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数据处理与数字成图复习题最新版本.doc_第1页
测绘数据处理与数字成图复习题最新版本.doc_第2页
测绘数据处理与数字成图复习题最新版本.doc_第3页
测绘数据处理与数字成图复习题最新版本.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思考题1.与传统模拟测图相比较,数字测图具有哪些特点?答:数字测图的实质是全解析、机助成图。a、使大比例尺测图走向自动化b、数字测图使得大比例尺测图走向数字化c、提高了测图精度d、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的发展、更新1. 大比例尺测图自动化:野外测量自动记录、自动结算处理,自动成图、绘图,并提供可供处理的数字地图。效率高、劳动强度小。2. 大比例尺测图的数字化:数字地形信息可以传输、处理和多用户共享;可自动提取点位坐标、距离、方位、面积等;可供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使用;可供GIS建库使用,可绘制各类专题地图;可进行局部更新,保持地图的现势性。3.模拟测方法的比例尺精度决定了图的最高精度。数字地形图无损地体现了外业测量的精度:数字测图的测量数据作为电子信息,可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成图、绘图,在这全过程中,原始测量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从而获得与仪器测量同精度的测量成果。4. 地面数字测图的图根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可同时进行,即在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的同时,可在图根控制点上同步测量本站的碎部点,再根据图根控制点的平差后坐标,对碎部点坐标重新计算,以提高碎部点坐标的精度,而后进行计算机处理并自动生成图形(这种方法被称为一步测图法)。5. 地面数字测图在测区内可不受图幅的限制,作业小组的任务可按河流、道路等自然分界线划分,以便于碎部测图,也减少了图幅接边问题。6. 地面数字测图必须有足够的特征点坐标才能绘制地物符号;足够而又分布合理的地形特征点才能绘制等高线,因此,地面数字测图中直接测量碎部点的数目比传统测图有所增加,且碎部点(尤其是地形特征点)的位置选择尤为重要。2.根据空间数据来源以及采用仪器的不同,目前数字测图的主要作业方法有哪些?各适 用于什么情况?并谈谈你对各种作业方法未来发展的展望?答:(1)全站仪地面数据采集,适用于城市大比例尺数字测图(2)既有模拟地形图数字化。这种方法适用于计算机存档、图纸更新、修测,任意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3)数字摄影测量。适合大面积中、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和更新,也将是城市GIS数据获取的主要方法。(4)GPS、RTK地面数据采集。适合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3.什么是数字测图系统?试根据你的认识绘出数字测图系统生产工艺流程框图?答:依托计算机系统,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软、硬件的支持下,以数字测图软件为核心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编辑、成图、管理、输出的测绘系统。 4.什么是数字地形图?与纸质模拟地形图相比较,数字地形图具有哪些特点?答:数字地形图是根据地形图制图表示的要求,将地形要素进行计算机处理后,以矢量或栅格数据结构组织、储存并可以图形方式输出的数字产品。特点:(1)真实三维坐标数字化存储在磁介质中(2)地形要素分层组织与管理(3)突破图纸大小限制,可以自然界线分区存储(4)易于复制分发5.有同学说:“在数字地形图中地形要素的空间数据是以真实坐标存储的,因而进入数字测图时代不再存在比例尺和比例尺精度的概念了。”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答:数字测图也离不开比例尺,测图过程中地物的取舍就必须考虑比例尺,不同的比例尺地面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只是说在室内成图时比例尺比较容易修改而已。6.有同学说:“进入数字测图时代,再大测区范围的地形信息都可以存储在一个数字地形图中,因而不再需要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了。”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7.地形要素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在数字地形图中是如何存储和组织这些特征信息的?8.什么是图层?对数字地形图分层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结合你的认识制定一套1:500、1:1000和1:2000数字地形图分层方案?答:图层:在电子地图中,图层是地形特征相似的地形要素组成的逻辑或物理集合。 作用:(1)图形数据库图形组织与管理的一种技术,通过控制图层的特性来控制图形对象的显示、输出,以提高图形处理的效率(2)更重要的是适应数据管理的需要。9.对地形要素进行编码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编码设计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基于CAD的数字测图软件中实现编码管理的方案有哪些?