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类别和体系.doc_第1页
需要的类别和体系.doc_第2页
需要的类别和体系.doc_第3页
需要的类别和体系.doc_第4页
需要的类别和体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需要的类别和体系需要的类别和体系 【作 者】王伟光 【作者简介】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10009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系统论述过需要的类别和体系问题,但他们在讨论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问题时,经常涉及到需要的类别和体系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曾提出要讨论需要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0页。)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大致可以把人的基本需要概括为三大类:(1)最低限度的自然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这类需要主要是指对维持最低生命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资料的需要,这是维持人作为生命物质实体得以生存的直接需要。但是,这类需要作为人的需要并不是僵死的、纯自然的、固定不变的,它也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页。)(2)高层次的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马克思论及高层次的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有几种含义:第一,指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与自然需要相对而言的,它是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出来的需要,这类需要不再以直接维持肉体的存续为目的,而是以满足社会群体的社会生存为目的。第二,是指共产主义人的需要。这是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引伸出来的需要,是社会按照比例进行生产而使人得到满足的需查,这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人的社会需要。(3)满足人的精神要求的精神需要。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的受教育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等等。此外,马克思还根据需要的历史发展过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需要类别,如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对货币的需要或一般的需要,以及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人的第一需要,等等。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需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如对食物、饮料、住所、男女、睡眠和氧气的需要,这是对生存的需求。(2)安全需要。要求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如对生活秩序与稳定的需要。(3)归属需要。与他人亲近,建立友情,相互依赖,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有所依归。在这里,马斯洛把爱与性区分开来,他认为,性可以作为纯生理的需要去研究,至于爱,他赞成卡尔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4)尊重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则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5)认知需要。即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或者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好奇心。马斯洛认为,应该假设人有一种对理解、组织、分析事物、使事物系统化的欲望,一种寻找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欲望,一种建立价值体系的欲望。(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7页。)(6)审美需要。即人们对美的需要,如对对称、秩序、和谐等的需要。马斯洛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7)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需要。马斯洛把这种需要描述成为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这样,马斯洛就为我们建造了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其他(高一级的)需要就立刻出现了,而且主宰生物体的是它们,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当这些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以此类推,我们所说的人类基本需要组织在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中就是这个意思。(注: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2页。)马斯洛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拘泥地理解诸需要的顺序,不能以为只有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得到满足,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只有充分满足了对安全的需要后,才会滋生出对爱的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需要种类,看到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着重研究了需要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我们了解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马斯洛主要是从个人行为发生学的角度来了解、研究人的需要,把需要仅仅理解为一种心理现象,旨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他认为这些潜能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忽视了对于人的需要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需要的社会基础、物质基础的研究,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需要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的范畴来加以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来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研究。人的需要是丰富多采、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多种多样的需要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需要体系。我们对人的需要可以根据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在这里,我们是把人的需要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来进行分类。(1)自然需要(直接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主要是指农、食、住、行的需要,即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在马克思著作中,有时也把这一需要作为直接需要。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直接的自然生理需要相对应的需要,它有三层含义:第一,人具有社会性,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也带有社会性,人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也越来越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在原始社会,在人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的纯粹的自然生理需要的成份逐渐减少,就拿饮食来说,纯粹的吃喝渐渐带有饮食文化的色彩,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需要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页。)