垦潜力,而滑坡体后缘及崩塌损毁土地基本不具有土地复垦潜力。在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方面提出了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方法以及不同损毁土地类型损毁等级评价标准。李发斌等(2006)和文学菊等(2006)根据影响矿山土地损毁程度的因素具有不确定和模糊的特点,按土地损毁方式划分评价单元,根据不同的土地损毁类型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矿山土地损毁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对制定矿山土地复垦的对策、选择复垦工艺具有指导意义。贾新果等(2009)选取地表下沉、倾斜变形、水平变形和沉陷后的潜水位埋深作为评价因素,将采煤沉陷土地分为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损毁,对于合理评价采煤沉陷土地损毁程度,选择最优复垦方向、制定最佳的复垦对策和复垦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金洪波等(2010)将矿区损毁土地、评价指标、指标现状结合为一体,利用可拓集理论,通过关联函数,给出了各评价指标影响矿区土地损毁程度的量化描述。利用可拓方法进行的土地损毁评价从多角度、多因素出发,克服了以往利用单一因素和统计公式进行评价的弊端,评价更切合实际,能全面、直观地反映出损毁程度的综合水平,而且能明确评价单元在以后复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指标,为土地复垦指明了方向。赵艳玲等 (2009)通过分析矿产开采对土地的损毁机制,对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进行了分析,认为挖损和压占土地的损毁程度可直接认定为重度,不需要指标选择;沉陷土地损毁程度分析指标有裂隙、塌陷坑、是否积水、附加坡度、下沉等,不同区域指标选择不同;污染土地损毁程度分析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4.2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般地,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以综合评价理论为依据。综合评价由加权分析发展而来。加权分析最早由Edgeworth(1888)年在“考试中的统计学”一文中提出的,后来,spearman(1913)运用多元回归和典型分析就不同加权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上世纪30年代,Thurstone和Liken又对定性几分方法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多重评价方法应运而生,如ELECTRE法(19711973,1983)、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法(LINMAP,1973)、层次分析法(AHP,1977)、数据包络分析法(DEA,1978)、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1981)等。直到20世纪90年初,嫡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的出现,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发展。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当前,土地复垦潜力的评价方法国内外多采用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尚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理论体系。3 我国土地复垦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土地复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历史欠账多,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待复垦土地资源面积大,复垦任务重,同时,土地破坏面积逐年增加,而复垦率和复垦标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压占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约2亿亩土地,其中80%以上没有得到恢复利用。每年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又造成新的破坏。根据煤炭行业测算,开采每万吨煤造成塌陷的土地面积为3-5亩。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为20亿吨左右,造成破坏的土地面积达60-100万亩,其中约60%是优质耕地。参考文献1 白中科.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 高国雄,高保山,等.国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1(8):98-103.3 国外土地复垦新近展.中国土地.1996,10:41-42.4 张绍良,彭德福.试论我国土地复垦现状与发展.1999,(3)2:1-5.5 范英宏等.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生态学报,2003,10:2144-2152.6 胡振琪,毕银丽.2000年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7)4:15-17.7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 Dumanski,J.,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Land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I.S.S.S/ITC Enschede,Netherlands,1997.9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8.1.10 齐伟.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1 Gould A Bete.Relationship of Mycorrhizae activity to lime following reclamation of surface mine lands in west KentuckyJ.Canadian Journal Botany,1996,74.247-261.12 Akala,V.A.2000.Potential ofmine land reclamation for soil organic carbons sequestration in Ohio.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11:289-297.13 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农业大学,1997.14 白中科.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5 卞正富.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的演替规律及调控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矿业大学,1998.16 陈丽,师学义.县域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方法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3,17(5):21-24.17 崔树军.煤矿区地质环境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灾害学,2000,15(3):67-71.18 戴旭.农业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 范富军,李忠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及其生态学原理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2005,24(3):313-315.20 范英宏等.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生态学报,2003,10:2144-2152.21 高国雄,高保山等.国外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1(8):98-103.22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3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8.1.24 郭昭华.黑岱沟露天煤矿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初步研究与生态恢复进展J.露天采煤技术,1996,(增刊):52一57.25 国土资源部.2009年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R.2010.7.26 郝忠.矿区可持续发展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 何斌,张若泉.采煤塌陷区复垦与矿业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J.资源产业,2003,(5)5.28 胡振琪,毕银丽.2000年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7)4:15-17.29 李晋川,白中科.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 研究方案-2-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搞清辽宁省各种矿山废弃地面积、分布和损毁程度,明确各种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潜力,为辽宁省矿山废弃地复垦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内容:(1)分析辽宁省矿区废弃地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复垦潜力各项因子的权重,计算出潜力分值,对辽宁省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潜力进行分析。(3)通过对辽宁省矿区破坏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提出辽宁省矿山废弃地复垦建议和对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辽宁省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潜力的分析,重点解决辽宁省矿山废弃地分布和类型不明确和复垦潜力不清问题。-2-2针对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专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关于土地复垦潜力的研究,通过资料的收集,掌握辽宁矿山土地损毁现状,通过分析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的矿山土地复垦方案,计算出辽宁省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潜力系数。技术路线:矿区废弃地损毁及复垦现状矿区废弃复垦潜力巨大复垦潜力研究方法土地损毁参数的确定矿区损毁土地分析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结论土地复垦方案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收集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是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专家有关土地复垦潜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目的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