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分析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课前预习】 1、 常识了解: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 背景材料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 ) 燕( )国 揕( )胸 偏袒( ) 匕( )首 淬( )火 濡( )缕 忤( )视 瞋( )目 鄙( )人 倚( )柱 揕搭( ) 变徵( )之声 樊於期( )(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厚遗( )蒙嘉 箕( )踞( )以骂 夏无且( )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 目眩( )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一段: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第九段: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终已不顾 (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 重点句子翻译: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课堂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 、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达标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太子迟之 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和而歌 (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