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doc_第1页
【备战】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doc_第2页
【备战】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doc_第3页
【备战】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doc_第4页
【备战】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一期)I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目录i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i2 两次工业革命1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30.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 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文化损失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的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针对英国对印度的入侵还可以引用马克思的另一句话:侵略具有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依据题干强调英国的入侵解构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客观积极的一面,承认了战争对旧文化要素的瓦解作用,所以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英国入侵印度的史实的正确理解。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6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答案】b 解析: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辽阔的海外市场,“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8.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答案】a 解析: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其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想的的特征的准确把握。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1)】20.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 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知识点】 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545年到1800年”以及“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故选b。【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理解。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201411)word版】6.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发过的势力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的殖民扩张【答案】c 解析: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了打败发过以夺取世界霸权,在1754年至1763年间发起了英法七年之战。为了在欧洲大陆牵制法国势力,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英普联盟加速了英国的胜利,为其夺取世界殖民霸权奠定了基础。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史实的准确分析。 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word版】7.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年 代总数(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答案】d解析:从材料表格中可见,西方科技兴起显然是1500年以后,1500年以前均落后于东方,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b说法不符合题意;c与史实不符。【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科技兴起的理解。历史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i1 h2 材料二 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他提出古代人生活的“饥寒界线”。 中国传统社会中,儒生将维护宗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对“治生”等经济活动鄙夷不屑,消极无为。洪亮吉却能以人口增殖的角度给一个家庭算经济账,进而推及整个社会,看到了盛世下潜在的人口危机。中华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只是看到了其中人是生产者的一方面,洪亮吉却看到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两面性,两者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洪亮吉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天地调剂之法:“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但他同时指出“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此方法作用有限。二是君相调剂之法:“曰:君相有法乎? 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全球化市场与中国人口增长的联系并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亮吉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人口思想的影响。(10分)【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 答案:(15分)(1)联系及其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开采金银(特别是白银),然后用于换取来自东方的手工业品(如瓷器、棉织品、丝织品、茶叶、香料、糖等)。(4分)从明朝开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3分)明清政府也因此改变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4分)美洲高产农作物如马铃薯和玉米种植技术传人欧洲大陆以后再传入中国,极大增加了农业产量,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4分)(2)(10分)主要观点:提出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第一:通过自然灾害和疾病瘟疫来减少人口。第二,即通过统治者实行开垦荒地、安置劳动力、转移人口、减轻赋税、禁止奢侈、抑制兼并和救济 灾荒等政策来缓解人口压力,达到减轻人民负担,巩固统治的效果。(6分)评价:洪亮吉突破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治学范围。洪亮吉扬弃了传统人口的思想。洪亮吉否定了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将人口多视为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观点,看到了人多的负面影响。受时代所限,洪亮吉没有找到解决人口问题的钥匙,但却给后人以思想启迪。(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和1500前后西方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材料一中的图1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东西方的贸易频繁,图2反映明朝中国的人口激增,这与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密切不可分。(2)“主要观点”从材料二中“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天地调剂之法:二是君相调剂之法”可以分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方法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影响”则从对当时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综合归纳。 历史卷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9、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危机 d工业革命【知识点】 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案】a 解析:材料中“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世界贸易的中心的优越地理区位,但这并未阻止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a项正确,b、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201410)word版】i1 h2 a2 p1 39.(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答案】答案:(1)国家:荷兰(2分)不同:中国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英国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3)不同: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材料四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局限: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材料四只反映局部。(2分)(4)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问题“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可知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上拥有商船的数量众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这里的国家应该为荷兰;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可知中国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另外结合材料二中的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可以得出英国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结合材料一中“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和材料二中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以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和英国受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影响来作答。(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得出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另外根据材料四中的“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可以得出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和材料四中的“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可以分别得出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只反映局部。(4)通过四则材料和前三问的答案,通过中外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对比可以归纳得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历史卷2015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201411)】h2 i1 24.(18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8分)(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丝绸之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答案】答案:(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2分,只答贸易网络、文化交流通道而没有区位概念的给1分)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4分,回答“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分)(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分)(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海路”从材料一中“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可分析出是东亚与非洲的贸易网络,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主要原因”抓住时间信息,唐后期到宋,结合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外政策”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的“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可分析出是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不同做法”,从材料二中“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可分析出是对外殖民扩张。“评价”主要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世界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认识”主要从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对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和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i2 两次工业革命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a2i2 j2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材料一 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材料二 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2)买办为50人,占248;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材料三 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7分)【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答案】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世卿之弊,如是故上无才,如是故下无才”的信息从科举制的推行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并结合所学从社会公平以及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等信息来回答流动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技思想变化的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属于评述历史现象题,回答时候要围绕社会流动从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人口流动影响角度进行评述,注意观点要明确,表述成文即可。本题可以从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以及现代工人阶级的产生,带动劳动力的迁移等角度进行评述。