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教学案)【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维新思想a新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岛夷”,对岛夷的情况却一无所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他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b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编成海国图志(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新思想的意义:(1)鸦片战争前后兴起的新思想,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3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特点: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减少改革的阻力);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4)严复:翻译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使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4维新思想的影响: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是因为维新思想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三)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兴起的背景:(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革(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2宣传民主共中思想的重要代表: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3主要活动方式:(1)创办刊物,如苏报;(2)编印小册子,发表文章和著作,如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3)组织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和政党(如同盟会)。(4)进行论战(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进行论战,其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还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之争)。4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土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又命人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各国律例。他编译的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广泛参考其他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二)体用之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们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是抱残守缺、“愚昧误国之举”,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他们中有的人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社会上逐渐形成“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风气。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维新思潮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1858-1927)。康有为当时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他还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粱启超的文章“饱带情感,流利畅达”,使他名重一时,“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他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严复在留学英国期间积累了深厚的西学修养,他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围绕着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考点二:新文化运动a新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一)新青年的诞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忙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文代替文言文。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山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b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含义(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新文化运动是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其他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4)运动中心: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三)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2)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3)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2)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不相容。(3)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3)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积极作用:(1)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4)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c岳麓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二)新文化运动(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18791942)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李大钊(1889-1927)、胡适(18911962)、钱玄同(18871939)、鲁迅(18811936)、刘半农(18911934)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二)“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新文化人士认为科学与民主同等重要,必须以科学来反对迷信,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有智识的国民。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随着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三)“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一文,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观根本对立。(四)胡适与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五)文化平民化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下层民众,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这些白话文作品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内容;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新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问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b人民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背景:(1)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2概况(1)十月革命前: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3影响: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3三大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围绕“根本解决”,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围绕“劳农专政”(工农专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围绕“是否建党”,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交锋。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举办研究会(如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举行演讲。(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转变:(1)转变过程:从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普遍性)。(3)陈独秀:突出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特殊性)。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上海小组的公开刊物新青年和半公开刊物共产党。(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c岳麓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方法总结】1近代中国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时候应注意时代性和阶段性,切忌片面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2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要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三大特征: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师夷长技”)到主动选择(如维新思想、共和思想)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先进的中国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经历了“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论战广泛传播”的历程,这一线索能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诸多人物、文章和刊物,也可连缀到这一线索之下。2对维新派及维新思想的易混知识(1)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论战,其中的顽固势力包括顽固派和洋务派。(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而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的不同之处:(1)在思想来源方面不同: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革命派直接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方面不同:维新派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改变的只是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在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方式和具体建立的政治体制方面有差别:维新变法思想是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而民主革命思想则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新文化运动的易混知识(1)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与主要活动基地不要混淆,前者是新青年,后者是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从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前后期。另外,“文学革命”不要与近代史上的“诗界革命”“史学革命”等概念相混淆。(3)民主和科学是旗帜,新道德是手段,新文学是载体。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4)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君为巨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说。新道德主要指平等、自由、博爱。新道德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5)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在内容和文体等方面进行改革。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文学;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1)都撰写文章进行宣传。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者有李大钊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进行宣传。(2)都同反对势力进行论战。维新派同顽固派进行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3)都与政治运动相结合。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4)都组建宣传的团体。如维新派的强学会等;李大钊在北京、陈独秀人在上海组织的宣传社团等。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评价(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康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上述特点产生的原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3)评价进步性与局限性: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3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4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不同点: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运动领域的延续;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带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性质。领导者不同:前期是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是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容不同:前期主要是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作用不同:前期促进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后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或方式(1)撰写文章:如李大钊在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2)创办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学科问题探究】1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实质: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让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2)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使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到北京,新青年迁到北京,使其面貌焕然一新。2如何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两者在本质上是否一致?(1)理解: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的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本质一致: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3魏源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遭遇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的孤寂与荣光问题设计:(1)梁启超在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 说明了什么?(3)福泽谕吉认为中国不幸的原因在哪里?4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2)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3)李大钊等人的宣传;(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5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机会;(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4)一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鲜明对比良方;(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文化心理基础。6毛泽东对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影响的对比(1945年4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高考真题选编】(2012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3(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5(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