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气候特征.ppt_第1页
安徽气候特征.ppt_第2页
安徽气候特征.ppt_第3页
安徽气候特征.ppt_第4页
安徽气候特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安徽省气象局2013年4月26日 一 安徽省气候概况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 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 春暖 夏炎 秋爽 冬寒 与过渡带气候相对应的是 我省自然植被自南向北依次是 常绿阔叶林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农作物分布 沿江江南 以棉花 水稻 茶叶 油菜为主 江淮之间 以蔬菜 水稻 棉花 小麦为主 沿淮淮北 以小麦 大豆 玉米 棉花为主 年平均气温14 17 年际变化明显 1969年最低 为14 8 2007年最高 为16 9 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年降水量700 1800毫米 年际差异大 最少1978年 仅685毫米 最多1991年 达1629毫米 我省汛期为5 9月 汛期降水量600 1100毫米 淮北和江淮之间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 75 沿江江南占55 60 汛期降水量空间分布 全省各月降水量分布 由于地处过渡带 南北冷暖气流常常交汇于江淮地区 天气气候复杂 灾害频发 其中旱涝最为常见 二 我省主要气象灾害 一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 淮河流域旱涝频繁 旱年2 3年一遇 涝年大约3年一遇 2000 2009年 淮河流域洪涝频繁 其中2003年 2007年出现流域性大洪水 旱涝在时间上交织 空间上并存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常常会出现旱涝急转 2003年6月21日 7月22日沿淮淮北降水量为500 700mm 较常年同期偏多1 7倍 蒙洼 唐垛湖等9个行蓄洪区先后蓄洪 直接经济损失156 22亿元 2007年6月19日 7月11日 淮河干流安徽段超过500毫米 最大凤台652毫米 受强降水以及上游客水影响 7月11日4时王家坝水位达29 59m 超保证水位0 29m 与1954年最高水位持平 2003年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 2007年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 二 梅雨期集中强降水 我省平均入梅6月16日 出梅7月10日 梅雨期长度24天 入梅最早的是1991年5月18日 最晚的是1982年7月9日 两者相差52天 梅雨结束最早的是1961年6月15日 最晚的是1954年和1987年 均为7月31日 早晚相差46天 长梅年或丰梅年往往导致我省形成洪涝灾害 如1954 1991年 而空梅年或少梅年往往又会造成旱灾 如1958 1978年 1954年6月4日入梅 7月31日出梅 梅雨期长达57天之久 且梅雨量又特大 大别山区和沿江江南5 7月降水量普遍为1300 2000毫米 江淮之间900 1300毫米 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 2倍 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水 2009年梅雨期略短于常年 但降水集中程度大 6月29日20时 30日20时 合肥以南共有23个市县出现1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 大暴雨范围仅次于1984年6月13日 25个市县 沿江城市普遍出现内涝 三 台风 台风影响以7 9月为主 8月最多 年影响为1 7个 持续2 4天 台风的影响以强降水为主 影响程度南部重于北部 东部重于西部 山区重于平原 影响我省的台风登陆点主要在福建中部至浙江中部 近年来影响我省的典型台风个例为2005年 泰利 2008年 凤凰 以及2012年 海葵 2005年受13号台风 泰利 影响 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 9月3日沿江到沿淮有36个县市暴雨 其中13个县市大暴雨 最大岳西493 1毫米 为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最大值 全省受灾人口693 95万人 因灾死亡81人 直接经济损失56 33亿元 2008年受第8号台风 凤凰 影响 7月28日 8月3日滁州 巢湖等地出现了历史罕见强降水 累计降水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 其中滁州428 5毫米 全椒423 4毫米 含山410 0毫米 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滁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91年的大洪水 因灾死亡11人 直接经济损失41 93亿元 四 旱涝急转 受典型季风气候的影响 全省降水量不仅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 往往出现 前涝后旱 前旱后涝 甚至导致 旱涝急转 现象 例如1991年全省夏季大涝之后 9 12月出现连续3个月的秋冬连旱 造成 前涝后旱 1982年6月中旬之前 全省持续干旱少雨 6月下旬开始降水迅速增多 并且7 8月降水异常偏多 导致严重洪涝 出现 旱涝急转 我省以旱转涝较为常见 多出现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 1961年以来 我省发生由旱转涝的典型年份共有9年 平均约为6年一遇 旱转涝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 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3年 70 90年代只出现过1年 而2000年以来又趋频繁 共出现了5年 我省3个自然区域旱转涝的典型年份 五 强降雨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 我省集中强降雨往往引发中小河流洪水 山洪和地质灾害 同时威胁中小水库安全运行 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 地质灾害发生的24小时临界雨量 六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 天气剧烈 破坏力极强 常伴有雷雨大风 冰雹 龙卷风 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 以夏季最多 春季次之 秋冬季很少 雷暴日数南部多于北部 山区多于平原 大风和龙卷多发区位于淮北地区东部和北部 江淮之间东部 大别山区 沿江东部和西部 黄山光明顶平均每三天出现一次大风 冰雹多发区位于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东部 大别山区南部 黄山和九华山区 少雹区位于江淮之间中南部 大别山北侧和沿淮西部 我省年雷暴日数 左 天 年大风日数 中 天 和冰雹累计发生日数 右 天 2009年6月5日定远县遭受大风袭击 2007年7月3日天长市遭罕见龙卷袭击 2009年6月我省先后出现三次强对流过程 6月3 5日 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大风 冰雹和雷暴天气 其中5日最强 有43个县市 228个乡镇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 最大淮南潘集35 9米 秒 打破全省气象台站的历史记录 大风影响范围之广 风力之大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所罕见 全省受灾人口482万人 因灾死亡25人 失踪3人 受伤215人 直接经济损失10 77亿元 2007年7月3日 天长市秦栏镇出现近年来罕见强龙卷 导致5318人受灾 因灾死亡7人 受伤98人 直接经济损失2899万元 三 气候变化对我省的影响 温度变化 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 增暖速率为0 22 10年 四季气温 冬 春 秋季均为增暖趋势 冬季增暖最显著 季节更替出现变化 入冬推迟 冬季变短 入春提前 春夏季变长 安徽省逐年平均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年降水量沿江减少 10毫米 10年左右 淮北增加 40 65毫米 10年 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 减少率2天 10年 降雨强度增加 安徽省各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冬季低温日数减少 极端最低气温升高 全年无霜期变长 近10年来高温日数增多 极端最高气温升高 倒春寒 寒露风明显减少 小雨日数减少 暴雨日数增多 极端强降水概率增加 雾霾日数增多 四 我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 自动气象站2044个 平均间距8 3km 降水要素空间密度8 3Km 气温 风向风速要素空间密度16 5Km 气压 湿度空间密度25Km 新一代天气雷达7个 平均间距141 1km 每6分钟提供一次基本反射率 径向速度 组合反射率 回波顶高 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 风暴追踪信息 龙卷结构等二十多种产品 CMACast接收站81个 平均间距41 6km 实时接收和处理中国气象局下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