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3生物群落的演替试题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3生物群落的演替试题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3生物群落的演替试题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3生物群落的演替试题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3生物群落的演替试题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种群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3、4、75、6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8综合9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解析西北干旱地区严重缺水,限制了木本植物种子的萌发,因此不能演替为森林。b、c、d地区雨量较充沛,可能演替为森林。答案a点拨:水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不断增加,从而使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答案a3(多选)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原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不是群落演替的实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都是森林阶段,因为群落演替的情况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比如在缺水的地方,如草原,无论怎么演替都不可能到森林阶段。答案ad4从光祼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 b c d解析题中、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是灌木形成后的特点。答案a5(2011安徽理综,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其最初演替属于原生演替;旅游时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该岛屿上发生的原生演替为漫长的演替过程。答案b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 林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均可演替为森林。答案b7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解析顶极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远保持原状。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答案c8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起始于采伐迹地,原来存在着生物群落,因此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仍属于群落演替,b项错误;云杉林中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因此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10分)9(10分)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下面的问题。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地面遮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4)下列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的是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解析这是一道信息题,由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人们的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盲目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在草原地区,为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从题中事例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演替的特点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答案(1)乱捕滥猎、乱采滥伐、掠夺式开发利用、盲目引入外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