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广西高考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doc_第1页
【全程复习】广西高考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doc_第2页
【全程复习】广西高考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doc_第3页
【全程复习】广西高考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doc_第4页
【全程复习】广西高考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2014年高考生物全程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5 第七、八单元(含解析)(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种群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较重要的一个层次,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中所有的大熊猫b一培养皿中全部的大肠杆菌c一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d某校园内全部的高中老师和学生2.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3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k代表环境最大容纳量)( )a“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是定值,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也为定值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c“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而“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有k值d“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环境阻力,而“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有环境阻力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5.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6.(2012梧州模拟)下列有关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稳定期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b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一般是在对数期大量积累c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共同构成了菌种的“s”型生长曲线d衰亡期是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存斗争最剧烈的阶段7(预测题)在生产上如何使微生物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如图为面包霉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途径。若在发酵工程中利用面包霉来大量合成氨基酸a,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改变面包霉的细胞膜通透性b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发酵c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的菌种d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的菌种8.在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处理,正确的是( )a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合成速度b发酵过程中只要通入大量的无菌空气,就能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c培养基的碳、氮比例为31,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d在发酵过程中应保持温度的恒定,有利于谷氨酸高效持久地大量合成9.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10(2012南宁模拟)如图a为细菌的生长曲线图,图b为发酵罐结构示意图,如果用于获得单细胞蛋白,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谷氨酸属于初级代谢产物,产生于图a的1、2、3和4时b在发酵过程中,取样得知细菌形态各异,此时谷氨酸棒状杆菌正处于图a中3时期c图b的通入冷却水,目的是降低发酵罐的温度,降低酶的活性d从图b放出的物质中,采用过滤、沉淀的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发酵产品1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b.c.d.1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1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c.d点丙种群繁殖速度最快,e点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则图中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14.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15.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16.(2012百色模拟)如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只有光、温度、co2、矿质营养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17.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a.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125 百万千焦b.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4.3%c.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18.(易错题)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9.(2012桂林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进行分析,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20.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微生物b.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丙处于最高营养级c.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能量循环利用d.若乙为初级消费者,则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比甲的少21.(预测题)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22.(2012兖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23.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近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涌入该湖。湖水不仅变得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地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24.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按如图装置处理,密封。a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276 mg亚硫酸钠,b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138 mg亚硫酸钠,c钟罩内不放上述物质(钟罩内气体体积为5 l)。下列说法正确或与该实验要求一致的是( )a.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so2气体,b钟罩内该气体含量最高b.b钟罩内的植物最先受到危害,症状是叶发黄,焦枯并逐渐死亡c.玻璃板与玻璃罩之间应用凡士林封住,其目的是防止罩内气体泄漏d.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判断c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25.(10分)(2011安徽高考)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2)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3)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26.(12分)(2012皖南八校模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a、b、c、d、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2)图中共有_个营养级;c和d的种间关系是_。(3)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4)在上图食物网中若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若要使c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为y,那么x和y的关系可表示为_。27.(14分)(预测题)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主题为“以清洁发展为新增长坐标”,清洁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低碳不仅能减缓温室效应,还能抑制海洋酸化。(1)海洋酸化时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锐减等问题。(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的特点。28(16分)在选育啤酒酵母菌菌种时,科研人员得到因线粒体缺失导致的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在育种中发现,同样培养条件下该型酵母菌形成的菌落比正常酵母菌小三分之二。回答下列问题:(1)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形成的菌落比正常酵母菌小三分之二的原因是_,菌落可以成为_依据。适宜环境条件下,酵母菌主要的生殖方式是_生殖。(2)工业生产中可通过重离子束辐照啤酒酵母获得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种来提高果酒的产量。经过重离子束辐照后的酵母菌均可以接种到ttc(一种显色剂)培养基中快速筛选,在此培养基中呼吸正常的酵母菌菌落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菌落呈白色,此培养基从用途上划分属于_培养基,选育此菌种的方法称为_,酒精属于酵母菌的_。(3)如果以c6h12o6为原料,请写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气的代谢反应式:_。(4)将等量的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和正常酵母菌分别在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正常酵母菌产气量的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请回答问题。请在图1中用虚线画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气量的变化曲线。酵母菌经历了调整期之后,生长变化的几个阶段是_。如图2所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扩大培养时,需将甲中的培养液加入_ (填“乙”或“丙”),这样做的原因是_。答案解析1 【解析】选d。并不是一定区域内任何生物的集合都能构成种群,种群有出生率、死亡率等特点,而d项 不符合这些特点。2.