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1).doc_第1页
【学海导航】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1).doc_第2页
【学海导航】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2.中国文化从孔子开始,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a bc d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4.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5.“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头的。后来他的斧头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故事中丢斧子的人犯的错误属于()a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6.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a存在决定意识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7.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8.“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不可知论a bc d9.人类思想领域内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属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哲学史上最高形式的斗争a b c d 10.没有物就没有影,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就是影与物的关系。这种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b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c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正确概括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1.“天不为人之恶寒冷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与“眼闭花落,眼开花开”这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12.人为什么看了感觉发痒的东西后会真的发痒呢?日本某研究机构实验发现,脑内控制情感的“岛叶”与负责控制运动和欲求的“基底核”这两处存在相关关系,唤起“发痒”的不快感觉与“想挠痒”的欲求之联系在这两处被强化。这一发现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来源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a bc d二、非选择题 13.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第2课1a题中安倍晋三是否定历史事实,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c、d与题无关联。2a说法太绝对化,应舍去;没有涉及我们的生活问题,不选;符合题意,故选a。3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些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不选a。b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干不符。c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也不选。4b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5b材料中丢斧子的人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疑邻偷斧”是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因而b正确。6a本题考查的是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的原因是由于当地没有这种动物,所以他们没有相应的意识。选a。7d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畏惧老天的命令,得罪了老天,再祈祷也没有用了”。是宿命论的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正确。8b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入选;同时,材料中的观点把感觉放在第一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入选。因此选b。9a本题考查哲学的“两个对子”。题干中的两个观点说的是世界的状态,分别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正确,错误。10b题中已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但简单地比作物与影的关系,是可知论,是形而上学观点,a、c、d与题干无关,所以选b。11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对物质与意识关系中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标准。“天不为人之恶寒冷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强调人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观点;“眼闭花落,眼开花开”是唯心主义观点;可见,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d正确。12a“研究发现”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了可知论,即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中的关联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是作为自然人来讲,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