第二,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个别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的需要。人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单个的人、个别的人、孤立的脱离人群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个别人的需要同时就是社会的人的需要。第三,社会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即在自然提供的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物质基础上,经过社会生产而产生出的需要。比如,在自然水的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生产生产出自来水等各种饮料,人对这种社会生产出来的水的需求,则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就是人对社会生产出来的需求对象的需要。人是社会动物,人的需要不像动物那样仅仅满足于物质交换的自然过程。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生产阶段,人也不仅仅满足于自然消费而生产,而要进行社会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变化,许多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人的需要既是社会过程,也是历史过程;正是人的社会过程和历史过程使人的纯自然生理需要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转化成为社会需要。(2)个别、特殊需要(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一般、普遍需要(社会整体需要)从需要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个别、特殊需要(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一般、普遍需要(社会整体需要)。个别需要包括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两大类。人是需要的体现者,是需要的主体。人既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又必须与他人结合形成不同的群体,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同时每个人、每个群体又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一部分,从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这样,以需要主体的集合程度为标准来划分,就可以区分为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p#分页标题#e#无数单独的个人构成人类整体,无数个体需要汇合成社会整体需要。需要必然具有个体的形式,不能因个体需要的社会性而否认个体需要的个别性、个体性。因为人的需要总是由个体需要构成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认个体需要。个体需要是群体需要、社会整体需要的基础,没有个体的需要就不会有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不包含个体需要的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是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没有个体需要的满足,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群体是以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个体的集合体。无论是原始的人类祖先,还是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绝对孤立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他们必然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结合起来从事生产和生活,人以群聚,群体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由于构成群体的亲合力不同,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需要群体和形形色色的群体需要。如以共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结合而成的需要群体阶级和阶层,就会产生阶级需要和阶层需要;以血缘为亲合力组成的需要群体氏族、部落、宗族、家庭等,都会形成各自的家族血缘的群体需要;以共同职业为纽带结合起来的需要群体,就会产生职业群体的需要;以经济单元结合成的群体即各种企业或经济实体,也会有该经济群体的需要。总之,还会有成千上万、不胜枚举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及群体需要。比如,还可以根据需要主体的不同需要划分出若干种类的群体,以研究他们的群体需要。按性别特征就可划分出男子或女子以及各自的需要,按年龄还可划分出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不同群体和他们的不同需要,根据地域划分的国家是更大、更具有综合性的需要群体。国家需要在人类社会中是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人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整体需要是人类整体作为需要主体而具有的需要,相对个别、特殊的需要来说,社会整体需要是一般、普遍的需要,一般、普遍需要就是共同需要。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作为人类的一员或一部分,必定具有共同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是每一需要主体都具有的需要。从当今人类社会来看,接受文化教育也正在成为人类所有成员的共同需要。第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决定了人类具有社会整体需要。现代科学的进步和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化,不断地增添社会需要的内容;到了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形成,即共产主义社会形成时,虽然共产主义整体社会还会有各种需要的差别,但人类社会的需要将成为最高的需要,社会整体需要与个别需要将不再处于矛盾和对立状态。个别需要(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之间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个体需要相对于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而言是个别或特殊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则是一般、普遍的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相比,前者是个别、特殊的需要,后者则是一般、普遍的需要。在群体需要中,小群体的需要相对于它所从属的大群体的需要是个别、特殊的需要,后者则是一般、普遍的需要。大群体之上还会有更大的群体,也还会有这种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个别、特殊的需要是一般、普遍的需要的基础,它们的有机总和构成一般、普遍的需要;一般、普遍的需要反映、包含着个别、特殊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然是满足个别、特殊需要的前提。因此,一般、普遍的需要又高于个别、特殊的需要,制约着个别、特殊的需要。正确理解这些需要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整体需要的认识基础。(3)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无论是个体需要还是群体和整个社会整体需要,从满足这些需要的客体以及需要客体的功用来分析,这些需要基本上还可分为两大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以物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的人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物,不仅指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也包括大自然赋予我们以维持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等。物质需要是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直接依赖关系的反映,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肉体存在物的人不可或缺的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有些物质需要不是单纯地直接以各种物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各种劳务形式的使用价值来使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如医疗以及各种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劳务。