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梭伦改革雅典往何处去1.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1)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平民虽享有公民权,却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受到贵族的压迫。(2)贵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在贵族多种方式的剥削下,许多平民失去土地,陷入赤贫。广大平民受到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3)贵族的专权与剥削激起平民阶层的普遍不满,公元前7世纪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为尖锐。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矛盾的尖锐(1)随着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尽管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2)表现:工商业奴隶主不满贵族的统治,在政治上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3)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面临严峻的社会危机。3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1)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发动暴动,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人专权的僭主政治,在平民和贵族的联合抵制下失败。(2)在吸取基伦暴动的教训之后,人们尝试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重视经济问题,实行法制改革成为方向之一。(3)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受命编订了以严刑峻法为明显特点的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法典,但它基本上是站在贵族立场上,并不能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平息平民的不满及化解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4萨拉米危机公元前600年左右,平民开始酝酿暴动;雅典的西部邻居麦加拉乘机夺取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萨拉米危机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雅典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着手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1.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限制土地兼并。这个措施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采取措施鼓励出口、发展工商业,这些措施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平民生活;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2政治领域(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来享受政治权利,保护了贵族的利益。(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3)组建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由抽签产生,从而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梭伦的遗产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1)物质基础:梭伦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2)社会基础:梭伦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3)制度保障: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4)梭伦依靠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在改革中创立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5)对人类的影响:梭伦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它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一、梭伦改革的背景社会矛盾尖锐(1)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压迫、剥削平民。(2)平民无法参与政权,受到贵族剥削。(3)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出现并壮大,要求在政治上获取地位。史料一公元前7世纪,雅典氏族贵族利用自己垄断的政权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或将土地抵押给贵族沦为“六一汉”(因为他们为富人耕田,按此比率纳租),或变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这种情况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极度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导读:贵族对平民大肆剥削压榨,平民政治上无平等参政权,经济上丧失土地,债务沉重,贫富分化严重,内战危机严重。史料二对当时统治秩序不满的还有靠经营工商业而致富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包括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船主)。他们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由于大都出身于平民,在政治上也受到贵族的歧视,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他们反对贵族利用高利贷和地租盘剥农民推行债务奴隶制,因为这会造成雅典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萎缩、国内市场狭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随着本身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也迫切要求推翻贵族统治,掌握城邦政权。导读:贵族的特权统治严重影响了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工商业奴隶主成为推动改革或革命的力量。二、梭伦改革的特点1从目的看: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从措施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3从立场看: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史料梭伦曾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导读:梭伦改革体现了“中立”及“折中”的改革立场,但实质上仍然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统治,并未能真正解决阶级矛盾。三、梭伦改革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1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小农经济,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4组建公民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史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导读:梭伦通过改革废除了债务及债务奴隶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史料二梭伦的等级改革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导读: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使部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获得了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的基础,也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历史钩沉】 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3)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创立的公民行使职权的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现实链接】 梭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对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热点材料】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思考:梭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与创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何借鉴意义?提示:(1)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应该强化监督功能,尤其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2)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证。(3)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作出变化。(4)改革是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打破特权,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问题;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影响深远,巩固了统治不经济提倡发展工商业重农抑商政策政治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拓展思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提示:梭伦崇尚中庸,手段相对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材料二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摘自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材料三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1)根据材料一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有何启示?(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指什么? 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的表现及影响。第(1)问,应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进而分析平民由于经济状况的转变所带来的区别;第(2)问,在肯定德拉古立法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其消极影响,全面的认识德拉古法典;第(3)问,注意理解“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所指的就是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与激化,进一步认识“含义”,即雅典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矛盾解决“危险的境地”。答案(1)形式:“六一汉”和债务奴隶;多山地形导致耕地缺乏、分散,加之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生产;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园艺业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海外市场的扩大既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获利,获利者成为雅典新兴的社会阶层工商业奴隶主;也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负债,一旦负债就意味着以土地或人身作抵押,而沦为债务奴隶。(2)失:力图以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专权,没有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国内形势更加紧张,平民开始酝酿暴动。得: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对于抑制贵族专权有一定意义;法律的成文化和公开化对于雅典政治走向民主也有重要意义。启示: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发现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含义: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一步到位,废除贵族专制统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结合教材指出这项措施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问,由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材料一诗句可得出答案;第(2)问,由材料二“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可知是颁布“解负令”;第(3)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关键是注意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的改革。答案(1)贵族和平民。中庸性。(2)颁布“解负令”。这个措施实际上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3)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司法制度:设立公民民众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2课时商鞅变法大变革时代1.经济(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其中魏国旧臣吴起在楚国变法比较有名。(3)兼并战争频繁,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其中儒家的代表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以重视农业、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及“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赢得秦孝公的赏识。2以“南门立木”取信于民,还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强国之术1.经济(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政治(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废除“世卿世禄制”。(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秦国崛起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变革时代客观背景(1)诸侯争霸的推动:随着诸侯争霸,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2)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其之后,楚国起用吴起进行变法。(3)“百家争鸣”的推动:法家的学说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史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导读: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到各国轻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史料二秦孝公“招聘”导读:秦孝公为实现富国强兵,发布求贤令,决定变法。