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doc_第1页
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doc_第2页
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doc_第3页
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doc_第4页
03二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古汉语的字与词的关系一、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基本上是用一个字来代表语言里的一个语素(能单独成词和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换言之,每一个汉字(字形)都有一定的读音,一般都表示一定的意义。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汉字是非常适合于记录汉语的。正因为如此,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延绵三千多年,一直很好地为汉族人民服务。二、词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揭示其本质和特征,要涉及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语言和言语等诸多层级和方面,而结构类型不同的语言,词的结构形式又各具特点,因而给词下个概括而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大致可以说,词是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的一种现成的或给定的语言单位。 1、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结合体 词由语音、语义两方面构成,语音是词的物质形式,语义是词的意义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一个词具有什么语音形式和什么语义内容,这是社会约定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例如:“日”的语音形式是r,语义内容是太阳;而“月”的语音形式是yu,语义内容是月亮。 凡是由一定的语音(或语音组合)表示一定的语义的,都可称作语言单位。不仅是词,语素、词组等也都是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它们的区别是,各自处于特定的层面上(详下)。 2、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 在言语活动(说话或写文章)中,要称谓有关对象,要说出或写出一句一句的话,而词就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正是在这一点上,词既区别于语素,又区别于词组。语素是具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其功能是构词而不是称谓和造句,不能在言语活动中自由运用。词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是在言语活动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词组虽然也可用于称谓和造句,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在言语活动中临时组合的,从中可以分析出几个现成语言单位或能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例如: (1)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2)天子先驱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两例中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即属于词的有:“夫子”是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指孔子,作主语。“怃然”称谓失意的样子,作谓语。“天子”称谓皇帝,指汉文帝,作“先驱”的定语。“先驱”称谓前导、开路先锋,作主语。“至”称谓到达,作谓语,句中的“夫”、“天”、“子”、“怃”、“然”、“先”、“驱”等字,虽具有一定的语义,但都没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例如:“夫”原指成年男子,“子”可用于尊称人,但“夫子”的意思并不就是成年男子中的受尊敬者。“天子”也不就是上天或天帝之子,“先驱”也不就是在前头赶马。还有“怃然”的“然”,意思是的样子,只能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构词后缀,而不能单用。可见上述几个字,都只是“夫子”、“天子”、”怃然”、“先驱”等词的构词成分,而不是单独用来称谓有关对象并充当一定句子成分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语素。例(2)的“天子先驱”,虽是用来称谓皇帝外出时的前导并充当主语的,但它不是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临时把“天子”、“先驱”组合在一起的,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 3、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 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这是词(合成词)和词组在结构上的区别。词作为现成的语言单位,其构词成分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整个词的形式是固定的。具体来讲:第一,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语言单位;第二,不能用其他语言单位替换;第三,顺序不能颠倒。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同样的两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组合形式。例如“塞责”: (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杨恽报孙会宗书) (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韩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 “塞责”的组合,可以倒序为“责塞”,中间还可插入其他词,扩展为“责已塞”。可见两者的组合不具有完整性、定型性,“塞责”(弥补罪过),不是合成词而是词组。到了现代汉语,“塞责”不仅语义转化,并且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了,已经成为一个合成词。 同一个语言单位,由于表示不同的语义,由于和不同的语言单位组合,它的性质或所在的层面也可能随之改变。例如:“天子”是一个词,其中的“天”、“子”是语素。“天高”、“父子”都是词组,其中的“天”、“子”则是可独立运用的词。“社稷”连用,分别表示土地神和谷神时,它就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词组;作为国家的代称,它就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词、其中的“社”、“稷”就是语素。 