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拉坯方法.doc_第1页
元青花瓷拉坯方法.doc_第2页
元青花瓷拉坯方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青花瓷拉坯方法 元青花瓷片断面内有狭窄汽泡,已是瓷界之共识。一是因当时使用景德镇附近产的麻仓土较特殊。二是因当时用拉坯法所造成,在旋转拉坯中,这些瓷土内所生汽泡被拉成了窄长状,烧成后保留下来。元青花大罐内表的汽泡坑情况也因此造成,即因拉坯而破损于内表。元青花瓷片断面有狭窄汽泡现象为元代拉坯法器物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当然,在元代还使用过另一种印坯法则是用模具制胎,不是拉,须靠手工或工具挤压抹平为主,不会在瓷片断面内产生汽泡,这也是需要掌握的。 元青花瓷坯胎成型方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争论一直存在。在中国古代,最主要为拉坯、印坯两种,其次还有利坯法(修坯)。问题是,到了元代,做为古代最主要方法之一的拉坯法是否结束,仅剩下印坯法或其它方法了呢?回答是:没结束,非但没结束,而恰恰在元代,拉坯法达到了古代陶瓷坯胎成型技术的最高峰,即可以手工拉出曲线复杂从古到今前后未有的元青花瓷大罐这种坯胎厚重的大器。而且至今古代文献中尚无发现拉坯法在元代结束的任何有关记载或珠丝马迹,而现存出土元青花瓷片和器物却一再对拉坯法给以了实物佐证。 拉坯法无疑为最古老的陶瓷坯胎成型法之一,即是用陶瓷泥放置在可旋转的木制车盘上以手工直接开坯成型。这个木制车盘叫“陶车”。利用陶车进行拉坯这种方法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甚至还要早一些的年代还曾使用过手捏法、泥条盘筑法等,用这些方法来制作大小陶罐等。使用陶车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曾出现的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彩陶器直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黑陶器上即可看到这个变化的过程。至少到龙山文化的黑陶制作时,已经开始出现使用轮制,即陶车拉坯法。到良渚文化的黑陶制作中,则已普遍采用轮制法,即拉坯法。以后到春秋战国的彩绘陶制作更是使用拉坯轮制来进行。而这个轮制拉坯法一经使用,就再也没有断续过,在商周时期的元始青瓷出现后又发展成为瓷器的主要加工手段,到东汉末更用于浙江上虞烧制成功的越窑青瓷的工艺制作中,特别成为一些圆器类如壶、罐、瓶之类器物的主要成型法。 直到元青花瓷出现时,这种拉坯法早已大量运用于之前各个朝代圆形器之制作,诸如从越窑瓷延续下来,影响于唐、宋烧制成功的耀州窑瓷;唐代邢窑白瓷、宋代磁州窑瓷等等。拉坯法成型术无疑对推动瓷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印坯法则是事先使用做成型的模具将瓷泥贴塑成所需器型,在水分控制恰到好处时脱模以得到器胎。模具有内外之分,一般工匠都可在一定时间内学会并掌握模具操作方法。在做大中型器物时,拉坯法和印坯法还都会采取分段制作,最后再粘接起来成为整器的方法。但拉坯法相对于印坯法来说,难度大得多,决不是一般工匠可轻意做到的。 拉坯法难度及特点主要表现在: 1、完全依靠高超的手工,而且大、中、小器手工不同,越是大器难度越大。小器可直接手工开坯,即一次性拉坯脱手。大器则须事先用手工分段制成毛坯,然后将已分段制好的毛坯再逐一精致拉坯。这其中掌握坯土所含的水份及温度十分关键,以保证毛坯适合于拉坯条件,稍不慎,则无法实现拉坯。 2、工艺学成难度大。为封闭式家族工艺。师傅带徒弟祖传。欲出徒,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功夫。其配料、湿度、温度、陶车使用、拉功、控制尺寸型态等无一可在短时间内轻意掌握。 3、前期投入大、有风险。即在达到高超功夫前,前期不太熟练情况下,不能保证每一器都能拉成功,即前期不成功器所占比例远高于印坯法。故前期支出大。只有后期达到功力高超时,才能见效。 4、整器完成速度慢,产量低。 5、依赖性太强。某项拉坯技术某人掌握,当某人未能传后,某项技术便消失。 6、优势十分灵活,可以随意掌握确定或决定尺寸,不受模具大小限制,可免去制作准备各种不同的模具,较节约。 7、不是任何瓷土都能拉出好坯、精坯,以为什么土都能拉出好坯来,什么人都能上手拉的概念是错误的。 元青花瓷所处的元代历史生产环境,正是中国瓷器加工业所达辉煌时期。元政府开天辟地专门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加工业,除了显示史无前例极为看重这一行业外,无疑从各个方面都接受和秉承了前朝古人已有的优势,包括继续发扬拉坯法这一前朝前代之绝技。而经过唐、宋发扬光大更趋成熟的拉坯技术恰恰在元代景德镇找到了更好的施展空间,而没有也不可能在这样一个能工巧匠辈出尚可大展身手的有利时期无端消失。故拉坯技术也史无前例地在元代景德镇走向了巅峰,即实现了制作更大更复杂器物的可能,使元青花大罐、大梅瓶诞生,成为拉坯技术在历史上最闪光的贡献。景德镇之所以在元代成为瓷都,拉坯之巧妙、之高超无疑为其立下不可小视之功。 拉坯法器物特征: 1、一般比较厚重,同体积下比印坯法重量显轻。原因:一个是经过抻拉密度降低。一个是内含各类细碎小汽泡占了体积。另外,同体积下也比现代仿品要轻。 2、胎内表显极干,大多呈暖色,趋浅色的粉白、黄白、粉黄类等色调为常见。印坯法则大多比拉坯法显得胎内表更白一些,也没有汽泡坑于内表。 3、有手指在旋转拉坯中留下的宽道旋痕,一圈挨一圈从下至上自然排列,每圈宽一个手指肚左右,和艺人的手指粗细大小以及拉坯冲击力大小有关。在宽道旋痕中还可发现有艺人的丝丝浅浅的指纹痕(半毫米左右的小细道浅纹密密相挨),而在印坯法器物内表不可见这些痕迹,而是十分平整。 4、元青花瓷大罐等器物胎内表下部、中部宽道旋痕较明显,至上部时不太明显。 拉坯法器物实物代表作品(部分): 1、包头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可见胎内表下部、中部有明显的宽道旋痕。宽道旋痕内还可见丝丝相挨的纤细指纹痕。 2、上海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可见胎内表中部有明显的宽道旋痕。 3、山西博物院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可见胎内表中、下部有明显的宽道旋痕。 4、包头元代遗址燕家梁出土元青花瓷片实物标本,可见胎内表明显的条条宽道旋痕,宽道旋痕内有丝丝相挨的纤细指纹痕。 拉坯法由于其工艺门坎太高,导致了其自身发展受到限制,相反,印坯法依靠模具,一般工匠都能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在后来接受程度大大超过了拉坯法。直到经过了明、清、民国,拉坯现象越来越少,到今天,连景德镇也早放弃了这一方法。现在到景德镇去最多是给你表演一下,根本无法拉成一个像元青花瓷大罐那样曲线优美的大器。而且从实际看,也没人愿吃这个苦,受这个累,年轻人更不能接受这个方法,一难学,二风险大,三成本太高,四根本没有传统技巧,所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此等现象。当年在推崇和潜心磨炼个人功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