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精品讲义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2)(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性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2年龄组成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增大b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3空间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a图为“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b图为“s”型曲线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停止增长。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一、理解运用能力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b2(2010海南高考)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答案:a3(2009上海高考)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答案:c二、读图析图能力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案:“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2)该类曲线的增长率会改变吗?有无k值?答案:种群增长率不变。无k值。理清脉络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种群密度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 计数 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典例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分别是指死亡率(或出生率)、出生率(或死亡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d1误以为人口(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规律与自然界其他种群一样人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与迁入、迁出多方面社会因素相关:(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2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只有植物才用此方法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图示类型示例(1)模式图:(2)统计图:(3)曲线图:(4)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针对练习1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选a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考点二|以数学模型为依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1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群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1)k值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2值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典例2(2012重庆高考)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1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下图所示:(3)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2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1)增长率。(2)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时间。(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针对练习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以曲线形式考查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并结合生产实际,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及应用。 2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解析: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此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一、实验探究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纲要求实验)255255温度()0.10.10.10.1活化酵母菌液/ml55无菌水/ml551010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装置容器内的溶液dcba装置编号二、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典型图表 课件展示更丰富见配套光盘信息解读(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2)图2表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解题技法(1)辨析存活曲线的类型应从年龄组成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2)明确k值的含义是确定k值的基础,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容纳量,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为零。强化训练1(2010山东高考)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2(2011浙江高考)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年)012345678910111213存活数(只)1 000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死亡数(只)1991213123046486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选b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为坐标图,存活曲线中的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个体存活数,据图不难发现,低龄阶段个体的存活数高,如 1 年801 只,2 年789 只,3 年776 只,而11 年96 只,12 年6 只,说明高龄阶段个体的存活率低,死亡率高,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大量死亡,即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凸形(类型)。由此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课堂对点练题组一种群的特征1(2013课标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选c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非某种群数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2(2013浙江高考改编)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a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20%;若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2013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b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4(2012新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选d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题组二种群的数量变化5.(2010浙江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曲线)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选a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6(2013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1)样方法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分析取样调查表可知,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2)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可用曲线表示;a、b、c三点中将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b点收益最大。(3)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物。答案:(1)随机取样16(2)i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课下提能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b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解析:选c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则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不同种群中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数量没有可比性。2(2014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右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解析:选d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组成。5(2014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解析:选b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解析:选c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7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a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1点后。8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合理()解析:选b据题意,在一定量的自来水中添加少量饲料,此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较少。在补充饲料之前,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数量变化相同,乙水槽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较甲水槽中快,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是有限的,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的数量仍呈现“s”型增长。9.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右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b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dn/dt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c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下降,会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解析:选d控制有害动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可以进行适量捕捞,而不能任意捕捞;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种群中不存在丰富度;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措施。10(2013皖南二模)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11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型增长c造成曲线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解析:选b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1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选b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由图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二、非选择题13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型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1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