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J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1).doc_第1页
【备战】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J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1).doc_第2页
【备战】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J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1).doc_第3页
【备战】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J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1).doc_第4页
【备战】全国名校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J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单元生物与环境目录j1 生态因素1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1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2j4 生物与环境综合6 j1 生态因素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39. j2(2014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 有一种说法错误 b. 有两种说法错误c. 有三种说法错误 d. 以上说法都错误【知识点】种群与群落。【答案解析】c解析:由题意可知,a是生产者,bcdef均为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是群落,错误;图中b、c和f属于第二营养级,其能量之和占a种群能量的10%20%,错误;e和f存在生殖隔离,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错误;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失误增多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正确。【思路点拨】理解并实际种特点、群增长曲线,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40.j2 (2014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测量浑浊度的同时,并不需要每次镜检计数b. 计数时酵母菌的芽体都应作为个体计入在内c.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之前呈“j”形增长d.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在该值上下波动【知识点】教材实验。【答案解析】a解析:浑浊度只需要镜检一部分,估计总体,并不需要每次镜检计数,a正确;芽体相当于是酵母菌的一个部分,并不能算一个个体,b错误;在资源空间有限之下不可能是j型增长,c错误;因为这个空间资源有限,达到最大值之后因为呼吸产物的毒副作用啦 资源不足啦 马上就是下降曲线了,d错误。【思路点拨】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7.j2 (2014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知识点】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答案解析】c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b、d正确;当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c错误。【思路点拨】理解s型增长曲线的内涵。31j2(2014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知识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答案解析】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第1729天,成虫死亡率上升,但总体上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第137天,成虫数量不是呈“j”形增长,因“j”形增长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思路点拨】根据表中数据结合s型增长曲线知识分析。13j2(2014江西鹰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 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答案解析】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所以尽管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但它们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图1中的戊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错误;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由于资源充足、缺少天敌,所以呈j型曲线生长,c正确;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 时刻,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种群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14j2 (2014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是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仅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以下分析不科学的是: a图甲x轴若为co2浓度,y轴为光合作用强度,在c点时,适当增加光照强度,k值将提高b图甲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 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c图乙若x轴表示生长素浓度,y轴表示生理作用,则 a为对芽的促进作用,b为对根的促进作用d乙图若x轴为甲状腺激素浓度,y轴为激素浓度,则a为trh,b为tsh【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答案解析】a、甲图x轴若为co2浓度,y轴为光合作用强度,在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不是限制因素,因此适当增加光照强度,k值将提高,故a正确;b、图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种群的k值,当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可能是提高也可能是降低,故b错误;c、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根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符合曲线b,而茎则表现出促进生长,符合曲线a,故c正确;d、顶端优势中,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处积累,因此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当去除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将降低,符合曲线b,而当去除顶端优势后,侧芽将很快发育成枝条,因此侧芽的细胞分裂旺盛,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也逐渐提高,符合曲线a,故d正确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逐项分析甲图x轴若为co2浓度,y轴为光合作用强度,在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可能为光照强度或温度图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种群的k值,当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并且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典型总结】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种群数量变化、植物激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8j2 (2014宁波高二八校联考)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ct2时该种小型淡水鱼为食物等资源的斗争最激烈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d解析:据图分析,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处于k/2,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达到k值。【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增长速率图结合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分析。43. j2 (7分)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请分析回答:(1)某生物课外小组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 株/m2。(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型,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和 ,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因为在此水平 。【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7分)(1)随机取样(n1+n2+n3+n4+n5)/5(2)增长 种内斗争加剧(或食物和资源有限)捕食者数量增加n/2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40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c解析:鸟类的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表中-1可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第4年后-1小于0,种群呈负增长,表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思路点拨】将图中的数据转换成-1,然后再结合s型增长曲线分析。36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曲线cd段酵母菌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乙醇的积累d.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先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滴加培养液再加上盖玻片【知识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答案解析】d解析: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培养液滴在培养液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中。【思路点拨】根据该实验的过程分析。