答:编码的目的:便于数字测图软件及GIS软件识别与处理(采集、检索、分析、输出和数据交换)。原则:规范性,适用性,唯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10.与传统的测绘仪器相比较,全站仪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哪些特点?答:(1)外业数据采集数字化、自动化、高精度(2)图根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一体化(3)地形图测绘以测站/文件/自然测区为单位(4)内业成图机助制图11.全站仪地面数字测图有哪些主要作业模式?试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各种作业模式的优缺点?答:(1)测记法模式:外业仅采集坐标,内业成图,需绘制草图(2)编码法模式:外业采集坐标的同时采集编码和拓扑信息,以期提高内业成图自动化 (3)电子平板模式:野外实时成图优缺点:(1)优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缺点是要求工作草图上要绘制详尽的测点编号、测点间的连接关系和地物实体属性。(2)具有作业效率高、成图方便,缺点是对人员要求素质要求较高,作业难度大,成图过程不够直观,数据出错不易检查。(3)优点是精度高、现场成图实现“所见即所测”,从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缺点是野外工作量大,要求笔记本电脑的性能高,一般仅适合小面积,地物密集坡度大的地区作业。12.试述测记法地面数字测图在一个测站上的工作内容和步骤?测记法数字测图模式的实质是野外侧记、室内成图。使用的仪器为全站仪作业模式为:使用全站仪测定地物、地貌特征点的位置参数(坐标、高程),再按一地规则赋予其编号与编码,编号可由人工输入或全站仪自动生成,编码则需人工输入,将野外采集的特征点位置参数、连同的特征点编号及编码一起记录在全站仪的内存中,同时配画标注特征点编号的地形图工作草图,这一过程称为野外数据采集。在室内通过通信电缆将全站仪野外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根据野外采集的碎部点位置参数和绘制的工作草图,使用数字化成图软件,经人机交互编辑形成数字地图。13.试述测记法地面数字测图生产数字地形图的工艺流程并绘出流程框图? 14.写出极坐标法确定地形点位的数学模型?极坐标法是一种通过测定碎部点相对于测站点及定向方向的极角,极径来确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方法。用极坐标法进行测量作业时,以测站点A为极点,以A至另一已知点B的方向为标准方向进行定向,再测定极角和极径S来确定待定点。15.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在应用数字测图软件进行地物编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n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q 图面合理q 图层、编码、符号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q 杜绝自相交、重复、毛刺、缺口现象的出现n 注意线状要素的方向性n 屏幕矢量化时DRG缩放比例应适中16.试述数字测图软件自动生成等高线的处理流程并绘出流程框图?常用等高线生成算法包括不规则网格法和规则网格法。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绘制等高线一般都需要做如下的工作:构网,等高线点的确定,等高线点的追踪,等高线点的光滑和等高线点的注记。建立三角形网的基本过程是将临近的三角离散点连接成初始三角形,再以这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为基础连接邻近的离散点,组成新的三角网,如此继续下去,直至所有的数据点均已连成三角形为止。17.试述扫描屏幕数字化生产数字地形图的工艺流程并绘出流程框图? 18.屏幕矢量化前为何要对扫描的数字影象进行纠正和配准?常用的纠正模型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并写出各纠正(配准)模型的公式?P225 19.掌握在基于CAD的数字测图软件中点状符号(图块)、用户线型、填充模式与注记样式的定义方法。点状要素的符号化(图块)1.将组成点状要素的几何图形组合定义成图块2.定义内部图块(Block)3.定义外部图块(WBlock)4.使用图块(Insert)5.定义图块属性(AttDef)注记要素的符号化(文字样式 )1.“Standard”文字样式2定义文字样式(Style) 3 设置当前文字样式(TextStyle)4.修改注记要素文字样式 线状要素(面状要素轮廓线)的符号化(线型)1.“Continuous”/”ByLayer”/”ByBlock”线型2.加载线型(LineType)3.设置当前默认线型(CeLType)4.修改图形线型5.线型比例控制A.全局线型比例因子 LTScale B.当前对象线型比例因子 CELTScale 6.设置线宽(LWeight/LWDefault,CELWeight,LWDisplay用户自定义线型 q 线型定义格式 *linetype_name,description A,descriptor1,descriptor2, . q 简单线型实例*XL1,小路 - - - - A,4,-1*XL2,小路 - - - -A,2,-1,4,-1,2*NBDL,内部道路 - - - - A,0.5,-1,1,-1,0.5q 简单线型实例*xzj,乡镇界线 A,3,-2,6,-1.3,0,-1.4,0,-1.3,3 q 复杂线型实例 *zl,栅栏 n 面状要素的符号化q 使用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