二、商鞅变法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史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导读: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提高。史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导读:商鞅采取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史料三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导读:商鞅“轻罪重罚”。【历史钩沉】 商鞅变法的影响(1)经济上: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2)政治上: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商鞅颁布了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现实链接】 商鞅对秦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当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纵深也有借鉴意义。【热点材料】 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成新农村建设绊脚石近年来,“闲时进城务工、农忙回家种田、过节回家过年”成了很多农民工的生活写照,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不能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所以农民工只好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等农业资源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多元化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考:商鞅变法关于经济发展的举措对当今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启示?提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的主要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4)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拓展思考:商鞅变法中多采用“南门徙木”或将变法条款张贴在墙上的方式进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商鞅变法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1(2013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从材料的 “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归纳。第(2)问,“丰碑”主要是从其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从其政治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展开论述。答案(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材料四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再认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组织答案时语句要通畅,言简意赅。答案(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3)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3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智者的选择1社会矛盾尖锐(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逐渐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二、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3迁都洛阳: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4革除旧俗(1)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2)讲汉话。(3)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3北方民族大融合(1)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史料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历史学习导读: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史料一“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州(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导读:孝文帝推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同时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还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史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导读:孝文帝让群臣必须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之间选其一。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史料三(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导读: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改革面临阻力,也表明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导读:洛阳的繁盛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导读: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钩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1)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看,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现实链接】 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也是各民族交融、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热点材料】 2012年9月9日,“2012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新闻发布会在延吉举行。“2012中国优秀民族节庆”评选活动旨在“打造中国品牌节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公正、公益、科学”的评选原则,参考国际节庆协会的权威评价体系,面向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节庆,推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创新,并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节庆,打造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建设有着怎样的启示?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就特别需要汲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之长以补自身之短,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善于借鉴、吸收、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最终获得重大发展。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主要异同点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拓展思考: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逐步从历史上消失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鲜卑族消亡了?提示: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加快了它的封建化和汉化过程,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并没有消亡。1(2013南京、盐城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措施:均田制。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到的“计口受田”这一信息入手回答。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注意答案的条理化。第(3)问,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措施加速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第4课时王安石变法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续表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上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短暂的变法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2显著成效(1)财政收入增加。(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不足(1)指导思想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4终归失败:宋神宗去世,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战斗力弱,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4宋神宗支持变法。史料一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年15 085万余12 677万余1049年12 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1 613万余13 186万余导读: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状况,这是“冗兵、冗官、冗费”的结果。史料二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导读: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史料三北宋农民负担表项目景德年间庆历年间商税450万(贯)1 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 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 233万(贯)4 400万(贯)导读:北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史料四(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导读: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史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导读:王安石试图用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商人的盘剥和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以法令形式处理国家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史料二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导读:通过方田均税法达到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的多重目的。史料三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导读:这反映出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历史钩沉】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就被废除。【现实链接】 从关注“三农”的层面,看待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功用。【热点材料】 温总理曾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提出著名的“三不足”论断,意谓不畏惧自然灾异现象,不拘泥于前人的法规制度,不害怕人间的闲言碎语。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被温总理高明地化用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三不足”完全可以被赋予新的涵义,新的思想。而且,此话和林则徐的名联连在一起说,更升华了不断革新的勇气。思考: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开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谈谈你的认识。提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结果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理财富国为中心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拓展思考: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但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就连下层的平民也不支持变法,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开辟财源,以更多获取税收、积累财富,这违背了经济规律,同时其实施的方法过于激进。1(2013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根据“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理财主张,指导思想从主张里归纳。第(2)问,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选煤厂安全员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培训师素养课件
- 卷扬机工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木纤维厂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液压装配钳工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职高护理专业试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辽宁基金从业考试渠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 小学美术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2025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子宫腺肌症》课件
-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 UL498标准中文版-2019插头插座UL标准中文版
-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输电部分
- QCC品管圈之手术器械预处理合格率成果汇报
- 功能性食品市场分析
- 烧伤病人护理(查房)
- 高考数学复习:三角函数 专项练习(原卷版+解析)
-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华中师大版)五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旅行社运作模式及经营效益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