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修改版.doc_第1页
生理学修改版.doc_第2页
生理学修改版.doc_第3页
生理学修改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负反馈】negative: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解方式【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非常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指物质在细胞膜”生物泵”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阈电位】threshol dpotential:使细胞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的临界膜电位【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男性:40-50%,女性:37-48%。 【生理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损伤出血,几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止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指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比值(VA/Q).【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city,F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通常第一秒、第二秒和第三秒末呼出的气体占肺活量的88%、96%和99%。【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覆盖在胃黏膜表面的粘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凝胶层,防止H+侵蚀胃壁,是保护胃黏膜的防线。【胃的排空】 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环行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的节段分为两半,而相邻的两半则合拢来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食糜得以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这种运动形式称为分节运动。【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tap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当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约90%以上)仍可由小肠(主要为回肠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静脉回到肝,再组成胆汁而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125ml/min/1.73m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125/660100%=19%【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160180mg/100ml【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防碍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指单眼做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指人从暗处到强光下,最初感到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型膜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型膜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特异投射系统。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非特异投射系统。该系统多次换元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牵涉痛】referred pain: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称为牵涉痛【牵张反射】strect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包括腱反射肌紧张【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直【脊休克】spinal shock: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的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下丘脑调节肽】HRP: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肽类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运输到达腺垂体,能调节腺垂体活动【呆小症】cretinism:胚胎期或婴儿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现象侏儒症dwarfism: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智力正常,但身材矮小【试述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1)前负荷或心肌初长度异常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度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2)动脉血燕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3)心肌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CO2、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2)心率: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输出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输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试述影响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因素】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大,动脉的血量增多,若此段时间内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不变,则收缩期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会更多,故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幅度更大。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仍可在新书期流入毛细血管和静脉,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的血量并不多,故在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不搭的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则由于心动周期缩短,缩短了心舒期,在心舒期内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减少,而心舒末期存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力就比心率增快前高。在心舒末期大动脉内血容量增加的基础上,心缩期动脉系统内血量进一步增加,故收缩压力升高,心缩期随着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有较多血液流出动脉系统,故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全身总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流入毛细血管和静脉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心缩期大动脉内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心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也就相应减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比收缩压的降低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大动脉的顺应性:由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它主要起缓冲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大动脉顺应性变小,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是相适应的。如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大小,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微循环及血流通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之为微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1)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过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其意义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2)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颈后微动脉,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到微静脉,此通路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也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3)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此通路管比较厚,血流迅速,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在人的皮肤中较多,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浆虑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液体滤出,而静脉端液体被重吸收,组织液中少量液体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上述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四个因素变化时,均可影响组织液的生成:1)毛细血管压:微动脉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3)淋巴回流:由于一部分组织液经淋巴回流入血液,因而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一部分血浆蛋白滤出,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如何保持相对恒定的?】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实现的。当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感受器兴奋,兴奋冲动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管阻力下降,心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故称为降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其意义在于: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作用。使动脉血压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反之亦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升高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来自肾上腺髓质。主要通过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上的两只肾上腺素能受体哦而起作用的。A受体兴奋能使血管收缩B受体兴奋可使血管舒张和心肌兴奋。在心血管的分布情况为(1)只有A (皮肤黏膜血管)或者两种都有(腹腔内脏器血管),A占优。(2)只有B(心脏的B受体)或者两者都有但是B占优(骨骼肌血管的B2受体)。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结合1受体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 对血管的作用: 结合、2受体 皮肤、内脏血管缩(受体),骨骼肌、心、肝血管舒(2受体) 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既有收缩,又有舒张,对心肌作用强,故临床主要用作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结合1受体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对血管的作用: 除冠脉外全身各器官血管收缩(受体) 外周阻力、DP在完整机体中,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因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所掩盖,故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用作升压剂。【什么叫胸内负压?胸内负压如何形成?有何意义?】胸膜腔内的压力称胸膜腔内压,正常人平静状态下呼吸,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因此又称胸内负压。 成因:单方面受压;弹性回缩力胸膜腔内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负压)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1)维持肺脏始终保持一定的扩张状态,不至于因肺的弹性回缩力而痿陷,以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2)有利于胸腔内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及心房的充盈【CO2对呼吸有何调节作用?调节机制是什么】?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液体因子,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和呼吸的正常进行时必要。动脉血pco2升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当pco2升高超过一定限度是,可出现co2麻醉。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另一途径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由窦神经核主动脉神经传入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前者在CO2通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在动脉血pco2骤然变化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时候,外周化学感受器就起重要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 胃液是无色的,PH为0,9-1,5的酸性液体,其成分除了水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O3和内因子。1) 盐酸 由壁细胞分泌。作用1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胞2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4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酶和缩胆囊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形成酸性环境促进钙和铁的吸收2) 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在胃酸提供的酸性环境下被激活形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 月东和少量多肽。其最适PH为2-3.5。3) 粘液和碳酸氢盐 由表面上层细胞、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共同分泌。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及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4) 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保护食物的维生素B12不被破坏,促进其吸收。【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1、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1头期:由进食动作及食物颜色等引起的胃液分泌,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参与。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特点:分泌量占百分之30,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丰富,消化力强。2胃期:进入胃内的食物,通过机械或化学刺激引起的胃液分泌,三条刺激途径如下: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G细胞。特点:酸度高,消化力相对弱,分泌量占百分之60,胃蛋白酶少。3肠期: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内引起的胃液分泌。以体液调节为主,分泌量为百分之10.2、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盐酸:胃内:直接抑制壁细胞;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减少;抑制D细胞,生长抑素减少。十二指肠内:迷走-迷走反射,局部神经丛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