这种劳务之所以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实质还在于人作为特殊的物质实体具有使用价值,这些劳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消费品。马克思所说的维持人的肉体的存在的自然需要和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都属于物质需要。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多地通过人化的自然物来得到满足,而不简单地局限于对纯自然物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要,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要。马斯洛所说的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都属于精神需要。具有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重要区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首先,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只有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才会产生一定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又会促使新的精神需要的产生。精神需要虽然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从总体上说是受物质需要制约的。其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也刺激物质需要的发展。如精神需要中的认知需要,就为进一步有效地改造环境、创造新的物质使用价值提供了科学、智力的条件,使人们产生新的物质需要。另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如建造房屋及高楼大厦,主要是满足住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它们防风挡雨、温暖舒适,还要求美观大方,体现出各种风格,以至它发展成为一门建筑艺术,体现人们的审美需要。可以说,审美需要渗透在物质需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精神需要也往往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手段,如人们欣赏歌舞音乐,陶冶情操是精神需要,这就产生了对歌舞剧院、彩电、录音机等的物质需求。(4)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人的个体需要、群体需要与社会整体需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从而产生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经济需要是对经济活动或其结果即物质使用价值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则是对商品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需要,这是一种与社会生产过程、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直接联系的需要,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物质需要与经济需要这两个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多数物质需要必然表现为经济需要,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对象绝大部分是通过人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进入消费领域的。但也有些物质需要对象不与社会生产过程相联系,而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如空气、天然水、阳光等,对这些自然物的需要则不属于经济需要的范围。当然,这样的物质需要也能转化为经济需要,如现代人一般是饮用经过加工的天然水,这样,饮水这种物质需要就转化为经济需要。普列汉诺夫说:什么是实际的需要呢?在我们哲学家看来,首先就是生理的需要。但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必须生产某些物品,而这种生产的进步,又使另一些需要发生,这些需要和原有的那些需要同样地实际,不过它们的性质不再是生理的了;它们是经济的,因为这些需要是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后果,是人们在生产进步中必须进入的相互关系所引起的后果。(注: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话论丛,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29-130页。)经济需要是物质需要的社会经济形式。经济需要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有交叉的,经济需要可以包括物质需要,但也包括精神需要。比如,人们对阳光、空气和天然水等大自然恩赐给人的物质需要,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同社会经济过程相联系的,也不经过任何社会关系的过滤,经济需要就不包括这种物质需要。但医用氧、自来水等又是经济需要包括的物质需要,也可以说是有物质性的经济需要。有物质性的经济需要,也有精神性的经济需要,比如人对市场文化的需求就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精神性的经济需要。#p#分页标题#e#非经济需要则是那些不直接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的需要,其需要对象不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活动的成果。一般来说,许多精神需要属于非经济需要,政治需要、军事需要则是一种特殊的非经济需要。非经济需要在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很容易转化为经济需要,如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作家写作时,不是在追求精神享受或给人以精神享受,而是急于或主要目的在于把艺术品和作品当作商品出手,换取货币,这时非经济需要就转化为经济需要。同时,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非经济需要总是间接地与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发生联系。经济需要及其满足是非经济需要的基础,它为人们从事非经济活动创造物质前提和提供自由时间。非经济需要以及非经济活动也会有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对经济需要和经济活动会发生反作用。这就要求社会在制订发展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经济需要,也要考虑人们的非经济需要,使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一致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的进步。(5)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人类社会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生活两大类,即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活动。社会生产活动是生产人类社会生活资料的活动(为了维持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生产不仅要生产出生活资料,还必须生产出生产资料)。社会生活活动是运用并消费社会生活资料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类社会生产包括两种生产:一是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一是生产人口的生产(即人的生产),这里涉及的生产是指第一类生产,生产需要则是指在人类第一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需要。生活需要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需要。它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一部分经济生活需要;个体生活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活需要;人的自然生理生活需要,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活需要,等等。生产需要是生活需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需要,就没有生活需要。反过来讲,生活需要是生产需要的目的,生活需要作为消费需要,可以刺激生产,拉动生产,从而刺激生产需要,拉动生产需要。生产需要与经济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