三、 汉字与词的关系 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字的作用可以等于词的作用。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对九千多个汉字作了研究,并且根据字形来说明字义,学术界公认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一字只收一义(说文有时用了“一曰”这个术语,但这不是分列义项,而是介绍不同说法),而这个“义”就是本义,根据这一点,也未尝不可以说说文也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词典。因为这些字是为某些词造的,因而形与义结合,字与词就一致了。当然,说文揭示的本义,有些是错误的,有些虽然正确,但在古书中找不到用例,那就另当别论了。由于语言中概念多而文字少,有些概念文字学家没有专门为它们造字,而是假借別的字来表示。例如,“易”,说文说它是“蜥易”,象形字,用来记录难易的“易”;“笨”,说文说它是“竹里”(竹白),从竹本声,用来记录笨拙之“笨”;最典型的是古代第二人称代词,开始借用男女之“女”,后来又借用汝水之“汝”,始终没有自己的本字。这样一来,字增加了兼职,形与义脱节,字与词就不一致了。另外,由于汉字的演变发展、词汇的演变发展,促使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连绵字的产生,也就使得字与词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2古代训诂学家对于字的认识多受说文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字和词会有不同,他们说“字”的时候,就是指的“词”。古代训诂学家也有用“词”或“辞”的时候,但他们所说的“词”或“辞”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词,而是专指虚词。例如,诗经周南歩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又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说文。八部:“曾词之舒也。”又矢部:“矣,语已词也。”清代王引之编了一部解说经传里的虚词的书,命名为经传释词,集中反映了传统语言学对“词”的看法。从此看来,传统语言学并不是没有划分字与词的界限,只不过这种界限与现在截然不同罢了。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词,如“上”“下”“左”“右”“冷”“热”“忧”“乐”“天”“地”“人”“民”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联绵字,都只能看成一个词,而“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字(说文均未收,另有“遵”字,释为“悉遵也”),都不是词。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例如“犹”和“豫”都是词。“犹”有“像一样”的意思(说文收了“犹”字,说本义是杼一类的动物,又说“陇西谓犬子为猷”,说文所说的本义古籍中找不到用法。故说文所说的是字本义,而古籍所用的是由字的假借义所表示的词义,词义与字形不一致),“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里则是字,因为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只代表“犹豫”这个连绵字的一个音节。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如“寡人”“先生”,“寡”“人”“先”“生”四个字都有意义,但它们只是作为这两个复音词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出来,一独立出来,就与它们所组成的复音词的意义不同了。有些同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例如“人民”指平民、百姓,“人”“民”也可单独使用,指平民、百姓;“封疆”指边疆,“封”和“疆”也可单独使用,也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师”和“旅”也可单独使用,也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可看成自由语素。 吕叔湘先生指出,字的地位大致可与语素相当。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说“大致”就表示字与语素也不能完全等同,例如联绵字里的单字就应该排斥在外,因为语素虽然不是词,但它有意义,联绵字里的单字则没有任何意义由此看来,在古汉语词汇中,实际上有三种成分交织在一起:字、语素、词。它们的关系可由下表表示:=表音符号(联绵字的组成部分)粘着语素 =语素字 自由语素单音词=词四、同字异词字和词的关系,大致可以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词是字的记录对象。两者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都是一对一的。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四种。 (一)字的本用和借用 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同或音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1、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例如 叔 叔1一一拾,拣。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j,麻子)。叔2一一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是借用。 夫 夫1 一一成年男子。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夫”字本为此词而造,下面几个词本来没给它们造字,也借用“夫”字来记录。夫2一一指示代词,等于说“这”或“那”。左传成公十六年:“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战国策齐策四:“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夫3一一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另外还有个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按现代读音,夫为阴平,夫2夫3夫4为阳平。 来 来1一一小麦。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牟:大麦。后来写作“麰”)“来”字本为此词而造,记录下列各词都是借用。来2来往的“来”。来3一一语气词,表祈使。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另外还有个来4,表示约数。杜牧书情:“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这个“来”含有趋向、接近的意思,有可能是由来往的“来”演化而来的。此说如成立,来4与来2共用一个书写符号,也应是由转义造词造成的。 因这类借用造成的一字多词,还可举出很多。