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一封家书.doc_第1页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一封家书.doc_第2页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一封家书.doc_第3页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一封家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作文“一封家书”写作导引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解析继2011年旧书之后,湖北秉承一贯的传承文化、古朴典雅的风格,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二元的关系”, 考查了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富有浓郁的“书香味”和“文化气”。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目角度新颖、意蕴丰富,一方面有效地避免猜题、宿构,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具有选拔功能。寻找立意的突破口是写作的关键点。这则材料选用的是关于“杜甫家书”的讨论,涉及到的是“传统媒体是否会在信息时代逐渐消亡”的辩题:学生甲、丙显然是支持传统文化的代表,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引发人们文化传承方面的思考;学生乙是科技信徒的代表,认为“邮件”、“电话”必然取代“书信”,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的角度,理性看待以旧换新的新老更替,正视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学生丁思路进一步打开,从对“科技与文化”的思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科技与道德”、“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应该说,这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平和朴实,可就甲、乙、丙、丁四人的看法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展开,也可综合归纳提取观点论说。立意角度一: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比如dna、网络技术、电视电话等。立意角度二: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和抹杀人文关怀,比如传统的老字号、书信书画和名人故居等。立意角度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艺术传统既有成体系的相对集中的内涵,又是不断调整、变化升华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对传统的反思和反思后的扬弃。比如京剧艺术、剪纸艺术等。立意角度四:正视往日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理性地认识我们现实所处的时代,比如,最近热议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与纸书”等。从表达能力上来讲,该作文题不限体裁,学生可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甚至带科幻元素的方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比如,写议论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围绕话题进行追问。从立意创新的角度来讲,从 “为什么需要文化创新”、“怎么文化创新”等问题出发进行,立意能以深见长。比如写记叙文,以“书信”为载体,写一个与“亲情”有关的故事、经历,凸显“书信”在人与人之间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确定了中心,选择了文体,确定了题目,再紧扣题目去构思成文,选材的独树一帜、内容的引人入胜、文笔的流畅优美、形式的创新独特也是成功的关键。总之,今年的湖北卷作文题继承了以往古朴、大气、底蕴深厚的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应和时代要求。但同时,题目也具有很强的区分度,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没有广泛的写作视野,也是难以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的。针对今年高考问题,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我建议从三个备考策略入手:一、广撷博采,厚积薄发。现在,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缺少素材积累,当务之急就是帮助他们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我建议学生每人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多用。积累的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二、点面结合,扬长避短。注意平时训练要写自己最擅长的、熟悉的、确有感受体验或真知灼见的东西,切忌写模式化的、八股式的文章。要加强各种形式作文的训练(材料作文与其它形式的作文)。尤其注意考试中的“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建议学生尝试写一些形式新颖的文体如日记体、寓言体等文章,但要处理好“创新”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拒绝所谓的以“猎奇”和“搞怪”为目的的创新。三、锤炼技巧,分项突破。高考作文,不同于周记随笔,它有自己的“潜规则”;高考阅卷,不同于比赛评定,它有自己的特定标准。一篇好的考场议论文,要经得起阅卷老师的四看:一看立意、二看结构、三看语言、四看卷面。建议平时考生要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规范文章结构的训练、创新文章文采的训练、链接热点素材的训练。例文一谁解家书味湖北一考生日落夜悬,独对孤灯,我静静地撕开信封,展开。我爱散发油墨香的邮件,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母亲每周给他邮寄一封信,每封结尾都是“霜寒露重,望君珍重。”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心中最动人的字眼儿。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个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为情感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以相互温暖。翻开傅雷的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又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书中却沉稳细腻,谆谆教诲,严厉的背后分明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在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窗体顶端家书不仅饱含温暖,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事的吐露。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临死前,在狱中留下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是金圣叹留在世间的最后的幽默,也是潇洒的才子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的最睿智的讽刺,此中滋味谁解?谁从他郁郁独行的背影中读出心酸与寂寥?我想说的是,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黄永玉收到家叔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很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文革期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人生情怀的吟咏,在其间,我们读出了大师的淡定和从容。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唯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这是用生命传递的爱的家书,时隔多年,我们如今读来依然动容,唏嘘不已!而在如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装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能静下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书信?默里迪斯在森林中的挽歌中写到:生命在竞赛中飞跑,犹如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掉落。我们不能失掉家书,更失掉一种情怀!可我愿意为你而来,为你掸落纷扰的尘埃,为你独对孤灯,为你读懂你承载的情思和高贵!评点内容项:25分。文章中心明确,紧扣标题家书的“味”展开,融入了林清玄、傅雷、黄永玉、林觉民的家书,承载了作者对家书的认识和感悟,点出家书是爱的传递,生命的讴歌,用例充实典型,意蕴丰富。表达项:25分。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构篇灵动,书写工整,卷面雅洁。发展项:10分。文章材料丰富,认识深刻,语言凝练,语言富有韵味。例文二一个社会,一片苍穹湖北一考生在感叹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却也惊奇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了。脚步匆匆是否让自己的心灵不再洁净?用什么来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传承中国自古不变的美德。就在那一个晚上,在黑龙江省,数千名市民为张丽莉老师加油呐喊,数千位出租车司机为张丽莉老师保驾护航,就是因为这位美丽的老师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学生推向了生的岸边,她没有对生与死的权衡,只有那舍身毫不犹豫的一推。可是却有着这么一些人,心中一直衡量着爱的价码,在犹豫中,在懦弱中,加快了自己自私的脚步。这就是社会,这就是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忧让你乐的社会,一个让你正为种种恶性事件黯然神伤之际,下一刻就让你为爱的破茧成蝶欢乐的社会。我们住在同一个社会,可是善念却在悄然改变。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的中国正在转型期,然而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甚至是人性暗淡,可是人们却怀着一颗渴望爱、渴望善念的心。”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在网上疯狂跟帖的“薯条哥”肯德基门前,一位外国人买了两包薯条,分给一位乞讨老太,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聊着,好温暖。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可是却让众多网友为之转发跟帖,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对善念的渴望。如果说转型期的中国确实存在着“道德转角”的情况,那么每个人在转身叩问心扉的一瞬,依然有着重拾内心的善念。我们不敢奢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张丽莉、谭千秋这样伟大的人,一个勇敢的张丽莉背后,是18名路人,甚至180名、1800名胆怯的路人,这才是我们熟识的比例,他们从不曾站在同一架天平上,因为爱与冷漠,善行与罪恶,从来就不曾平等。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片苍穹。总有那么司空见惯的一幕幕有人落水,千百人袖手旁观;有人跳楼,千百人在楼下冷嘲热讽;有人跌倒,千百人一动不动善念之光悄悄改变,在这社会发展的脚下。那么,昔日的雷锋精神还会回到我们的身边吗?!评点内容项:24分。这是一篇材料丰富、语言老练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诠释了“科技发展,善心悄悄改变”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日益滑落的忧虑。在内容方面,文章用一组反问句切入话题,指出“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