37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图中曲线,则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时期c.c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c解析:种群在c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不能判断为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在a之前,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处于k值,此曲线不能判断种群数量是受食物变化的影响。【思路点拨】据图结合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分析。35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知识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解析】d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11.【思路点拨】根据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原理及方法分析。9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 “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 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答案解析】d解析: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条件有限相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思路点拨】根据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分析。2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种群的是()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d解析:该三个层级的划分相当于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生殖后期数量多,表明老年个体多,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易成为濒危物种。【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年龄组成的特点分析。3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活动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轻轻震荡试管再取培养液【知识点】种群密度调查等实验【答案解析】b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则捕获的小支物会减少。【思路点拨】根据相关实验的过程及原理等分析。4j2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 c. d.【知识点】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解析】b6j2 (2014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 50只 b 200只 c 400只 d 100只【知识点】种群【答案解析】b15. j2 (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知识点】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物种丰富度【答案解析】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正确【思路点拨】理解不同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及标志重捕法运用。3. j2 (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知识点】种群的特征及群落的结构特征【答案解析】d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b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故d正确。【思路点拨】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图表。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17.j3 (2014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影响森林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食物 b.光强度 c.温度 d. o2浓度【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答案解析】a解析:影响群落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分层的原因是实物。【思路点拨】理解并实际影响群落分层的原因。32j3(2014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知识点】群落演替【答案解析】c12j3(2014江西鹰潭高二下学期期末)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答案解析】c解析:有题目可知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故a对;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食物与栖息场所较少,故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b正确;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不足以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故c错;次生演替除保留土壤外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d正确。【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9j3 (2014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b原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最终一定发展成为森林【知识点】群落演替。【答案解析】d解析:弃耕农田最终不一定发展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气候等条件适不适宜。【思路点拨】根据群落演替知识分析。38j3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知识点】群落【答案解析】c解析:由两种种群存在共同的食物表明它们存在竞争关系,但不能判断自然选择一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思路点拨】根据种间关系及图示分析。5j3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知识点】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答案解析】c6j3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知识点】群落【答案解析】c解析:玉米田中的所有玉米不属于群落。【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及群落的知识分析。7j3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知识点】群落的种间关系【答案解析】b解析:疟原虫与按蚊是寄生关系【思路点拨】根据题干内容结合种间关系的特点分析各生物间的关系。8j3 (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答案解析】b1j2、j3(2014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种群和群落【答案解析】d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和群落的知识分析。7j3 (2014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答案解析】a解析:甲地后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地后来发生的是初生演替。【思路点拨】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分析。2j3 (2014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右图是仓库里两种常见的害虫“拟谷盗”与“扁拟谷盗”的生态栖位偏好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干燥、低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b在干燥、高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c在潮湿、低温条件下,扁拟谷盗有竞争优势d在潮湿、高温条件下,扁拟谷盗有竞争优势【知识点】种间关系【答案解析】c解析:从图中可知,在干燥条件下,两种害虫不存在竞争关系,在潮湿、低温条件下,扁拟谷盗有竞争优势,而在在潮湿、中高温条件下,拟谷盗有竞争优势。【思路点拨】正确分析示意图。28. j2、j3(每空2分,共10分)(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知识点】种群与群落【答案解析】(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恢复力 (4)垂直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发。(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的稳定性较低。(4)由题意可知,随着海拔升高植物有明显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思路点拨】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的特点及群落的结构。29h3(每空1分,共10分)(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图示反射弧中,a是 ,效应器为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为 。当兴奋到达c点(突触)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_ 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知识点】反射弧及兴奋地传导【答案解析】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解析:(1)a点所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判断为传入神经,也可根据a与刺激相连接来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内正外负;c点指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2)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范畴,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3)机体对水的重吸收是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受下丘脑分泌的垂体储存的抗利尿激素调节。(4)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思路点拨】将所学知识与图形相结合,分析图形解决实际问题。27. j3(每空2分,共10分)(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 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