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人中学2017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词“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选A;BD是从分封制或宗法制单个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彻底” 表述不当,排除。2.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家族关系,故D项排除。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A. 普遍推行郡县制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恢复宗法分封制D. 用权术驾驭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淳于越认为商周分封天下,成为“枝辅”,对秦朝政治说“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而是主张实行分封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建立的背景4.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 宣扬以德治国B. 辩护政治法统C. 推动经济交流D. 加强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的目的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A选项错误;B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6.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表格内容实际反映的是如何设置行政区划既能增加地方的自主性,又避免地方权力过大的困局,故B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全部政治现象,而且行政区划的变革有迹可循,故A项错误;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力,故CD项排除。7.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8.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9.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 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 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 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 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务,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故A项排除;材料中“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连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处境非常尴尬,说明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故B项符合,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律10.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A.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C.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说明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C;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排除ABD。13.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和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模式1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B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15.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B. 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 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D.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可见作者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弄农业技术的改良,因此选A。BCD都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16.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图表可知,亩数在 20130 之间的农户占到了 70%以上,而这个土地规模较小,应该是农户个体经营生产的,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题中图表显示占有 130 亩以上农田的农户不足 9%,而亩数在 20130 之间的农户占到了 70%以上,说明该地此时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在唐朝中叶时均田制因为遭到严重破坏而被废弛,转而实行两税法。题干中说的是唐朝后期敦煌的情况,此时唐朝早已没有实行均田制了,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图表只是展示了不同土地规模的农户数量及比例,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论,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17.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永佃制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农民对地主的地租,没有反映政府的财政收人问题,故A项错误;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仍然归地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如“永佃制”、“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二是区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区别,认识地租与田赋的相关概念。据比即可正确判断。18.岳飞冤死风波亭以后20年,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拿到一份财产清单,清单上说,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以及房屋“四百九十八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B. 土地兼并的盛行C.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D. 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岳飞买地的现象,国家授田是不可以随意买卖的,实际上宋朝也没有国家授田的制度,A错误;土地兼并盛行是社会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封建社会土地能够买卖、兼并,必须建立在私有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成为封建社会土地买卖和兼并的根源,C正确;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能反映出政府与岳飞的矛盾,但这不是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中的现象是岳飞买地问题,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结合土地兼并的知识分析解答。19.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0.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路逐渐兴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南方人口增加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表现,故B项错误;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南方人口增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结果,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人口的发展影响21.表说明时代政区名称北方数量南方数量秦末郡3413西汉元始二年(2年)郡、国7132西晋太康元年(208年)州11.57.5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道78唐元和八年(813年)路815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C.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南移,从而在南方设立的最高层级行政单位不断增加,这表明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从行政单位的数量来看,没有体现“南北平衡”,排除B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22.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故选C。23.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故A正确。明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工商税己成明代税收主体,故C排除。古代封建政府不可能扶植民营手工业,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织业24.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家庭手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A是面向市场,排除;C应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属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排除。第卷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限制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概括得出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背景: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可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思想上可从百家争鸣、政治上可从分封制瓦解和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的影响总结回答。(2)主张:根据“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亦非为君之道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得出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根据“(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得出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3)理由: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得出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作用:综合材料,可从官僚政治稳定政体,制约皇权、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和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作总结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完成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部分序号人物备注2牛顿(16421727)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4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6蔡伦(?121)中国造纸术的重大改进者。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9哥伦布(14511506)发现美洲新大陆。10爱因斯坦(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1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8秦始皇(前259前210)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式。20毛泽东(18931976)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并在以后的27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相当规模的改造。23马丁路德(14831546)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24哥白尼(14731543)发表天体运行论,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25瓦特(17361819)蒸汽机的重大改进者。27乔治华盛顿(17321799)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担任美国首届总统。38爱迪生(18471931)有数量巨大的一千多种发明。73卢梭(17121778)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从上表中任选三位或三位以上杰出人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杰出人物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1687年,牛顿出版了经典力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马丁路德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创立了新教,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推动欧洲社会思想解放。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先导作用。示例二: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爱迪生的发明促进了电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示例三:思想创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深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