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为幼年个体比例较小,老年个体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3 【解析】选a。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s”型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为0。4. 【解析】选b。根据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t4之前种群密度将增大,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且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t4时不再增长,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t4时为种群的k值,t2时增长速率最大,应对应“s”型增长曲线中的k/2值。5. 【解析】选d。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代表的是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正确。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6. 【解析】选b。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一般是在稳定期大量积累。7 【解析】选d。从图中可知,当a、b两种氨基酸同时过量时才会抑制中间产物的生成,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的氨基酸a,必须让面包霉不产生氨基酸b,减轻对中间产物的抑制,故可通过诱变处理,让面包霉不产生酶即可。8. 【解析】选a。发酵过程中应随时检测影响发酵过程的各种环境条件,并予以控制,才能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菌种代谢产物的形成;培养基的碳、氮比例为41,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菌体繁殖的最适温度和代谢产物产生的最适温度不同。9. 【解析】选a。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y营养级最右侧柱条所代表的物种个体数的增加是由x营养级生物数目减少引起的,而左侧两个柱条所代表的物种个体数量的减少,则最可能是竞争处于劣势的结果;从图中不能看出x营养级的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因此a正确。10 【解析】选a。图a中1为调整期,2为对数期,3为稳定期,4为衰亡期,谷氨酸属于初级代谢产物,产生于细菌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衰亡期的菌体出现多种形态。冷却水的作用是降低发酵罐的温度,保持酶的活性,图b为冷却水的出口,并不是发酵罐的放料口。11. 【解析】选a。细菌中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植物中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中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异养型生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一定是自养型生物。12. 【解析】选d。a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层;b 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固定co2制造有机物;c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把光能或氧化体外无机物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制造的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d错误,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也可以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13. 【解析】选c。图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数量呈上升、下降波动,反映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a项正确。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对数量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的为捕食者”进行判断,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b项正确。d点后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在丙曲线的a点到e点内,d点种群繁殖速度最快,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应在种群数量最大值对应的点,即图中a点,c项错误。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后,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物种恢复稳定状态的速度快,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d项正确。14.【解题指南】1.考查实质: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种类和功能等。2.解题关键:重视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与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共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5. 【解析】选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变化,能量随物质的利用而传递;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乙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甲中部分能量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而使乙比甲的能量少。16. 【解析】选b。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温度、co2、矿质营养以外,还有水,故a错误;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充足,温度也高,所以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故b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即总生产量)的10%20%,故c错误;图中营养指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故d错误。17. 【解析】选b。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可知,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b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3%;c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能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d错误,通过食物链abc可以看出,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二是受它的食物种群a的变化影响。18.【解析】选d。因为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图中只有一条捕食食物链,秃鹫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营养级之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19. 【解析】选c。 a项环境中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发生改变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b项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项鱼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k值时开始捕捞,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是错误的。20. 【解析】选d。a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b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丙为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中;c错误,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若乙为初级消费者,甲则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总量比生产者的少。【误区警示】(1)审题粗心,不能依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对图解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不能正确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生态系统不同成分的具体名称。(2)知识混淆,理解不全面。由于混淆了“物质和能量”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甲、乙、丙中含有的有机物“属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可以循环利用,导致错选c项。21. 【解析】选a。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是一种科学发明,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根据自然选择特点,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仅是海水摩擦;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进化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鲨鱼的进化方向。22. 【解析】选d。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增加种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碳生活方式即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温室效应,减缓生态恶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23. 【解析】选b。环境污染使微山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24. 【解析】选c。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so2气体,a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276 mg亚硫酸钠,b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138 mg亚硫酸钠,c钟罩内不放上述物质,因而a、b罩内会产生不同浓度的so2,且ab;因此a钟罩内的so2气体含量高,并且植物最先受到危害;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对照原则判断c装置的作用是对照。25. 【解析】(1)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处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因此低营养级的大熊猫比高营养级的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2)六个彼此隔离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通过生态廊道打破了地理隔离,彼此交配繁殖后代,实现了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3)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答案:(1)大熊猫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比华南虎低(2)基因交流 (3)环境容纳量26. 【解析】(1)由图可知e为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