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复习要点 21桃花源记一、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二、实词:1.缘、扶:沿着、顺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舍船(sh):丢弃;屋舍(sh):房子。4.才:只,仅仅。5俨然:整齐的样子。6.属:类 7.阡陌:田间小路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9.悉、咸、并、皆:都10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11.具:详细12.要:通“邀”,邀请13叹惋:感叹惋惜14.向:从前的、旧的15.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16及:到了1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遂迷:终于19规:计划20.寻:随即、不久2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2.果:实现23、津:渡口三、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仿佛:(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今)好像3.豁然开朗:(古)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一下子明白过来。4.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的总称。5.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6.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够四、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五、翻译 书上有六、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小孩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友好融洽地相处的理想社会。七、内容探讨: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会风气:淳朴好客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4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百姓生活困苦。5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八、练习。一、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1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 环境优美(2)_物质富足_(3) 人与人和乐相处;(4)_没有压迫、剥削二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渔人向他们一一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三、茂名市(09广东省)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b解析:悉:全,都。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解析:a.豁然: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b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c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四、 绵阳市(09四川省)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对、向 d.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9.请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3分,省略1分,通假1分,大意1分)五、【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你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2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描写)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20.(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22.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2)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3)托物言志二、实词:1.名,动词,出名。 2.灵,灵验,神奇。3.斯:这 4.惟:只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长到,蔓到。 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案牍,官府的公文。14.劳,使劳累。15.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书上有四、理解性背诵: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他的高尚志趣和抱负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内容分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山水类比陋室,仙龙暗喻自己。用公认的事理自然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增强说服力。(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是全文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幽静安宁环境的喜爱之情。(4)文章从几方面写陋室? 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味、生活的情趣、远离世俗的喧嚣和官场的纷扰。(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主人德馨不鄙俗。(5)本文主旨:保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尚节操的愿望。六、练习: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有名(或“出名”“著名”) ) (2)谈笑有鸿儒( 大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4)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椟:d,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觌:d,相见。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信乎其似巢也”;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表达。22.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2.说:议论的一种文体。 托物言志二、关键词义:水陆草木之花:的 可爱者甚蕃:多 予独爱莲:我/只 不染:沾染 濯清涟:洗涤/清水 中通外直:通达/笔直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播/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洁净/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玩弄 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三、翻译:书上有四、内容分析:1.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3.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通过写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品行,借以引出作者与世人情趣的差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5. 文中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研讨与练习)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向达官贵人献媚,内心通达,志洁行廉,具有清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用?答:照应上文;突出作者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视。五、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甚蕃多 亵玩_亲近而不庄重 宜乎众矣应当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21课、22课(尤其要格外注意),从三篇文章中要出一篇作为古文阅读题,请认真复习。23课默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左刻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 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 , ,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左手倚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若听茶声然。 文学常识:作者魏学洢,明代人。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编者是涨潮,清代人。24课默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故人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辑。礼记的两篇文章中庸大学与论语孟子二书被称为“四书”。25课默写:原文 石壕吏(杜甫) 【古体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 望 岳【古体诗】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义人,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诗文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它的峰峦在齐鲁的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个时辰,但一边明亮犹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得如同黄昏。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绝顶,到时候,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得矮小!相关练习: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 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绵延不绝 。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请从炼字的角度,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聚急之意。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泰山南北两面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雄伟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蕴含什么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或者:站得高,看得远。6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春 望 杜 甫【五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简介:见望岳诗文翻译:国都沦陷残破,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知识梳理: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中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感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首联写望中所见,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描绘了荒凉、 萧索、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两种解释:运用拟人,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以乐景写哀情,流露了诗人忧国感时,念家悲己的情怀。运用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诗人把看到山河破碎、城池沦陷以及战争使骨肉亲人分离的伤心感情寄托在“花”和“鸟”的身上,流露了诗人忧国感时,念家悲己的情怀。古人描绘凄惨环境时,常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诊承包协议合同范本
- 保利华府购房合同范本
- 青少年成长观察课程合同
- 耕地承包出租合同范本
- 安全生产总承包合同
- 员工餐厅服务合同范本
- 整人收费服务合同范本
- 特种空调采购合同范本
- 温控大棚租赁合同范本
- 简易板房销售合同范本
- 工会员工持股协议书
- 技师论文 变频器的维修与保养
- 非标自动化设备项目进度表
- 诊断学教学胸部查体
- 桥梁安全事故案例警示
- YY/T 1095-2015肌电生物反馈仪
- SB/T 10460-2008商用电开水器
- GB/T 9124.1-2019钢制管法兰第1部分:PN系列
- GA 1800.2-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2部分:火力发电企业
-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 欣旺集团种禽养殖管理制度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