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学习目标】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学确立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以及理学的深远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的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的历史地位。【课前自主预习】1兴起背景(1)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 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思想条件: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个人努力: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思考和探索,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 丰富更新2(发展过程)思想内容(1)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颐起了突出作用;南宋的 是集大成者。基本主张:a.哲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就是人性b.伦理观:论证君臣父子尊卑 的合理性,“理”就是“ ”,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c.在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上,强调“ ”d.认识论:把握“理”的方法是“ ”发展a. 南宋后发展成 哲学。b. 元朝将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c. 明初确定了 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a.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 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流传到朝、越、日等国。陆王心学陆九渊a. 心学开创者,提出“ ” b. 求理的方法:提出“ ”,求“理”就是进行 王守仁a. 思想核心是“ ”b. “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激励人们奋发图强。3历史影响(宋明理学的评价)(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积极它重视 ,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强调人的 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消极:它用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什么?朱熹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探究二: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 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以 影响 不同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哲学范畴 认识方法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内心反省探究三:理学与儒学是何种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迁移运用】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今天我们对宋明理学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构建知识体系】【当堂巩固】1如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2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3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小农经济工官制度儒家伦理道德 法家法治观念 abcd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7.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8.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9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b c d10.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 b c d第2课百家争鸣参考答案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为政以德”“仁政”礼法并施民本思想“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2.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百家争鸣。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儒家学派“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儒家学派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试从儒墨道法四家学派核心思想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儒家: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礼法并施。-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依法治国。道家:辩证法思想;天人不相胜。-辩证的看待学习、生活、事业上的顺境和逆境。可持续发展观。墨家: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博爱与和平发展观,节约型社会。c d d c d a c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答案1.(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2. 调和 对立, 王道 仁政, 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 “性恶论”,“休养生息” 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儒家思想的演变4. 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只有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巩固练习】15acbdc 68ddc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d d d d d c b b高度发展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与组织,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是我国古代科技逐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等。转为停滞的原因: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第4课宋明理学参考答案1、封建道德规范与等级秩序;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2、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影响都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法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内心反省3、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迁移运用 (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参考思路: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