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打印.doc_第1页
伦理学打印.doc_第2页
伦理学打印.doc_第3页
伦理学打印.doc_第4页
伦理学打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课程名称: 伦理学 学分: 2学号姓名: 2277124 姜浩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考核内容: 浅谈当下如何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评 语: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当下如何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进行了论述。其一,加强和完善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关的制度伦理环境建设;其二,加强和完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其三,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具体方法。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得出相应的结论,只有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伦理制度环境建设的同时探求建设的主要途径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式各样的具体方法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拥有良好伦理道德秩序的国家和社会。成绩:教师签名:时间:浅谈当下如何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秩序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强权政治、伦理道德和精神方面的许多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公共生活领域,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私欲膨胀、贪婪成性、官场腐败、学术腐败和不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种社会乱象的不断出现对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主要不是根据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否进步与完善来衡量,而是由其社会成员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风尚的标准来确定。如果伦理道德规范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与遵守,那么再好的伦理道德规范也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加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有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这种伦理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一、加强和完善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关的制度伦理环境建设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公众的伦理道德自觉性以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的伦理道德风尚。伦理道德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社会公众是否都遵守了一个社会共同要求的伦理道德准则,是否普遍地养成了文明的伦理道德习惯;而不是为了伦理道德建设所订立了多少伦理道德规范以及这些规范的内容达到了何等程度的进步水平。如果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高度文明和进步的,但是其社会公众的行为选择普遍是不道德的,那么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风气就是不健康的。因此,加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必须着眼于如何增进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的养成和选择道德行为的自觉。 毫无疑问,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首先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主观活动。它是一种无形的、非程序化的精神力量,深藏于人们的品性、意向之中,内化为人的感情、意志和信念。某种价值观念要想成为现实的伦理道德力量,就必须以“征服”、“俘虏”人们的心灵,获得主观上的确认为重要途径。在伦理道德建设中,道德教化(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不明是非对错、不辨善恶美丑的社会成员是不可能有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性的。因此,只有反复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教化,帮助人们正确区分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美丑善恶,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社会成员逐步建立其所理解和追求的由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价值等意识和观念所构成的主观世界。然而,道德世界的建构还应该附属以强制性的制约。要使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真正转化为普遍的道德自觉,仅仅有道德教化是不够的。道德教化总是以假定的、理想的人性为前提,虽然可以陶冶人的主观世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它无法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只有理想的劝导不可能让每个社会成员在现实的利益冲突面前保持崇高的道德。因此,对那些道德建设的逃避者、违规者、破坏者,它除了给予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以外,还应该施加强化制度规约的惩罚措施,使社会公众的道德自觉得到制度的伦理关怀。既然制度伦理环境对伦理道德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加强道德建设就必须重视制度伦理的建设与制度伦理环境的改造和完善。事实上,社会制度本身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既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总是有缺陷的、需要不断改进的所以,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是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简单怪罪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底层研究其深刻的制度根源,这是不够的,也是有失偏颇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之所以出现某种程度的无序和混乱,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制度变革和体制转轨导致原有的制度伦理环境出现破损所导致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于倡导经济发展决定一切而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所导致的。改革和开放过程中,各种制度的调整和变革,特别是经济制度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度、财产分配制度、经济运行制度等等的调整和变革,导致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无序、混乱和不适应,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必然是“新观念与旧观念不协调地混合在一起,单个有序心理和群里混乱现状的并存”,并将在众多领域造成相当程度的道德的滑坡与沦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贪婪成性、官场腐败、学术腐败、社会和个体信用严重透支等社会乱象。由于倡导经济发展决定一切思想,所以在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地方和某些部门为了政绩为了面子而进行的“别样工程”。例如,为了应付新农村检查,某些村领导居然令村民买壁画张贴外墙;为了争先进评优秀,一些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勾结,在没有拿到拆迁许可的前提下非法拆除居民的房产等。这些现象是转型时期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社会伦理道德矛盾,这靠纯粹的道德教育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它必须以新的经济社会秩序的重建为前提。因此,从这一意义而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新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新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引导、示范、激励作用,是我们当前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问题的一项根本任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实现道德遵守和制度遵守的统一。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经济,所有的经济活动皆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它要获得健康的发展,一方面要同旧体制及其观念进行顽强的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起自身内在的道德精神和价值力量。