参考答案: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朝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1905年废除科举制;西方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6分)(3)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推动了社会流动,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促使农民流入城市,转变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这一过程也给农民带了痛苦。一部分旧贵族衰落,从事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地主、贵族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族。(7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借助材料并结合所学考查学生对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论证社会流动观点的能力。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i2 30.(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5年,英国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20多年里,蒸汽车头将英国人载入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铁路狂热”的年代。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材料二 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铁路“狂飙”的原因。(8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4分)【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答案:(1)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为铁路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有力支持;民间资本的大量流入。(8分)(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洋务派开明绅士、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着关键作用,但自办铁路严重不足。(6分)影响:为工业化、近代化提供有利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侵犯;对政府政策、民众生活、民族意识、国内政治运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8分) 解析:从材料一中的“1825年,英国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20多年里,蒸汽车头将英国人载入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铁路狂热”的年代”可分析出,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的发明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可分析出铁路建设有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说明铁路建设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2)“特点”从材料二中 “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可以分析出特点,起步较晚;“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说明近代中国的铁路修筑主要由帝国主义操纵;“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说明洋务派开明绅士、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着关键作用。“影响”可从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5.下表为18901933城市人口(以百万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表,依据此表分析最准确的是 国家 1890 1900 1910 1920 19 33 英国 112 (299) 135 (328) 153 (349) 166 (373) 187 (392) 美国 96 (153) 142 (187) 203 (220) 274 (259) 451 (328) 德国 56 (113) 87 (155) 129 (20o) 153 (357) 207 (302) 俄国 43 (36) 66 (48) 102 (64) 40 (31) 365 (202)a18901933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b1910-1933年城市人口数量对比证明美国国力领先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18901917年俄国城市人口减少的因素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知识点】i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答案】d 解析:从表格无法看出工业生产能力的情况,a项错误; 1910年到1933年这一时间段美国的城市人口不占绝对的多数,无法看出美国的国力领先的情况,b项错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遏制了城市的活力,导致人口的减少,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实施的,c项错误。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发在于对图表型材料的准确分析、解读。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3.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 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知识点】i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条件【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为欧美国家在工业化之前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b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文明是多元的;c项说法错误,文明应该相互借鉴,没有优劣之分;d项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历史卷2015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411)】i2 k2 43、阅读下列材料(25分)材料一 在封建庄园时代,英国的耕地以敞田制为基础,属于公共型。即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肥瘦、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连接的的几块土地上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良,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15世纪末以后,由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通以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列宁也对圈地运动予以高度评价:“从亨利七世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其资本主义生产是这样无情地处置了农业生产中各种传统关系,并使这些关系与自身的相适合并服从于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 摘编自吕晔等简论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启示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的观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6分)(3)综合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当代中国在处理土地关系上问题上的主要异同。(6分)【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圈地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答案】答案:(1)原因:敞田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 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6分) 说明:近代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6分) (2)意义:既保持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又搞活了农村土地使用权;促进农村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7分。答出3点即可)(3)相同:实现土地的集中与规模经营。(2分)不同:英国通过暴力与强制手段处理土地关系,中国通过和平与自愿方式处理土地关系;英国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大土地私有制和大农场经营,中国则是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上由小农承包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4分)解析:(1)“原因”从材料一中“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的信息可概括出敞田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15世纪末以后,由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通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的信息可概括出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大,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最有利可图,新航路开辟后发生的价格革命使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贵族、庄园主急需改变土地经营方式。“说明”可从圈地运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工业革命提供市场和劳动力等条件来进行说明。(2)“意义”可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3)“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信息可归纳出都实现土地的集中与规模经营,不同点可以从处理土地关系的方式、土地性质等角度来归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 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1)】i2m3 j1 p1p231.(20分)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请回答:(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简要分析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4分)(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4分)(3)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4分,不说明理由不给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6分)【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政策【答案】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中古典时期“快乐理性消费为主流”从早期人文主义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表格中公元5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系所学从济上和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现代时期的时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并联系这一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如垄断适应其发展、罗斯福新政调整等;凯恩斯主义、大众传媒、消费手段方式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只要选择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为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同意有历史价值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去组织答案;不同意理由的可以从“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的角度论证作答即可。第(4)问依据材料三中“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带来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并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以及福利国家带来的弊端等角度组织答案。(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分)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扩大资本积累;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冲击禁欲主义同时,也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4分)(2)变化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如垄断适应其发展、罗斯福新政调整等;凯恩斯主义的倡导消费和超前消费;大众传媒、消费手段方式的多元化等。(任答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3)有历史价值: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民族工商业和民主政治发展,上海商人由俭转奢,这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代表性。没有历史价值:尽管有以上现象,但只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例,孤证不立。(任选一观点认证即可,共4分)(4)内在联系:20世纪20年代享乐消费成为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为摆脱危机困境,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积极消费;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福利国家形成;但这种高福利、高消费又导致近期的欧债危机。(任答3点给6分)【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会依据所学知识从中西消费观念变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答题。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1)】25.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a. 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 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c. 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 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图表材料可以看出,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故选a。【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发展状况的概括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411)】22.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