例如:“之”字所记录的动词、代词和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之”。“辟”字所表示的法度、躲避、开辟、偏僻、譬喻等五个意义,属于五个不同的词。拟声词“所”、名词“所”、代词“所、和表示约数的“所”等四个词共用一个“所”字。当傍晚讲的“莫”、无定代词“莫”和否定代词“莫”等三个词,都以“莫”字为书写符号。 2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例如:蚤 蚤1一一跳蚤。蚤2一一通“早”。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晚的“早”本有其字。左传宣公二年:“(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耐 耐1一一剃除颊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耐2通“能”。论衡率性: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耐3一一通“奈”。宋,陈达叟菩萨蛮:“叵耐无情夫,一行书也无。”耐4一一通“你”,方言。海上花列传第一回:“耐还有个令妹”“耐”字从“而”(颊毛),从“寸”(表示法度的字多从“寸”),本来是记录耐1这个词的,记录耐2至耐4,都是本有其字(能、奈、你)的借用。另外还有个耐5,意思是经得起、受得住,当为本无其字的借用。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 因本有其字的借用而造成的同字异词,还可举出许多例证。例如: 锡 锡1,一种金属。锡2,通“赐”。 信 信1,言语真实。信2,通“伸”。 惠 惠1,仁惠。惠2,通“慧”。 归 归1,女子出嫁。归2,通“馈”。(二)同形字(见下章)(三)简化合用 书写形式本不相同的词,有的在实行简化字以后合用一个字了,从而造成一字多词。简化合用有三种途径。 1保留笔划少的那个字,简化笔划多的字,使之与前者同形。例如: 谷:谷榖 (山一五一) 后:后後 (君一前一) 里:里裏 (闾一;一程表一、一外) 几:几幾(一案庶一、一乎;一许、一多) 斗:斗鬥閗鬬 (一升争一) 面:面麵 (脸一一粉) 蔑;蔑衊 (一视污一) 丑:丑醜 子一寅卯美一 叶:叶葉 (一韵,xi枝一) 云:云雲 (子曰诗一一雨) 干;干榦斡乾 (一戈;一求、一犯,天一地支树一才一 一燥) 注意:乾坤的“乾”(qin,)没有简化。 2、先简化一个字,另外的字也以这个先简化了的字作为其简体。例如: 弥:弥瀰(欲盖一彰一漫) 汇:匯彙(百川海字一、词一) 签:签籤 (一押竹一、牙一) 发:發髮 (一射头一) 3、 不同的字同时简化为一个字。例如: 钟:鐘锺 (一鼓(一种乐器)一聚、一情) 复:復複 (往一;恢一;报一重一;繁一、一杂)简化合用的依据或可能考虑到的因素,一是音同或音近,如“后後”、“里裏”、“叶葉”、“几幾”;二是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字形也相近,如“鐘锺”、“復複”;三是形体稍近,而读音却有很大差别,这类简化合用易于造成误解,应格外注意。例如: 腊:腊臘 “腊”读x,当干肉讲。“腦”读l,是古代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臘月”指农历十二月。现在“腦”简化为“腊”。 适:适適 “适”读ku,古代多用于人名,如孔子的弟子南宫适、宋代的洪适。“適”读Sh,有适合、适当、偏巧、刚才等义,本义为“到去”,还可假借为“谪”(zh)或“嫡”(d)。现在“適”已简化为“适”。 这类字在实行简化字之前和之后,由于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二或一对多,因而应注意它们的分合对应关系,对有关字在历时、共时两个方面的不同用法,要仔细分辨。例如“后”字,实行简化字之后既可指称皇后,又可表示方位、时间,与“前”或“先”相对;而在实行简化字之前,“后”只用来表示君主、皇后,另有“後”字专门用来表示方位、时间在后的,先秦个别典籍借“后”为“後”,后代一般不通用。五、同词异字 有的词可用几个不同的字来记录,这就是同诃异字。同词异字也可以叫一词多字,就是几个不同的字可用来记录同一个词。同词异字的产生,也有几种途径。 (一)异体字形体有别而语音、语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而其所记录的语词不变,具有这种关系的字叫异体字。例如: 鶏雞 蚓螾 睹覩 嘆歎 驅敺 泪淚 凭憑 鵝鵞 窗窓窻牎牕 异体字是分头为同一个语词创制的,因而造成同词异字。异体字的标词模式,有的体现为表意字和形声宇的区别,如“泪”与“淚”“凭”与“憑”,有的同是形声字,而形旁不同,如“睹”与“覩”、“歎”与“嘆”,等。 属于异体字的一定是音义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都可互换,因为它们是为同一个语词造的。换用有条件、有限制的不是异体字。例如:在表示修饰、修养、修长等语义时,既可用“修”也可用脩”,但在表示干肉时,只能用“脩”,不能用“修”。因而两者不属于异体字。原来“修”、“脩”只是音同而语义不同,是为不同的词造的,“修”本义为修饰,引申义有修理、修养、修长、美好。“脩”本义为“干肉”。在表示修饰等义时,“修”是本字,“脩”是借字;在表示干肉时,“脩”是本字,不用借字。 (二)本字及其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借字、本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因而造成同词异字。例如: 本 字 伸 馈 赐 修 飛 氓 措 通假字 信 歸 錫 脩 蜚 萌 錯 通假字和异体字不同。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的,通假字本来是为另一个词造的。异体字的换用是无条件的,是双向的;通假字,特别是用频高的通假字,一般来说,是有条件的,是单向的。例如:只见借“信”为“伸”的,未见借”伸”为“信”的。上举各例,大都如此。 (三)始用字与区别字,原字与累增字 词义引申远了,有的起初并没有为这远引申义另造新字,而是与根词共用一字,为了避免误解、混淆,后来才为这远引申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就是区别字。记录同样的一个词,起初用的是一个字,后来用的是区别字,于是造成同词异字。例如: 始用字 反 竟 取 昏 景 解 弟 赴 陈 说 知 大 区别字 返 境 娶 婚 影 懈 悌 訃 阵 悦 智 太根词“反”本义为翻转,如荀子非相:“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通过语义转化派生出一个新词。义为返回,仍写作“反”,如韩非子说林上):“春往冬反。”后另造“返表示这个转义词。刘向说苑辨物:“为是往而不复返也。”上引两例“春往冬反”的“反”和“往而不复返”的“返”,记录的是同一个词,用的是两个不同的字。“竟境”、“取娶”等其他例证由此类推。 本无其字的借用,后来为了区别,又为借用后表示的词另造的新字,也叫区别字。例如: 始用字 辟 戚 采 罷 区别字 避 慼 彩 疲“辟”本义为法度、法律,借用为“避”这个同的书写形式,后另造“避”字,以与当法度法律讲的“辟”相区别。同样是表示躲避、逃避,起初用“辟”字,后用“避”字,从而造成同词异字。其他例证由此类推。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不是为引申义、假借义另造新字,而是另为本义(根词)另造新字,这些字叫累增字。因为原来的那个字本来就是为本义或根词造的,新字还是为根词或本义造的,故称累增字。例如: 原 字 益 要 暴 監 累增字 溢 腰 曝 鑑根词“益”当漫溢讲。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通过语义转化而派生出一个新词,有增益、利益、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