如果市场经济没有树立其合理性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力量的话,那么它将无法获得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道德理性的支持。那么,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否防止和克服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彻底惟利是图和道德沦丧?这就要取决于一个社会能否具有一个能够合理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手段对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实施有效的约束和制裁,把人们的行为限定在制度所要求的道德范围之内,切实地保障市场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致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市场经济的道德精神和价值力量才能得到凸显和张扬。所以如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不能实现道德遵守和制度遵守的统一与契合,那么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就无法克服功利主义和价值理性的激烈冲突所带来的道德危机。二、加强和完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从总体上说,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完善更是涉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而言,要解决道德遵守和制度遵守的统一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性措施;(一)建立和完善相关经济制度特别是关乎民生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肯定了利益追求的合理性,打破了过去利益,特别是自身利益被否定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义务以身份为基础的社会里,而是进入了一个义务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而且一般又以没有家庭关系的人的市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只有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它的制度框架还很不健全,各种制度安排还很不到位,所能体现的公平与正义还十分有限。如就业制度不健全,导致社会就业存在大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平等就业还存在诸多限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原有的户籍制度严重不适应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导致人才流动难、农民进城就业难等等;又如分配制度不健全,使收入分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加上各种超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和一些权力参与分配,导致许多严重的分配不公;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许多下岗失业者和各种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福利的及时救济而面临生活水平不断恶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度伦理环境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制度安排不健全的问题。(二)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的制度基础。一个社会的制度伦理环境是否是文明的、健康的,主要取决于它所包含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是否具有社会进步性和被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伦理精神。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所内涵着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决定着其社会成员整体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所构成的现实状态,并反映其文明程度的高低。为此,制度伦理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纳入制度建设的框架,把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要求,把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力量来维系的行为转化为主要依靠制度的强制力来保证的社会约束。从这个意义而言,道德法制化是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道德法制化不是在法律体系之外另建立一套伦理化的制度,而是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法律制度的建设都必须体现伦理的道德精神和基本原则,使道德上的守信得到法律上守信的支撑,道德上的公平与平等得到法律上的公平与平等的肯定,并借助一整套带有强制作用的制度手段,对社会成员提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使坑蒙拐骗、制假贩假、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不仅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纵观古今中外道德文明的发展历史,道德法制化是提高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加强道德建设所走的一条成功路子。如当今欧美国家的法律都有许多规定人们道德行为的条款,对违反道德的行为科以严厉的刑罚处罚,以伸张社会正义。其中最典型的是新加坡,他们通过严密的道德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对不文明或破坏文明的行为,轻则罚款,重则起诉,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法治水平的制度伦理环境,为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制度支持,结果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使新加坡的社会文明水准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必要学习和借鉴道德法制化的成功经验。要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与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提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准则,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使公民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调控和支持。 (三)加大制度规约的执行力度,增强市场经济下制度遵守的权威。社会伦理道德是各项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的统一。任何制度都必须与关于制度执行的实践意识和自觉意识相结合,通过发挥对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规范、引导和调节,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若制度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口头上,不予执行,或不认真执行,那再好的制度安排也是无效的。如果被制度禁止、防范的行为在制度实施后照样大量发生,甚至有增无减,那么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是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必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执行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习惯,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如果恶人和恶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恶行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横行无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正如某位经济学家所说:“在这里,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守尤为重要。只有在制度上使欺诈者必自欺,无信者必自损,才能够保证新的道德秩序的真正确立”。因此,必须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才能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才能完成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历史性革命任务,才能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三、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具体方法(一)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应该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原则。