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本诗通过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隐居清静之地。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是如何将俗人与隐士作对比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赏析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他的隐逸生活,表现一种悠闲自得和洁身自好的情趣。但他不甘心隐沦却不得不终身隐沦的生活现实,又使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冲淡平和,而在山水描写中常隐含游子漂泊、身世落拓之感,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愤不平。二、背景简介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处住所,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别墅。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渡头(d)栖隐(q)岩扉(fi) 寂寥(lio)2辨形组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渔梁渡头争渡喧:喧哗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德公,襄阳人。东汉隐士。荆州刺史刘表请他为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松径长寂寥:石门惟有幽人自来去:隐居者,诗人自指4文学文化知识。孟浩然,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时,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山水田园诗人。一、整体把握1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的诗句回答,并加以解释。答:_答案“余亦乘舟归鹿门”,即我也乘着船,要回到鹿门去。二、细部探微2宁静、清幽之地,作者却说道“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中的“幽人”是指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这里的“幽人”既指庞德公,又是诗人自况。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像当年庞德公也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的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3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然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了山间,那山间的景象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_答案山间之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树影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令人陶醉,不知不觉间到达了“庞公栖隐处”。此处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景色是何等的宁静、清幽。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寺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一、中心主旨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感。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二、写作特色1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这首诗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南舟行到鹿门山,写出了道路的归宿和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实质上也是在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与景物融合在一起,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因而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2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首句写黄昏降临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抢渡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心境,这正是通过比衬表现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一、作家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孟浩然名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题义公禅房)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与他的山水田园诗黄海峰读孟浩然的作品应该是从那首春晓开始的,幼时的我不懂为什么明明“处处闻啼鸟”了,而作者偏偏还要说“花落知多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现在要弄清这个问题,那就必须知人论世了!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提起孟浩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山水田园诗。高中的老师说过,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王维齐名,世以“王孟”并称。同时他们也同样有着隐士情怀。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隐者。孟浩然的才华从杜甫的“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解闷十二首其六)可见一斑。对孟浩然的性情,李白有著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们学过的那首春晓,作者在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这也是我很喜欢孟浩然诗的原因之一。然而作者在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凡有唐诗选,必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因为它是田园诗中恬淡、宁静的代表作品。古人今人对过故人庄的分析已经不胜枚举。对这样的诗,就我来看,首先它是诗,而且是难得的好诗,同时,又能把它看做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这样的话,才能看出新意来,才会别有一番滋味。“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是连环画的第一幅,画面是接受邀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第二幅,画面是赶路赴约。虽然景物只有村庄、远山,但全是“绿”“青”,全是真的村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上高坡,过小桥,青草掩着的弯弯村道上,一个人在前引路,另一个紧随其后,仰天俯地,东张西望,磕磕绊绊,乐不可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第三幅,画面是边喝边谈。开轩,就是开窗子。只是个极为简单、极为普通、极为细小的动作,可是,这动作的自然,显示了心灵的纯净。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张小小的、不讲究的桌子,甚至是有些裂纹的桌子,上面并没有几个碟子,但酒是一大壶。没有劝喝,没有推让,也没有为别人夹菜,二人自顾自地呷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第四幅,画面是与主人告别。诗中的菊花不禁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田园之乐了,当然这两个人的情趣是有区别的,但是对恬静安逸的追求是一样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所求的仍然是远,其志依旧未消,这样的宁静、淡泊实为对权与利的隐忍、韬晦。唯有这“把酒话桑麻”才是真的。这样平宁的处世心态,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的,这样的心态渗入诗中,他的诗才有了震撼的魅力。诚然,诗是精神贵族的专利,是情感的宠儿,是灵魂的游走,可是又因为这样,就有人觉得,诗与平常的日子应该是越远越好。而孟浩然用他的山水田园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你诗意地对待生活了,那么,平淡的日子也就有诗了。在为金钱而一页一页翻动日历的今天,如能从容阅读这些美妙的诗篇,本来就是一种美!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a山寺(sh)渔梁(ling)悸动(j)b庞公(pn) 栖隐(q) 血红(xi)c岩扉(fi) 澹澹(dn) 泡桐(po)d寂寥(lio) 幽人(yu) 押解(ji)答案d解析a“寺”应读“s”。b.“血”应读“xu”。c.“泡”应读“po”。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渔粱渡头争渡喧 b唯有幽人自来去c岩扉松径长寂廖 d山寺钟鸣昼已昏答案d解析a粱梁。b.唯惟。c.廖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不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变化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b针对某些编辑师心自用、乱改典籍这一不良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c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d在我们都为“中国梦”而心劳日拙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引领我们奋进的旗帜上。答案b解析b“师心自用”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a.“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用来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c.“细大不捐”形容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望文生义。d.“心劳日拙”意思是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此处属贬词褒用。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闲情,是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a bc d答案c解析语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可根据“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紧接“月儿挂上柳梢”的时间变化,确定第三个空为;根据“也是”可知第二个空应该填个动词性的,所以应该填。至此,答案已明确。二、文本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可感。三、课堂延伸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答:_(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揣摩作者的感情。答:_答案(1)前两联通过日暮、山深、猿鸣、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渲染清峭孤寂的环境及抒写暗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了不平静和孤寂之情感。(2)后两联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情感。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次注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次:路途中停留。(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答:_答案(1)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2)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写景中蕴涵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