当前,人们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如何弘扬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认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应该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关系、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相适应;应与社会发展的法律规范相协调,其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均应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应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积极吸纳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成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之扎根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对建设社会伦理道德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其又体现着中华民族成员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评估和创新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需要进行谨慎而细致的辨析工作,明确原来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的涵义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仁义礼智信”的涵义发生了什么变异,如何用当代的视野去观照“仁义礼智信”。一句话,就是要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原义、他义和今义。结合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实际,科学审视“仁义礼智信”,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只有真正理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且逐步在社会成员心中树立这种观念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支持与执行,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意义,才能真正的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建设成伦理道德优良的国家,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力量,才能减少或避免那些社会乱象的出现。(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和正义不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着力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立足点。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公平或不公首重机会,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首要标志。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保障。公平的深层意蕴就是由社会政策、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因素所构成的社会规则在现实发展阶段的合理性,合理的规则是公平的社会存在形式。而合理性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制度或国家制度层面上来讲,一方面要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合乎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与愿望。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分配公平是指每个劳动者都有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的差异而使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分配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实质所在和最高层次。它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要依据,是社会公平的实际体现和最终归宿。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发展和享有等方面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发挥和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它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真正优越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三)加大力度抑制行政权力的扩张还记得一个案例,一个农妇在列车上捡了几个空瓶就被治安拘留,法律的精神在这里被行政权力严重扭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行政权力的非正常扩张,可能对普通公民正当的权利和自由造成的严重损害。行政权力越界侵犯公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违反了法律,构成了滥用权力的行为。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既可以被理解为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和非政府团体,广义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普通公民个体。作为公民社会的机构,民间社会组织赢得了相应的自治权和独立地位,可以就自己的利益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和政府、资本进行博弈,同时防止本团体的权益受到行政和市场力量的任意侵犯,因此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但是作为公民个体而言,当其自身的权益受到地方政府权力机关的侵犯时,其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普通公民面临的是政府权力,由于其处于个体的地位,双方的权力完全是不对等的。我们除了要求严格划定政府权力的界限,防止政府本身滥用权力以外,经过媒体曝光后,对滥权的一方构成了强大的压力,最后导致行政部门道歉认错,并给予赔偿。这种媒体、公众舆论和专家意见构成了平衡权力的一方,可以协助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维权,矫正被严重扭曲的行政权力,在社会上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普法教育。从此案件联想到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让我们不禁痛感:不遏制行政权力的非正常扩张和权力的滥用,就会发生普通公民权益受损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惨剧。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防止滥用行政权力,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行政权力不被限制在法律和宪政范围内,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滥用权力的受害者。(四)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腊,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们着重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界定公民权利。对古希腊人而言,权利就是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资格,公民权利主要是政治权利,它是公民社会的根本。而在古罗马时期的公民,则强调法律对公民个人和公民团体利益的保障,特别看重个人私有权或公民权利的私人性,这对近代以来西方公民权概念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自然法的理论出发,把公民权看成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由平等权利,而在社会中实现这种自由平等,就必须使国家保障人们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资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就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全体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国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识即权利意识”的传统。现在社会公民道德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臣民道德”来说,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型,因为它反映了公民社会生活的实质: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和人格上的人人平等。以公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代表着一种历史道德的进步,因为它使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公民权利的确立和“个性的自由”。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保障公民权利来达到要求公民履行相应义务的目的。只有正确认识公民社会权力本位的性质,才能了解公民道德的实质性内容;只有明确了公民道德的核心,才能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五)构建社会的自由平等要建设社会伦理道德就要构建社会的自由平等,我们可以对美国思想家罗尔斯关于的“正义”观点进行思考,建立一种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或制度来保障社会自由平等。罗尔斯提出了两个原则。按照他的完整说法,第一个原则是,“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